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秦始皇&孫中山的比較及事蹟......(15點)

2011-12-01 1:27 am
秦始皇&孫中山 的比較及舉例事蹟,是功是過?希望還有photoes!拜託~急~最佳回答有15點:)

回答 (3)

2011-12-01 6:09 am
✔ 最佳答案
秦始皇(前259年-前210年8月11日),嬴姓秦氏,名政,又稱趙政[2][3],後世俗稱嬴政[4]。自稱「始皇帝」,是中國戰國末期秦國君主,後經秦滅六國之戰統一中國開創秦朝,成為中國首位皇帝(不含追尊皇帝),於13歲即王位,先後鏟除嫪毐與呂不韋,重用李斯、尉繚,39歲統一六國建立秦朝,50歲出巡時駕崩。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皇權專制社會中央集權體制國家的創立者,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使用「皇帝」稱號的君主。秦朝的建立對2000年的中國帝制歷史和世界歷史產生深遠影響。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2/27/Qinshihuang.jpg

孫中山(1866年11月12日-1925年3月12日[註 2])本名孫文,譜名德明,字載之,號日新,又號逸仙,幼名帝象,化名中山。廣東香山翠亨村(今廣東中山)人,為醫師、中國的革命家、政治家、中華民族主義者、中國國民黨總理、第一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亦為中華民國國父。孫文在流亡日本時,曾有一個廣為人知的化名「中山樵」,其後以此稱謂對孫文的慣稱為「孫中山」。孫中山早年曾受中國傳統教育和西方近代教育,認識歐美世界較深,通曉粵語、英文、官話,曾經在香港華人西醫學院學習,曾經上書李鴻章要求滿清政府改革,後因滿清政府積弱不振,於中日甲午戰爭時,在檀香山創立中國第一個革命團體--興中會,後在東京合併改組為中國同盟會,擔任總理。倫敦蒙難後引發政治風波,使其在中外享有知名度,被多數外國人視為中國的革命領袖。而1911年的辛亥革命,孫中山革命爆發前曾在美國收到黃興的匯款電報,而辛亥革命主要是由中國同盟會中部機關部湖北負責人居正主導下,由受革命思想啟發的新軍團體「文學社」社長蔣翊武與同盟會會員組成的「共進會」孫葆仁主導發動起義[5][6],起義爆發後黃興由香港北上武漢相助指揮,而孫中山在起義爆發隔日於報上閱得辛亥革命之消息,並未立刻歸國而是繞遠路抵達歐洲,遊說英、美、法、德政府與四國銀行團,要求列強保持中立與終止對滿清的貸款,並且支持中國革命[7],雖未取得列強真正的支持,歸國後被多數革命者認為他的聲望與能力足以成為革命組織的代表人物,因此,其後被選為臨時大總統[8]。孫中山是最早提倡以革命推翻滿清統治,為建立中華民國的革命發起者之一,由他所提出的《三民主義》等政治綱領亦影響深遠。他是一位在海峽兩岸都受到敬重的革命家,中華民國和中國國民黨尊其為國父,毛澤東和中國共產黨稱其為「中國近代民主革命的偉大先行者」[9]。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8/80/Sun_Yat-sen_2.jpg/160px-Sun_Yat-sen_2.jpg

參考: me
2011-12-02 5:46 am
好!!!!!!!!!!!!!!!!!!!!!!!!!!!
Thanks: yukevin +aShlEy ~
2011-12-01 6:59 am
秦始皇的功:並天下、稱皇帝、廢分封、置郡縣、征百越、逐匈奴、修長城、通溝渠、銷兵器、遷富豪、車同軌、書同文、錢同幣、幣同形、度同尺、權同衡、行同倫、一法度、以法治國
過:焚書坑儒、專制獨裁、橫徵暴斂、嚴刑峻法、生活奢侈(http://zh.wikipedia.org/wiki/%E7%A7%A6%E5%A7%8B%E7%9A%87)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a/af/Sun_Yat-Sen_plaque.JPG/220px-Sun_Yat-Sen_plaque.JPG

孫中山的功:由於當時參與革命的主要領導人物,特別是蔣中正、汪兆銘(汪精衛)兩人,均為孫培育出來的領導人物。孫中山去世後,蔣中正領導他創建的國民革命軍北伐,在名義上完成中國的統一。故當時的國民政府以孫中山為最高的精神領袖,並認定三民主義為治國的最高指導。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孫中山成為蔣中正之外,凝聚全國向心力的象徵人物之一。國民政府與旗下將領也往往以「保障孫總理的革命成果」為號召,鼓動人民建設和將士作戰。因此到戰爭中後期,孫中山理所當然被推舉為中華民國國父。
對於孫中山的中國歷史貢獻分析,主要是認為孫中山的確是近代倡導共和革命,成功組織成分複雜的各種反滿勢力,並注入西方現代政治理論與憲政思想成分的領導人。而孫中山雖亦重視掌握領袖權力,但較具理想色彩,較能為制度建設之需要而放棄政治資源。孫中山雖倡導武力推翻滿清君主專制,武力弭平軍閥割據,但使用之手段較為溫和,善後措施較為寬容,不採徹底剷除之作法,與蔣中正或毛澤東等強調組織紀律而嚴厲懲處反對者不同。
孫中山亦為中國政治經濟現代化之重要階段性人物。孫中山較全面地整合了近代西方民主思想的重要成分,包括憲政民主,人民主權(選舉、罷免、創制、複決),權力分立制衡,與社會主義等等。另加上其個人認為有必要保留的中國傳統制度機構——監察權與考試權,形成五權憲法學說。對西方重要思想在中國的普及,具有推動者的作用,促成西化民主派和共產主義派對中國未來建設的深入探索。而孫中山在其中採取某種折衷立場,卻堅持共和民主之憲政體制,至今仍有其價值。
過:清末的革命團體普遍只有鬆散的組織,多數革命起義事實上並非直接由孫中山所領導,而是由黃興籌劃與統帥,時人也多將孫中山、黃克強兩人並稱「孫黃」,甚至將兩人共尊為『開國二元勳』,並有『孫氏理想,黃氏實行』的說法。 至於革命黨內,認同黃為實際領導革命的黨人也不在少數。可惜的是1928年國民政府北伐後,黃的人馬被逐漸排除在中國國民黨之外,黃的貢獻則長期遭到忽視,直到1990年代才重新受到兩岸三地重視。孫中山政治生涯中,因固執以致與同志反目。例如同盟會時代之章太炎、中華革命黨時之黃興,皆曾為孫之股肱,而後來反目不相往來。此外,孫對革命的奉獻也許很大,但未必如官方所說般遠遠超過其他革命人士的貢獻。但不可否認孫中山在倡導革命思想,組織、領導革命團體都是處於領導者的地位。孫中山為推翻帝制所付出的犧牲與貢獻也為多數人所認同,只是有些人認為他不應該被稱為國父。(http://zh.wikipedia.org/wiki/%E5%AD%AB%E4%B8%AD%E5%B1%B1)
參考: google


收錄日期: 2021-04-21 14:58:09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11130000051KK00480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