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野溪的水底腐殖土、砂礫挖一些鋪在容器內,再注入水,
放一些水生植物,如水芙蓉(大萍)、水蘊草、荷花、錢幣草‧‧‧
野外、田邊、公園採集少量,自己繁殖。
簡單來說就是用容器營造一個縮小版的生態池。
最後再放水族:1.蓋斑鬥魚、鰕虎魚、沼蝦
2.大肚魚、黑殼蝦
3.馬口魚、沼蝦
1.~3.是可以混養的搭配方式
除了蓋斑是買的,其他在野溪、田邊水溝都抓得到
至於水蝸牛可放可不放,但我的經驗是囊螺比蘋果螺的室外存活率高。
不打氣不換水不施肥不餵飼料,生態自行運轉
一個容器最多4隻水族,(大肚魚、黑殼蝦可以讓名額再加多)
平常蒐集雨水密封儲存,以雨水來添補魚缸水位,免養水免花水費。
食物以生態系自產的浮游生物、室外自投水面的小飛蟲和飛蛾為主,偶爾人工進補,
進補靠運氣不固定:打死的蚊子、洗菜的菜蟲、麵包饅頭碎屑、假日居家周遭抓的孑孓。
添水時順便整理水生植物,尤其是漂浮性植物和水蘊草長很快,須要經常清減數量。
夏季容易生藻,以增加漂浮性植物來抑制,也可以順便壓制水蘊草的生長;
冬季水生植物長慢,減少漂浮性植物來增加可看性。
水面的植物覆蓋率最多7、8成,以免影響水族的食源。
至今已養兩年,有時2個月進補一次,有時一週,很方便,不用餵食。
更新1:
也不用清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