✔ 最佳答案
http://loto.oec.com.tw/luo&kl.htm
在劉銘傳的「條陳臺澎善後事宜摺」中,有關基隆的是「臺澎防務,急宜設籌也。…基隆、滬尾兩口,雖能停泊兵輪,尚多山險,如有水雷、大砲,設防尚可為功。」所以在劉銘傳眼裡,基隆是個可攻可守的台北港門,應加強砲台防務,所以他在中法戰爭後增設許多新式砲台,引進西式阿姆士頓大砲加以夙守,除此之外又在基隆與滬尾設置「水雷營」,並留「銘字四營」駐守基隆,研習洋槍洋砲,加強訓練。
劉銘傳以軍事運輸與建築運材之需要重提籌設「台灣鐵路局」,光緒十三年(1887年)七月獲准設立「全臺鐵路商務總局」,聘請英、德兩國人士為工程師,開始興築南北縱貫鐵路,以兵丁為工役,首先一段自大稻埕動工,向北經松山、水返腳(汐止)、八堵,翻越獅球嶺到基隆海門約20英里,次年再向南跨淡水河,翻龜崙嶺(龜山)到桃園、中壢、大湖到新竹,長42英里。基隆台北段在光緒十七年十一月通車,台北到新竹段則在光緒十九年通車。
穿越基隆獅球嶺的這一段鐵路是以隧道方式貫穿,從光緒14年春天動工,到16年夏天完工,費時30個月,工程非常浩大。全長共235公尺(770尺)。因土質結構相當複雜,鬆軟泥土與堅硬岩盤並存,所以洞內共分成七段以不同的材質堆砌或開鑿而成。隧道南口據說有劉銘傳題字匾額--「曠宇天開」,可惜現在已風化不清,左右還有對聯寫著:「十五年生面獨開羽穀飆輪,從此康莊通海嶼;三百丈巖腰新闢天梯石棧,居然人力勝神工」氣勢鎮人。
此外電報線也在光緒十二年完成台北基隆間架設。港務與郵務也開始結合,可通船至上海與福州。其他政務則依省縣分治原則,劃分基隆廳自理。據說當時基隆計八萬多人口。
總之,基隆雖彈丸之地,人口也不多,然因為煤礦、港灣的地利而備受劉銘傳矚目,他的離職據說也與基隆煤礦的陳年「弊案」有關,無論這公案因果如何,這基隆與劉銘傳兩者算是因緣相當深的。今天,我們在基隆的砲台與隧道前緬懷前人種種,還是相當敬佩劉壯肅公的智慧、為人與魄力。在基隆市現地,還有一條路叫劉銘傳路;一所國中稱銘傳國中。可見相關之深,緬懷之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