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麼讓國父革命成功?(22點)

2011-12-11 2:18 am
這其實是我的英文作業,但大大們請用中文打,不要用英文打,因為我只要知道是什麼讓國父革命成功,謝謝!^_^

回答 (3)

2011-12-11 7:20 am
✔ 最佳答案
錯了啦,中國歷史都亂寫一通。 孫中山的經費,來自於海外華僑募款,基本上是小額募款,當時華僑沒啥有錢人,沒有大企業家。革命是要燒錢的,那點點經費,跟滿清這隻大怪獸怎麼打呢,想也知道不可能。事實上,革命軍每次出擊,不過百來人敢死隊,百來隻手槍,能有多少破壞力?(長槍昂貴,不好攜帶,容易被查獲)所以每次革命,不過是佔領督署(省長辦公大樓)。第二天滿清軍隊前來救援,革命軍就要落跑了。黃花崗72烈士,大概是滿清軍隊來得太快,革命軍來不及落跑,跟軍隊硬幹通通死光光。(手槍那是步槍的對手) 武昌起義為何成功?這該從早先百年前講起,滿清的綠營八旗早已不管用,無力消滅太平天國,是曾國藩以『團練』打敗太平天國。『團練』是地方自組的軍隊,湘軍就是湖南地方自組的軍隊,薪水由湖南省自己籌措。------這是藩鎮,之後必然走向藩鎮割據(誰發薪水給他,軍隊就聽誰的)。中國周朝後期,漢朝後期,唐朝後期都走到藩鎮割據。也就是,清朝各省早已在半獨立狀態。 武昌起義,革命軍贏得新軍的支持,等於是武昌叛變滿清了。革命成功重要因素是孫中山得到外國的支持,滿清無法得到貸款,買軍火以消滅革命軍。這時各省都隔岸觀火,未曾『出兵勤王』(國中有亂,諸侯有義務平亂)。在袁世凱(首都禁衛軍)倒戈支持革命軍後,滿清大勢已去,只好協議退位,免遭屠戮。 革命軍贏得袁世凱之支持,顯然給他重要位置甚至當總統,做為交換條件。所以孫中山沒兩下就下來了。 中國歷代藩鎮割據,最後一定要殺的,殺到剩下最後一隻,也就是最毒的那一隻,政局才回歸穩定。民初內戰不斷,這就是藩鎮割據的延續。當然,殺到最後,剩下最毒的那一隻,是毛澤東,中國政局才回歸穩定。
2011-12-11 5:47 pm
看到上面朋友 長篇大論 言之有理 言之有物 不過 既然是英文 就簡單扼要即可

標題是 是什麼讓國父革命成功

說穿了 就是 錢 人 跟浪漫過頭的思想 參考 參考
參考: 過往歷史
2011-12-11 4:46 am
  在19世紀與20世紀交會的時刻,孫中山為掙脫殖民主義和封建主義的雙重枷鎖,建立民主共和國,為使國家繁榮富強而奮鬥不已。興中會的活動只是開端,新的形勢要求革命運動深化和拓展。孫中山深知必須加強組織工作,建立革命的、全國性的政黨,以之作為「革命中樞」,領導日益洶湧高漲的革命運動;還進行廣泛的宣傳,促使民眾覺醒,推動知識分子參與革命,為大變革準備思想、政治條件。武裝起義被視為極重要的手段。得到西方列強支持的清政府是難以實行真正改革的,因為改革將會損害他們的既得利益。孫中山和他的戰友進行了大量的工作,終於迎來了革命運動的高潮。
革命團體的建立
  剛步入20世紀,中國便要面臨嚴重的民族和社會危機。西方列強的侵略加劇,瓜分、共管的叫囂十分猖獗。腐敗的清政府淪為「洋人的朝廷」。革命運動的浪潮因此捲起,各地紛紛出現名目不同的革命團體,興中會不再是孤軍作戰。可是各個組織由於彼此缺乏聯繫和協調,步調難以一致,所以基本上仍是各自為戰。這種狀況很不適合形勢的發展,只有聯合起來才能形成強大的勢力,足以推翻滿清政府。孫中山深切地意識到這個問題的嚴重性,於是為促成各革命組織結盟而進行了廣泛的活動;全國性的革命政黨同盟會亦由此而誕生

革命宣傳的加強
  從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革命思想的傳播日益深入和擴展。由於清政府的壓迫和鉗制,內地的革命宣傳受到阻遏。沿海大城市、港澳地區和國外華人聚集的地方,便成為革命思想傳播的主要基地,而有關的思想則同時向內地輻射和伸展。
  由於這個時期出現了留學潮,日本成為中國留學生的集中地。他們熱情、敏感、積極地接受新事物,因而成為革命思想傳播的主要承擔者。以他們為主要編撰者的革命報刊,更是異彩紛呈,影響甚大。一批革命宣傳家從中脫穎而出,在歷史進程中留下了自己的印記。
留學生的貢獻
  20世紀初,中國掀起留學熱潮。民族危機深重和社會矛盾激化,使人們生活於水深火熱之中。許多當時的知識分子認為要救國拯民就必須革新,而要革新則要向西方學習。這些滿懷愛國激情和變革熱忱的青年一旦接受了民主和科學的洗禮,迅速產生革命的思想。他們深知政治、思想啟蒙的重大意義,所以積極進行革命宣傳,藉以喚起群眾,組成革命大軍。
  這種新的狀況,使孫中山拋棄了過去所持的「秀才不能造反」的觀念,並非常認同要爭取、團結知識分子。他廣泛結交留學生,囑託廖仲愷、何香凝等「物色有志學生,結為團體,以任國事」。從東京青山軍事學校到歐洲留學生革命團體的建立,顯示了孫中山在這方面的實績。事實證明,留學生在革命思想宣傳和其他領域中所起的作用非常巨大。
革命報刊
  在革命宣傳擴展的同時,革命報刊如雨後春筍般出版。這些報刊大都由留學生編撰,以在日本發行的最多,其中不少刊物更祕密流傳到中國內地。這些刊物從不同方面揭露了清政府的腐敗統治,呼籲人們消除封建專制思想,同時號召大家奮起救亡。
  構成眾多刊物的主旋律的是鼓吹革命,即強調必須推翻清政府:只有革命,才能拯救中國。此外,還提醒人們不要被清廷的改革允諾欺騙。對保皇派(或稱立憲派)的反革命言論,更是痛加駁斥。革命的出版物,有力地促進了人們的覺醒。
革命宣傳家
  革命宣傳工作造就出一些優秀的革命宣傳家,包括朱執信、宋教仁、廖仲愷、胡漢民等,而當時已是著名學者的章太炎也寫了許多重要文章。他們本身的文化質素較高,又接受了民主的洗禮,深切關注國家的命運。他們不僅熱愛祖國的河山、文化、歷史和民眾,還積極探索怎樣拯救和發展國家。於是,他們認同了民主革命。他們在革命活動(包括革命宣傳)中不斷提高理論知識和辯才,箇中的佼佼者便成為革命宣傳家。他們的著述不僅在當時起了積極的作用,還是優秀的歷史遺產。

武裝鬥爭
  自1894年上書李鴻章失敗後,孫中山從經驗中得出一個重要結論:不可能再採取和平的手段,而必須某程度上採用武力。得到西方列強支持的滿清政府不僅不會實行真正的改革,而且對溫和的維新運動也不容許──1898年的戊戌變法只是曇花一現,「六君子」血灑京師街頭,宣告了悲劇的結局。
  因此,孫中山踏上革命道路後,立即策劃了廣州起義;1900年,又發動了惠州起義。同盟會建立後,反清武裝鬥爭在各地此伏彼起。孫中山則集中精力於兩廣和西南地區的軍事行動,計畫在得手後再移師北上。這些武裝反清鬥爭雖然未能取得預期的勝利,但卻對清政府構成沉重的打擊,激勵起人們去抗爭,為辛亥革命的爆發積聚了能量。
前仆後繼的起義
  從興中會成立到辛亥革命前夕,孫中山直接策劃了十次武裝起義。這些規模不等、形式有別的發難,表現了革命黨人和民眾的英勇和犧牲精神,為後人敬仰,青史長存。但是,所有起義都以失敗告終,根本的原因是在於沒有建立起一支完備強大的武裝力量,而主要的弱點則是未能充分發動、組織民眾,以致缺乏堅實的物質力量和可靠的基地。然而,決不能低估多次武裝起義所造成的影響。

2011-12-10 20:46:41 補充:
它提高了革命黨人的威望,激發起民眾的鬥志,從而令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步向滅亡。


黃花崗起義


  在多次武裝起義失敗後,孫中山和他的戰友毫不氣餒。1910年11月,孫中山同各地同盟會領導人在馬來西亞半島的檳榔嶼集議,決定在廣州再謀大舉。會後,孫中山赴美洲籌款;黃興則於翌年初到達香港,在跑馬地設立統籌部,自任統籌部長,以趙聲為副部長兼起義軍總司令。

2011-12-10 20:47:01 補充:
經過較為充分的準備後,決定4月13日發難,由黃興親赴廣州指揮,但卻因槍械未到等原因而兩度延期,到4月27日(農曆三月二十九日)才舉義。黃興率領120餘名革命黨人猛攻兩廣總督府和督練公所,兩廣總督張鳴岐逃走。


  義軍又分三路在龍王廟、小北門等處與清軍巷戰,終因缺乏配合、雙方力量懸殊而失敗。黃花崗之役的戰死者57人,被俘就義者29人,共86人。同盟會會員潘達微等收殮烈士遺骸72具,合葬於廣州沙河黃花崗,史稱「黃花崗七十二烈士」。

2011-12-10 20:47:11 補充:
  黃花崗之役雖然失敗,但卻揭開了辛亥革命的序幕。正如孫中山後來感嘆說:「是役也,碧血橫飛,浩氣四塞,草木為之含悲,風雲因而變色。全國久蟄之人心,乃大興奮,怨憤所積,如怒濤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載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



暗殺活動


  同盟會堅持反清武裝鬥爭的同時,少數同盟會會員組織了暗殺活動。從1906年到1912年,曾發生過多次暗殺事件,矛頭直指清政府官員。孫中山本人並不贊成暗殺手段,認為除掉個別的惡人不大可能改變大局。事實上,同盟會會員所進行的暗殺手段確實不曾觸動過滿清統治的根基。

2011-12-10 20:47:16 補充:
但是,作為懲辦邪惡的一種暴力手段,它對清朝的軍政官員產生了一定程度的震懾和打擊作用,配合了反清武裝鬥爭。革命黨人在暗殺活動中表現的視死如歸的犧牲精神,也大大激勵著戰友和民眾。


收錄日期: 2021-04-20 11:54:28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11210000015KK05806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