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范仲淹、包拯、歐陽脩三人?

2011-12-10 6:15 am
范仲淹(989~1052)

包拯(999~1062)

歐陽脩(1007~1072)

三人為同期人物,也都是當朝廣受人民愛戴的名臣良相,為何從未聽聞三人有任何交集?

古裝劇演這齣都比現在的戲碼精彩啊>"<
更新1:

感謝品毅大詳細解答! 可惜僅有一丁點時間瀏覽,不好意思! 昨天有查到原來包拯和歐陽脩是前後任開封府尹的關係XD 而且司馬光好像也是同期? 曾鞏身為歐陽脩得意門生,更不待言~

更新2:

品毅大要不要直接回覆為答案?

回答 (2)

2011-12-17 4:44 pm
✔ 最佳答案
三人有交集

歐陽修27歲時[小小推官]曾致書《上范司諫書》給當時44歲的范仲淹[右司諫]...[前月中,得進奏吏報云,自陳州召至闕,拜司諫。即欲為一書以賀,多事匆卒,未能也。...]

後來范仲淹遭貶,歐陽修在《與高司諫書》指摘高若訥詆毀范仲淹...[前日范希文貶官後,與足下相見于安道家。足下詆誚希文為人。予始聞之,疑是戲言...]

2011-12-10 02:01:34 補充:
范仲淹去世後,兒子范純仁邀請歐陽修書寫《資政殿學士戶部侍郎文正范公仲淹神道碑銘》...

歐陽修推薦過包拯,時間是在宋仁宗嘉祐元年的奏章中。

2011-12-10 02:09:03 補充:
歐陽修的兒子歐陽發撰寫《先公事跡》節錄

范文正公以言事忤大臣,貶知饒州。先公一日遇司諫高若訥于余襄公家,若訥非短范公,以為宜貶。公歸,遂為書與之辯,且責若訥不能論列。若訥繳進其書,遂坐貶為夷陵令。

會范公復起,經略陜西,辟公掌箋奏,朝廷從之。時天下久無事,一旦西邊用兵,士之負材能者,皆欲因時有所施為,而范公以天下重名好賢下士,故士之樂從者眾。

2011-12-10 02:12:31 補充:
仁宗既進退大臣,遂欲改更闕失,方急于求治。公遇事感激,知無不言。范文正公、杜正獻公、今司徒韓魏公、富鄭公四人同時登用,公屢請召封訪問,責以所為。

自范文正公之貶,先公與余襄公等坐黨人被逐,朋黨之說遂起,久而不能解,一時名士皆被目為黨人。公在諫院,為《朋黨論》以獻,群言遂息,大救當時之弊。

仁宗嘉祐中,先公在翰林,富鄭公在中書,胡侍講在太學,包孝肅公為中丞。士大夫相語曰富公“真宰相”,呼先公字曰“真翰林”,學士胡先生“真先生”,包公“真中丞”,時人謂“四真”。

2011-12-10 02:16:14 補充:
先公知開封府,承包孝肅公之后。包公以威嚴為治,名震京師,而公為治循理,不事風采。或謂公曰:“前政威名震動都下,真得古京兆尹之風采。公未有動人者,奈何?”公曰:“人材性各有短長,豈可舍己所長,勉強其所短,以徇俗求譽?但當盡我所為,不能則止。”既而都下事無不治。

-----------

包拯諡孝肅
歐陽修諡文忠
范仲淹諡文正

-------------

2011-12-10 02:36:30 補充:
包拯
歐陽修
范仲淹
三人都曾在中央為官,也在地方為官過。

范仲淹曾官居副相的參知政事也曾貶至地方為官。
歐陽修致書高若訥《與高司諫書》,被誣貶知滁州。所以有《醉翁亭記》的環滁皆山也。..後也官居副相的參知政事等職。
包拯出任地方官,後遷至中央為官,官至御史中丞,樞密副使。

包拯與歐陽修都曾任開封府尹,開封府尹為北宋首都開封府的最高長官,以今日台灣而言等同於擔任台北市市長兼市議會議長。

2011-12-17 08:44:49 補充:
首先三人是有交集的,范仲淹是另兩人的前輩,而包拯因為選擇奉養年老的父母而晚十年致仕[始舉進士,除大理評事,出知建昌縣。以父母皆老,辭不就。],歐陽修與包拯算是平輩也是同事。

歐陽修與范仲淹
歐陽修27歲時[推官]曾致書《上范司諫書》給當時44歲的范仲淹[右司諫]...[前月中,得進奏吏報云,自陳州召至闕,拜司諫。即欲為一書以賀,多事匆卒,未能也。...]

後來范仲淹遭貶,歐陽修在《與高司諫書》指摘高若訥詆毀范仲淹...[前日范希文貶官後,與足下相見于安道家。足下詆誚希文為人。予始聞之,疑是戲言...]

范仲淹去世後,兒子范純仁邀請歐陽修書寫《資政殿學士戶部侍郎文正范公仲淹神道碑銘》...

歐陽修與包拯
兩人都曾官居開封府尹與樞密副使,這兩人的交集可說是不打不相識,詳細內容可以去翻閱一本書,此本書圖書館中應該會有...

書名:《包公遺骨記》
作者:陳桂棣、春桃
出版社:人民文學出版社/圓神出版
出版日期:2005年05月/2007年2月
語言:簡體中文/繁體中文
售價:人民幣16元/新台幣250元

以下是歐陽修的兒子歐陽發撰寫《先公事跡》的節錄

范文正公以言事忤大臣,貶知饒州。先公一日遇司諫高若訥于余襄公家,若訥非短范公,以為宜貶。公歸,遂為書與之辯,且責若訥不能論列。若訥繳進其書,遂坐貶為夷陵令。

會范公復起,經略陜西,辟公掌箋奏,朝廷從之。時天下久無事,一旦西邊用兵,士之負材能者,皆欲因時有所施為,而范公以天下重名好賢下士,故士之樂從者眾。

仁宗既進退大臣,遂欲改更闕失,方急于求治。公遇事感激,知無不言。范文正公、杜正獻公、今司徒韓魏公、富鄭公四人同時登用,公屢請召封訪問,責以所為。

自范文正公之貶,先公與余襄公等坐黨人被逐,朋黨之說遂起,久而不能解,一時名士皆被目為黨人。公在諫院,為《朋黨論》以獻,群言遂息,大救當時之弊。

仁宗嘉祐中,先公在翰林,富鄭公在中書,胡侍講在太學,包孝肅公為中丞。士大夫相語曰富公“真宰相”,呼先公字曰“真翰林”,學士胡先生“真先生”,包公“真中丞”,時人謂“四真”。

先公知開封府,承包孝肅公之后。包公以威嚴為治,名震京師,而公為治循理,不事風采。或謂公曰:“前政威名震動都下,真得古京兆尹之風采。公未有動人者,奈何?”公曰:“人材性各有短長,豈可舍己所長,勉強其所短,以徇俗求譽?但當盡我所為,不能則止。”既而都下事無不治。

----------------------------------------------------

包拯諡孝肅
歐陽修諡文忠
范仲淹諡文正
三人都曾在中央為官,也在地方為官過。

范仲淹曾官居副相的參知政事也曾貶至地方為官。
歐陽修致書高若訥《與高司諫書》,被誣貶知滁州。所以有《醉翁亭記》的環滁皆山也。..後也官居副相的參知政事等職。
包拯出任地方官,後遷至中央為官,官至御史中丞,樞密副使。

包拯與歐陽修都曾任開封府尹,開封府尹為北宋首都開封府的最高長官,以今日台灣而言等同於擔任台北市市長兼市議會議長。

--------------------------------------------------------

關於曾鞏與歐陽修的故事,推薦一本書
書名:《康震評說唐宋八大家︰歐陽修、曾鞏》
作者:康震
出版社:中華書局
出版日期: 2010年10月
語言:簡體中文




2011-12-17 09:06:01 補充:
大宋名臣包拯墓發現始末
http://www.clght.com/show.aspx?id=6748&cid=3
參考: 《康震評說唐宋八大家︰歐陽修、曾鞏》、《包公遺骨記》
2011-12-10 6:46 am
歐陽修跟范仲淹是認識的,都是在朝廷做官。包拯只是地方官,只是其事蹟被民間虛構而已。
范仲淹
http://www.china10k.com/trad/history/5/52/52z/52z04/52z0409.htm
范仲淹(986-1052),北宋政治家和文學家,字希文,蘇州吳縣(今屬江蘇)人。幼家貧好學,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考取進士。入仕後,不論在朝或任職地方,均勤政廉潔,政績顯著。京師流傳有「朝廷無憂有范君,京師無事有希文」的盛譽。監泰州西溪鎮鹽倉時,修堤防海患,堤長數百里,人稱「范公堤」。出巡江淮、京東災區,開倉賑濟災民,減免賦稅。宋夏戰爭期間,出任陝西帥臣,改革軍隊編制,提高軍隊戰鬥力,修城築寨,屯田積穀,鞏固了邊防。西夏人稱其為「胸中有數萬甲兵」。慶曆三年(1043年),任參知政事,在宋仁宗的支持下推行新政。慶曆五年,新政失敗,罷免參知政事。先後出任知邠(今陝西彬縣)、鄧(今河南鄧縣)、杭州等地。他的文學成就不亞於其政績。其名作〈岳陽樓記〉中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為傳世名句。著作有《范文正公集》。

歐陽修
http://www.china10k.com/trad/history/5/52/52z/52z04/52z0414.htm
歐陽修(1007-1072),北宋文學家、史學家、政治家。字永叔,號醉翁、六一居士,吉州盧陵(今江西吉安)人,宋仁宗天聖八年(1030年)進士。慶曆三年(1043年),任知諫院,支持范仲淹推行新政。新政失敗後,被貶官外任十一年。還朝後,於嘉祐三年(1058年)任參知政事。後因反對王安石推行青苗法,請求辭官。他文史兼通,造詣很深,對宋代文風的改革頗有貢獻,名列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史學也很有成就,編撰《五代史記》(《新五代史》),並與宋祁等修《唐書》(《新唐書》)。編輯和整理金石遺文上千卷,編為《集古錄》,並寫成《集古錄跋尾》十卷。另著有《歐陽文忠公集》、《六一詞》等。死後謚文忠。

包拯
http://www.china10k.com/trad/history/5/52/52z/52z04/52z0412.htm
包拯(999-1062) ,北宋政治家,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屬安徽)人,天聖五年(1027年)考取進士。出任知天長縣(今屬安徽)、端(今廣州高安)等地。因政績卓著,升任監察御史。曾上書建議朝廷採取裁汰冗官、選將練兵、輕徭薄賦、抑制貴戚權限等措施。至和三年(1056年),以龍圖閣直學士權知開封府,經手許多棘手案件,政績頗著。因不畏權貴,不徇私情,清正廉潔,當時流傳有「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的讚譽。後調任三司使、樞密副使等職。六十四歲病逝,謚孝肅。有《包拯集》(《包孝肅公奏議》)傳世。其事跡被後人改編為戲劇、小說、電視、電影等,令其「清官」形象及「包青天」的故事家喻戶曉,歷久不衰。


收錄日期: 2021-04-20 11:57:10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11209000015KK07150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