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共有三個:瀋陽、北京及台北的。
北京故宮就是把紫禁城改成博物院,作為文教及歷史景點。台北故宮就是國民黨敗走大陸之後,在台北設立的博物館,把部份從大陸帶走的文物展出,作為歷史文教之用。台北故宮乃北京故宮的延續,就好像台灣的清華大學及中山大學那樣。
瀋 陽 故 宮
http://www.npm.gov.tw/zh-tw/about/tradition.htm#01
是清太祖努爾哈赤與清太宗皇太極修建的宮殿。清世祖福臨在此即位稱帝。瀋陽故宮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中國現存完整的兩座宮殿建築群之一。這以獨特的歷史、地理條件和濃郁的滿族特色而迥異於北京故宮。瀋陽故宮那金龍蟠柱的大政殿、崇政殿,排如雁行的十王亭、萬字炕口袋房的清寧宮,古樸典雅的文朔閣,以及鳳凰樓等高臺建築,在中國宮殿建築史上絕無僅有;那極富滿族情調的“宮高殿低”的建築風格,更是“別無分號”。這座佔地6萬平方米的古建築群始建於1625年(後金天命十年),建成于1636年(清崇德元年)。全部建築90余所,300余間。
台北故宮
http://www.npm.gov.tw/zh-tw/about/tradition.htm
天下為公 故宮肇建
國立故宮博物院的收藏,承襲自宋、元、明、清四朝宮中收藏,質量兼備;而它的發展則與近代中國社會變遷緊密相繫。中華民國建立13年後,將清朝退位的皇帝溥儀逐出紫禁城,開始清點宮中文物,並設立故宮博物院。
民國14年10月10日,故宮博物院正式成立,從此歷代皇室之收藏、宮廷稀世之珍品,咸成華夏文化遺產,世世嬗遞,普世民眾皆可自由進出宮廷觀賞國家至寶。第一任院長是易培基(民國前32~民國26年),從民國14年至20年是北平故宮的啟蒙時代。
捍衛國寶 萬里播遷
民國20年,九一八事變,日本侵佔東北,平津局勢動盪,華北告急,故宮未雨綢繆,擇院藏文物菁華者裝箱儲置,為文物南遷避難預作準備。民國22年1月,榆關告緊,日軍進入山海關;民國23年1月31日故宮文物開始分五批裝箱,共19,557箱,其中包含古物陳列所、頤和園、國子監等單位文物6,066箱分批南遷。民國23年2月,國民政府公布「國立北平故宮博物院暫行組織條例」,故宮改隸行政院,命馬衡(民國前31~民國44年)為院長,期間開始清點運滬及留平之文物。民國24年,故宮挑選存滬文物精品,前往英國倫敦參加「中國藝術國際展覽會」(International Exhibition of Chinese Art)。民國25年12月,南京分院建成,故宮文物遂由上海移運南京朝天宮新建的庫房存放。
民國26年,七七事變爆發,故宮南京分院奉行政院令,分南路、中路、北路先後將文物疏散到大後方。第一批遷運文物共80箱,大多參加過倫敦「中國藝術國際展覽會」的精品,經武漢,轉長沙、貴陽、安順,運往四川巴縣,這是南路。中路,共運出文物9,331箱,經漢口、宜昌、重慶、宜賓,最後運到四川樂山安谷鄉。北路,循津浦鐵路北上徐州,轉隴海鐵路到寶雞,經漢中、成都,最後抵達四川峨嵋,搶運文物共7,287箱。
抗戰期間,故宮主要業務著重在典守維護,然其間仍辦過多次展覽。民國28年7月,故宮從儲藏在貴州安順華嚴洞文物中,選商周銅器10件、玉器40件、書畫48件、宋元緙絲各1件,共100件,運往蘇聯莫斯科、列寧格勒參加「中國藝術展覽會」。民國31年12月,這批文物運回時,又參加了在重慶舉辦的「第三屆全國美術展覽會」,展覽結束始運回安順庫房。民國32年12月,安順文物又參與重慶中央圖書館舉辦的書畫展,以及貴陽貴州藝術館展等。
本院的另一根源,是民國22年以北平古物陳列所典藏為基礎,在南京成立的中央博物院籌備處。民國26年11月,中央博物院籌備處文物也避難走水路西遷抵達重慶。民國28年,又分別運往昆明、樂山,最後運抵四川南溪李莊。民國34年8月,日本投降,所有遷至大後方的華夏文物,又歷盡千辛悉數運回南京。
精品抵台 建館復院
民國37年秋,國共戰爭形勢逆轉,中央政府再度決定挑選故宮與中央博物院籌備處文物精品運往台灣,同時遷運者另有中央圖書館、中央研究院史語所、外交部與教育部等文物檔案。民國37年底,第一批文物箱件由海軍載運駛離南京,抵達基隆。次年,第二、三批文物亦先後運抵台灣;總計故宮運台文物共2,972箱,只佔北平南遷箱件百分之二十二;中博籌備處遷運來台者共852箱,然多為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