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皆因俄人不守信用也, 導致國民政府之垮台, 豈有不錘心抨胸哉!
國民政府與蘇聯史達林簽訂中蘇友好條約, 最大出發點為遏阻蘇俄繼續資助中共. 作為交換條件, 國府在外蒙問題上未再堅持其取消獨立, 改以公民投票決定前途. 然而早為共黨統治二三十年的外蒙, 政府主導公投戲碼, 99%贊成獨立, 此一結果早可預見.
外蒙丟就算了, 偏偏俄人並未信守諾言, 依舊源源不絕將東北的武器物資轉交中共, 讓其脫胎換骨, 開始有跟國軍較量的本錢.
戰後的中國局勢, 是個很值得研究的課題. 蘇聯的期望, 是中國能出現一個親俄或至少不反共的政府. 然而國民政府戰後不但不親蘇, 反而加速向美國靠攏, 與其結盟. 蘇聯當然不是滋味, 唯有扣著在東北擄獲的關東軍物資, 武器, 不交國軍, 反交予林彪的東野部隊, 讓其與國府對抗. 它的算盤, 是幫助中共竊取東北, 即使不能影響全國, 起碼也可以割據一方, 防止美國勢力滲入, 危害到它的國境安全.
另一方面, 美國卻全力為國軍換裝, 加速軍備現代化, 海陸空三管齊下, 從大西南運送國軍到東北, 卻在葫蘆島遭到紅軍阻撓---喏,您看, 代理人之戰早已在東北接受問題上開打了.
其實在戰前, "類"代理人之戰早在中國大陸上演. 讀歷史的人, 是否發現到, 國民黨兩次與中共合作, 包括北伐時期, 延安時期, 蘇聯對中共的資助是少之又少,甚至屢屢訓令其勿與國府對抗. 而每當國民政府雷厲風行勦共的時候, 包括清黨時期, 日本對華的軍事侵略則明顯放緩. 這無它, 蘇聯希望國府容共, 當它容共時, 它就無需私下濟助共產黨. 日本則希望中國反共, 當它反共時, 日本就無需親自出手, 以佔領中國的手段來達成阻遏蘇聯的目的. 這是個頗耐人尋味的歷史現象,值得進一步探討.
2011-12-08 00:45:14 補充:
樓下所列, 係大紀元/新唐人的外圍刊物, 立場鮮明, 論事理據不夠嚴謹, 其文章鮮有被學術界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