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字為何盛行

2011-12-09 11:07 pm
① 據我所知中國自古以來使用的文字都是繁體字
為什麼現在簡體字這般盛行?
是因為文化大革命造成繁體字失傳嗎?
還是政府強迫人民使用簡體字?
或者有其他原因?

② 推廣簡體字的人是毛澤東嗎?還是另有其人?
是想學秦始皇統一文字?
還是有其他考量?

③ 簡體字取代繁體字後,中華文化的傳承與延續勢將愈加困難重重,政府有何因應措施?

回答 (3)

2011-12-10 6:38 am
✔ 最佳答案
因為中國文盲多,故在民國時期已經開始研究推行簡體字去普及教育,不過民國時期的簡體字跟現在中共的很多不相同。
現在海外簡體字普及是因為大陸移民的增加,在北美的華文教育,因為大陸移民與及老華僑及親國民黨僑民而引發繁簡之爭。
華文在馬來西亞沒有法定地位,只是靠馬華公會等的推廣,而馬來西亞華文包括電腦系統都是採用簡體字,不過很多馬來西亞的印刷媒體仍然採用繁體字,而馬來西亞華人基本上是繁簡都精通的,而馬來西亞華人很多都到台灣留學,反而到大陸的很少。
華文在泰國及菲律賓都只是民間使用,仍然只是繁體字,跟大陸友好的泰國公主斯林通積極推動當地的華文教育,不過對泰國仍然採用繁體字也無可奈何。



一、漢字簡化簡史
簡體字是漢字演變的邏輯結果。漢字從甲骨文、金文變為篆書,再變為隸書、楷書,其總趨勢就是從繁到簡。隸書是篆書的簡化,草書、行書又是隸書的簡化,而簡體字正是楷書的簡化。楷書在魏晉時開始出現,而簡體字已見於南北朝(4-6世紀)的碑刻,到隋唐時代簡化字逐漸增多,在民間相當普遍,被稱為“俗體字”。我們今天使用的許多簡化字,在這時候就已經開始出現,例如“營”、“壽”、“盡”、“敵”、“繼”、“燭”、“壯”、“齊”、“淵”、“婁”、“顧”、“獻”、“變”、“燈”、“墳”、“驢”,等等。唐代顏元孫著《幹祿字書》和王仁〔日句〕著《刊謬補缺切韻》,都收了極多的俗體字。宋代以後,隨著印刷術的發明,簡體字由碑刻和手寫轉到雕版印刷的書籍上,從而擴大了簡體字的流行範圍,數量大大增多。根據《宋元以來俗字譜》,宋元明清12種民間刻本中所用的簡體字多達6240個,合為繁體字共1604個,平均每個繁體字有3.9個不同的簡化字,與今天使用的簡體字完全相同的有“實”、“寶”、“聽”、“萬”、“禮”、“舊”、“與”、“莊”、“夢”、“雖”、“醫”、“陽”、“鳳”、“聲”、“義”、“亂”、“臺”、“黨”、“歸”、“辦”、“辭”、“斷”、“羅”、“會”、“憐”、“懷”等等共達330多個。
1909年,陸費逵在《教育雜誌》創刊號上發表論文《普通教育應當採用俗體字》,這是歷史上第一次公開提倡使用簡體字。
1922年,陸費逵又發表論文《整理漢字的意見》,建議採用已在民間流行的簡體字,並把其他筆畫多的字也簡化。
1922年,錢玄同在國語統一籌備委員會上提出《減省現行漢字的筆畫案》,得到陸基、黎錦熙、楊樹達的聯署。這是歷史上有關簡體字的第一個具體方案,主張把過去只在民間流行的簡體字作為正體字應用於一切正規的書面語。它提出的八種簡化漢字的方法,實際上也就是現行簡體字的產生依據,影響深遠。
1928年,胡懷琛出版《簡易字說》,收簡體字300多個。
1930年,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出版劉復、李家瑞合編的《宋元以來俗字表》,反映了一千年來簡體字的發展情況。
1932年,國民政府教育部公佈出版國語籌備委員會編訂的《國音常用字彙》,收入不少簡體字,並指出:“現在應該把它(簡體字)推行,使書寫處於約易。”1934年,中國圖書館服務社出版杜定友的《簡字標準字表》,收簡體字353個。徐則敏在《論語半月刊》發表《550俗字表》。錢玄同在國語統一籌備委員會提出《蒐集固有而較適用的簡體字案》。
1935年,錢玄同主持編成《簡體字譜》草稿,收簡體字2400多個。同年8月,國民黨政府教育部採用這份草稿的一部分,公佈“第一批簡體字表”,收字324個,雖然在第二年的2月又通令收回,但畢竟是歷史上由政府公佈的第一個簡體字表。也就是在這一年,上海文化界組織“手頭字推行會”,發起推行“手頭字(即簡體字)”運動。
1936年10月,容庚的《簡體字典》出版,收字達4445,基本上本自草書。同年11月,陳光堯出版《常用簡字表》,收字3150個,約一半本自草書,一半來自俗體字。
1937年,北平研究所字體研究會發表《簡體字表》第一表,收字1700個。
抗日戰爭爆發,簡體字運動才被迫停頓,而主要在中共統治區繼續發展。共產黨取得政權後,立即著手繼續推行簡化漢字。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社會教育司編制《常用簡體字登記表》。
1951年,在上表的基礎上,根據“述而不作”的原則,擬出《第一批簡體字表》,收字555個。
1952年2月5日,中國文字改革研究委員會成立。
1954年底,文改委在《第一批簡體字表》的基礎上,擬出《漢字簡化方案〔草案〕》,收字798個,簡化偏旁56個,並廢除400個異體字。
1955年2月2日,《漢字簡化方案〔草案〕》發表,把其中的261個字分3批在全國50多種報刊上試用。同年7月13日,國務院成立漢字簡化方案審訂委員會。同年10月,舉行全國文字改革會議,討論通過《漢字簡化方案〔修正草案〕》,收字減少為515個,簡化偏旁減少為54個。
2016-12-23 6:39 pm
文盲學了簡體字,到頭來還是文盲! 已經不是文盲了,幹嘛還在用簡體字. 學爽的!
2011-12-10 12:54 am
大陸當初推行簡體字的考量主要是
減少文盲,普及教育...

但繁體字並不會失傳,大陸的出版社還是會出繁體字的書籍,寫書法還是寫繁體字,況且簡體字並非都是簡體字,不少是古字或是通同字...

從的古字是从,所以拿从取代從,更符合六書造字原則...
三人成眾,所以拿众取代眾,也是符合六書造字原則...

簡體字多數是偏旁簡化,[言]成偏旁採草書而簡化,[語言]成了[语言]...

去偏旁的也一堆,[糴糶]成了[籴粜],偏旁消失了...但意義還在[[籴為買入米/粜為賣出米]

不過還有多數是簡化過頭的...

繁體字是不會消失的...況且學會繁體字來閱讀簡體字的書是十分容易的


收錄日期: 2021-04-20 11:54:54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11209000016KK03353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