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麼是「愛」?

2011-12-06 12:24 am
甚麼是「愛」?基督教對「愛」的觀念和世人對愛的觀念有甚麼「相似」和「相異」的地方?

回答 (6)

2011-12-11 10:07 pm
✔ 最佳答案
愛通常多見於人或動物。可說是一種衍生自親人之間的強烈關愛、忠誠及善意的情感與心理狀態,如母愛。亦可為衍生自兩性之間在性慾與情感上的吸引力,例如情人之間的情愛與溫柔。此外,亦可能為衍生自尊敬與欽佩之情,例如朋友之間彼此重視與欣賞。愛最佳的定義可能是主動行動,以真心對待某個生命體或物體(可以是人、物品、神),使其整體得到快樂。簡而言之,愛即主動使整體得到快樂
愛是與生俱來的,所以可以認為是人性的特質,換言之,愛是作為人必須具備的本質之一。雖然世界各民族間的文化差異使得一個普世的愛的定義難以道明,但並非不可能成立。愛可以包括靈魂或心靈上的愛、對法律與組織的愛、對自己的愛、對食物的愛、對金錢的愛、對學習的愛、對權力的愛、對名譽的愛、對他人的愛等,數之不盡。不同人對其所接受的愛有着不同的重視程度。愛本質上是一個抽象概念,可以體驗但卻難以用言語表達。

基督教很多基督徒相信最偉大的戒律為「你要盡心、盡性、盡意、盡力、愛主你的神。」因為其是第一要緊的,而「其次、就是說、要愛人如己。」(神最偉大的兩條戒律,根據耶穌所言,參看《馬可福音》第12章第28-34節)。聖奧古斯丁將此總結為盡您所能去愛上帝。保羅在《哥林多前書》第13章裡稱讚仁愛為人類最重要的美德,他認為:「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誇、不張狂。不作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處,不輕易發怒,不計算人的惡。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愛是永不止息,先知講道之能、終必歸於無有;說方言之能、終必停止、知識也終必歸於無有。」—《哥林多前書》第13章第4-8節(和合本)基督徒相信神對世人充滿仁愛,並為世人犧牲其兒子。使徒約翰寫道:「神愛世人,甚至將他的獨生子賜給他們,叫一切信他的,不至滅亡,反得永生。因為神差他的兒子降世,不是要定世人的罪(或作審判世人),乃是要叫世人因他得救。」—《約翰福音》第3章第16-17節很多基督教神學家將神視為愛的根源。「沒有愛心的,就不認識神。因爲神就是愛。」—《約翰一書》第4章第8節印度教在印度教裡,「kāma」為喜悅與情慾的愛。與「kāma」相對的是「prema」或「prem」解為崇高的愛。「Karuna」是憐憫之愛,是為了減少其他人的苦難而產生的。「Bhakti」為印度教梵文,解為虔愛超越的神。做到這功夫的人被稱為「bhakta」。印度教作家、神學家與哲學家將bhakti分為九種不同的虔愛方法。而由佚名作者所著的《納茹阿達-巴克提-蘇陀》則將愛分為十一種。 伊斯蘭教伊斯蘭教信徒視所有相信真主的人為手足,對其充滿友愛。雖然沒有特定參考資料指其真主愛世人,但在真主的九十九種名稱裡,則有「Al-Wadud」這名字,即充滿愛的,在《古蘭經》11:90章與85:14章裡提到。其認為真主是充滿慈愛的。「Ishq」(عشق‎),在伊斯蘭教裡神的愛,為蘇菲主義所強調。蘇菲相信愛是神本體對世界的投射。因為世上萬事萬物皆是神的倒影,所以即使外表醜陋,內在亦存在良善的部份,因此以蘇菲主義為辦學宗旨的學校會訓練學生由外表醜陋的東西裡看出美麗。蘇菲主義裡的神會愛人、被愛與受到愛戴。普遍認為蘇菲主義是為了通由愛人而使人回復本來良善的特性。 猶太教你要盡心、盡性、盡力、愛耶和華你的神。——申命記 6:5在希伯來語裡,「Ahava」(אהבה‎)為最常用的代表人際間的愛與神的愛的詞匯。其他相關但不相似的詞匯有 「Chen」(רחמים‎,Mercy,慈悲)與「Chesed」(חסד‎),其合併了慈愛與憐憫兩個意義。猶太教的愛定義廣闊,涵蓋了人際間的愛與神和人之間的愛。對於前者,摩西五經裡寫道,「愛人如己」(利未記 19:18)。對於後者,摩西五經裡提出人類應該「要盡心、盡性、盡力、愛耶和華你的神。」(申命記 6:5)。對於夫婦之間的愛,其認為是生活必須的組合成份之一:「當同你所愛的妻、快活度日。」(傳道書 9:9)。聖經典故裡的雅歌表面上為情歌,實際上是隱喻神與世人間之愛。二十世紀的猶太教學者迪斯薩(Eliyahu Eliezer Dessler)提出愛是無私的奉獻,不會計較回報。而浪漫之愛「per se」在猶太文學裏則只有少量回響,這可能因為中世紀的猶太教學者哈拉弗(Judah Halevi)在其年青時代以阿拉伯文編寫了數首浪漫詩句(其後其顯得甚為後悔)。
2011-12-11 9:21 pm
神就是愛!!!!!!!!!!!!!!!!!!!!!!!!


2011-12-07 10:10 pm
歷代願望(時兆),第五章 奉獻禮,第22段
  “叫許多人心裏的意念顯露出來。”在救主生活的光輝裏,一切人的心,從創造主直到黑暗之君的心,盡都顯露出來了。撒但曾說上帝是自私的,暴虐的,是貪得的,吝嗇的,為自己的榮耀,而受被造之物的服事,卻不願為他們的利益作任何犧牲。但是賜下基督,就顯明了天父的心,也證明了他向我們所懷的意念,“是賜平安的意念,不是降災禍的意念。”(耶29:11)這也宣示了,上帝對罪惡的憎惡,如同人所勝不過的死,那樣堅強,但他對罪人的愛,卻比死更堅強有力。他既致力於救贖我們的工作,就犧牲了一切,凡為完成這偉大工作所必需的,無論多麼貴重的代價,他都不吝惜的。為了我們的救贖,他沒有留下真理,沒有忽略任何憐憫的奇事,也沒有留下不用的神能。恩上加恩,福上加福。天上的全部寶藏,已向凡他所要拯救的人敞開了。上帝收集了宇宙的一切豐富,開發了無限能力的泉源,一齊交在基督手裏,說:這一切都是為人預備的,你要用這些恩賜使人信服,在天上地上沒有比我的愛還大的。人生最大的幸福,乃是在於愛我。
參考: egw.sdacn.org
2011-12-06 6:43 pm
愛通常多見於人或動物。可說是一種衍生自親人之間的強烈關愛、忠誠及善意的情感與心理狀態,如母愛。亦可為衍生自兩性之間在性慾與情感上的吸引力,例如情人之間的情愛與溫柔。此外,亦可能為衍生自尊敬與欽佩之情,例如朋友之間彼此重視與欣賞。愛是與生俱來的,所以可以認為是人性的特質,換言之,愛是作為人必須具備的本質之一。雖然世界各民族間的文化差異使得一個普世的愛的定義難以道明,但並非不可能成立(沙皮亞-沃爾福假設)。愛可以包括靈魂或心靈上的愛、對法律與組織的愛、對自己的愛、對食物的愛、對金錢的愛、對學習的愛、對權力的愛、對名譽的愛、對他人的愛等,數之不盡。不同人對其所接受的愛有著不同的重視程度。愛本質上是一個抽象概念,可以體驗但卻難以用言語表達。

生物學觀點普遍認為愛有兩種主要意慾,性魅力與依附。成人間的依附被假設為共同協作以孕育下一代,並讓其依附其父母。2006年2月,該期的國家地理雜誌的封面文章《愛:化學反應》討論了愛與化學反應的關係。其作者史雷特解釋了部份關於此領域的研究,部份重點為:化學觸發反應可以表示為熱烈的愛,長期的依附的愛則要雙方互相參與而非只是單人參與。沉醉在愛河時的血清素效應(serotonin effects)擁有與強迫觀念-強迫行為症相似的化學表現(這解釋了為何沉醉在愛河的人無法想到其他人)。因此亦有人主張若患有強迫觀念-強迫行為症的精神病人服食血清素再回收抑制劑或其他抗抑鬱藥,其墮入愛河的能力會被阻礙。舉例:「我知道一對夫婦在離婚邊緣,那位妻子在服食抗抑鬱劑。但當其停止服食後,其能再次享受性高潮,感到其對丈夫的性魅力得到更新,而其夫婦兩人亦再次與對方相愛。」—Helen Fisher當剛開始時期的熱愛消失後,便會轉為長期依附的愛,這是因為催產素等化學物的影響。按摩與做愛可以幫助觸發催產素的作用。為了觸發吸引力,進行費神的活動如駕駛雲霄飛車很有作用。即使只是做了十分鐘的工作,亦可使其對他人的吸引人增加,這是因為其心跳加速與其他生理反應加速。
友愛與熱愛傳統心理學的觀點認為愛是由友愛與熱愛組成。熱愛是強烈的渴望,通常陪隨著生理激起(呼吸急促、心跳加速,如墮入愛河)。友愛是由緊密的行為而引起的愛慕與感覺,但不陪隨著生理激起(如君子之交)。
愛情三角理論主條目:愛情三角理論在1986年,心理學家史登堡在《心理評論》(Psychological Review (Vol. 93, No.2, 119-135))裡發表了其著名的「愛情三角理論」,對愛作出幾何學的假設。根據愛情三角理論,愛由三部份組成:「親密」——包括了緊密感、聯絡感與約束感。「激情」——包括了驅使人戀愛、互相吸引與進行性行為的動力。「承諾」——包括了短期的愛戀與長期的愛的維繫。對其他人的愛的程度主要是看這些組成部件的絕對強度;而對別人的愛的種類則是看這些組成部件的相對強度。這三個組成部件可當為三角形,互相影響,使得愛出現很多不同類別。三角形的大小代愛的程度,越大代表越愛對方。而三角形的形狀則代表愛的種類,普遍分為「激情階段」(三角形傾向右方)、「親密階段」(正常三角形)、「承諾階段」(三角形傾向左方)。這三個元素可以構出七種不同的愛的組合: 親密激情承諾好感或友誼o 迷戀或深戀 o 虛愛 o浪漫之愛oo 友伴愛o o熱愛 oo圓熟之愛ooo
愛的風格蘇珊與克萊德根據李約翰的理論開發了愛的態度指標,稱為愛的風格。其將人際關係分為六個基本類別:情慾之愛——基於對方的外表而產生的熱愛。遊戲之愛——愛就如遊戲,充滿樂趣,通常不重視承諾而著重征服對方。友誼之愛——緩慢發展的重情義的愛,基於雙方互相尊重與友善。現實之愛——傾向選取可以幫助自己的朋友,使雙方皆可由此得益。依附之愛——重情緒的愛,不穩定,是由浪漫之愛衰退而成,充滿妒忌與爭執。利他之愛——完全無私的愛,可不惜傷害自己或捨棄任何東西。重視神交。現代多半喜歡稱呼這種愛為「真愛」。兩位漢迪斯認為男人會漸漸趨向遊戲之愛與依附之愛,反之女人則會漸漸趨向友誼之愛與現實之愛。而兩者之間的關係若是具有相類的愛可維持得更為長久。
愛的階段費雪提議愛有三種主要的狀態:情慾、吸引、依附。愛通常會由情慾狀態開始,主要著重激情而忽略其他元素。此階段最基本的推動力是基本性本能、如外表、氣味與其他相似的因素是選取夥伴的主要因素。然而隨著時間的流逝,其他元素可能會增多而激情則減少,但這卻是每個人皆不同。在吸引階段,人們會將注意力集中在其對對方的影響上,而此時忠誠最為重要。與此相似,當一個人長時間被愛,其將會與其夥伴發展出依附的關係。根據現代科學對愛的解釋,由吸引至依附轉移需要三十個月時間。其後激情消失,愛會由熱愛轉向友愛,或由浪漫之愛轉向好感。

圖片參考:http://bits.wikimedia.org/skins-1.18/common/images/magnify-clip.png
《吻》,古斯塔夫·克林姆所畫
參考: 愛心,源自西方,現代最常用來代表愛的象徵
2011-12-06 5:21 pm
佛耶比較

七、涅槃境界沒有貪、怒、癡。 七、耶和華、耶穌充滿怨恨、貪慾、報復心


六、真正無條件慈悲,是三輪體空不執著,而排除男女貪愛。 六、慈悲是要以信上帝愛上帝為條件、為前題。且作善事是為了上帝會有賞賜。耶和華將以色列當成戀人,﹁愛﹂意混淆不明 ,行善為了神的賞賜,低層次

http://tw.myblog.yahoo.com/jw!WAQR8.ecHkJ7fEKCLfvPMw--/article?mid=18&next=273&l=f&fid=15






耶穌言行剖析==為何教導給人打臉?.....
宗教天界天國


奴隸,伊甸園.===耶穌與希伯來人是從對立中完成統治
耶穌言行剖析==為何教導給人打臉?.....
http://tw.myblog.yahoo.com/jw!WAQR8.ecHkJ7fEKCLfvPMw--/article?mid=16&next=258&l=f&fid=19


http://tw.myblog.yahoo.com/jw!WAQR8.ecHkJ7fEKCLfvPMw--/article?mid=16&prev=18&next=277&l=a&fid=19




希伯來的宗教傳統,是不容異己者存在==通耶穌


耶穌學習耶和華==為了滿足虛榮心可以不擇手段


基督徒修改了忿怒的耶穌真面目==變成 http://tw.myblog.yahoo.com/jw!WAQR8.ecHkJ7fEKCLfvPMw--/article?mid=41&prev=42&next=40&l=f&fid=9

2011-12-06 7:35 am
基督教既愛係真心既,佢地會探訪人,會關心人,我唔係話e+ d人唔會,只係大家冇咁熱心,我e+係有個聖經老師星期6就黎同我講聖經,佢同我讀就好以探訪我咁,如果想知多d既話,可以去買本聖經睇下


收錄日期: 2021-04-28 13:53:49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11205000051KK00443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