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蓮說的語譯

2011-11-28 12:08 am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晋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予謂:菊,花之隠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後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THX!!

回答 (1)

2011-11-28 12:47 am
✔ 最佳答案
【愛蓮說】作者:周敦頤


「水陸草木之花 可愛者甚蕃」

大概是說: 不論是水生的, 還是陸生的植物, 都有不少喜歡它們的人.

「晉陶淵明獨愛菊 自李唐來 世人甚愛牡丹 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

大概是說: 晉代陶淵明特別喜歡菊; 自李唐開始, 世人很喜歡牡丹; 而我卻特別喜歡蓮花「出淤泥而不染」(p.s. 雖然蓮花是生長在淤泥上, 但它本身不會受淤泥影響)

「濯清漣而不妖 中通外直 不曼不支 香遠益清」

這四句是解釋為什麼「出淤泥而不染」. 大概是說: 蓮花雖由蓮池長出, 但仍然清雅; 它看起來是一棵正正直直、沒有分支的植物; 它的花香, 很遠都可以聞到, 但它的花香又很清香.

「亭亭淨植 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大概是說: 這樣好的植物要愛惜它, 只可遠觀, 而不可以隨便擇下它玩弄.

「予謂 菊 花之隱逸者也 牡丹 花之富貴者也 蓮 花之君子者也」

大概是說: 我說, 菊花象徵隱士, 牡丹象徵富貴, 蓮花象徵君子.

「噫 菊之愛 陶後鮮有聞 蓮之愛 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愛 宜乎眾矣」

大概是說: 啊! 喜歡菊的人, 自陶淵明死後已經很少再有聽過了; 而同我一樣喜歡蓮的人, 究竟又有幾個? 但是喜歡牡丹的人, 似乎就有很多了!


caption:

《愛蓮說》是借花喻人. 作者是慨嘆世上追求富貴的人多, 淡薄名利、看破紅塵、追求安穩的人(隱士)少, 而會講求仁義的人(君子)就更加少之又少了.
整篇譯文
生長在水中、陸地的各種花,值得喜愛的很多。晉陶淵明特別喜愛菊花;從唐朝以來世人十分喜愛牡丹,我卻特別喜愛蓮花,連從水底的爛泥中生長出來卻不受污染,生長在清水中卻不妖媚;蓮的葉柄中心通達,外表挺直,沒有藤類蔓生的細莖,也沒有歧出的枝枒;它的味道飄得越遠越清香,高挺潔淨的直立水中,可以遠遠觀賞,卻不可以態度輕慢的玩弄。我認為:菊花,是花中隱居的高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貴人士;蓮花,是花中的君子。唉!愛菊的人,在陶淵明之後就很少聽說;愛蓮的人,跟我一樣的還有誰?愛牡丹的人,自然是很多了。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盛愛牡丹;予獨
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靜植,
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
者也。噫!菊之愛,陶後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寶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後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二注釋

說:文體的一種,一般重在說明、解說,凡以「說」命題的文章,往往帶有雜文、雜感的性質。
蕃:繁多。
陶淵明:即陶潛,晉代大詩人,他的作品中多次提到菊花,《飲酒》詩中的「釆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更是千古傳誦的名句。
獨:唯獨。
李唐:指唐朝,因皇帝姓李,所以稱李唐。
牡丹:花朵碩大豔麗,唐朝的人極為喜愛,尊為「國色天香」;京城名種,價值逾萬。劉禹錫《賞牡丹》詩云:「惟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
予:我。
淤泥:污泥。
不染:不受污濁環境的玷污。
濯清漣而不妖:經過清水的洗滌,顯得潔淨而不妖媚。
濯:[擢],;[zhuó]。洗。
清漣:清水。
妖:妖媚。
中通外直:指蓮花的梗中心貫通,外表筆直。
不蔓不枝:不蔓延生長,無枝葉。
香遠益清:香氣遠飄,更加覺得清香撲鼻。
亭亭淨植:潔淨地挺立在水面上。
亭亭:聳立的樣子。
淨植:潔淨地直立。
褻玩:肆意玩弄。
褻:[屑],[sit8];[xiè]。親近而態度不莊重。
隱逸者:隱居的人。
噫:歎詞,「唉」的意思。
菊之愛,陶後鮮有聞:自陶淵明之後就很少聽說有人這樣愛菊了。
鮮:[冼],[sin2];[xiăn]。少。
牡丹之愛,宜乎眾矣:喜愛牡丹的,當然人多得很呀。
宜乎:當然。


2011-11-27 16:48:23 補充:
【賞析】

宋熙寧四年(西元1071年),著名的理學家周敦頤來星子任南康知軍。周敦頤為人清廉正直,襟懷淡泊,平生酷愛蓮花。

周敦頤來星子後,在軍衙東側開挖了一口池塘,全部種植荷花。周敦頤來星子時已值暮年(55歲),又抱病在身,所以每當公餘飯後,他或獨身一人,或邀三五幕僚好友,于池畔賞花品茗,並寫下了一篇膾炙人口的散文《愛蓮說》。《愛蓮說》雖短,但字字珠璣,歷來為人所傳誦。

2011-11-27 16:48:59 補充:
一年以後,周敦頤由於年邁體弱辭官而去,在廬山西北麓築堂定居講學。他留下的蓮池和那篇《愛蓮說》,一直為後來者珍視。淳熙六年(西元1179年),朱熹調任南康知軍,滿懷對周敦頤的仰慕之情,重修愛蓮池,建立愛蓮堂,並從周的曾孫周直卿那兒得到周敦頤《愛蓮說》的墨蹟,請人刻之于石立在池邊。朱熹作詩道:

聞道移根玉井旁,花開十裏不尋常;

月明露冷無人見, 獨為先生引興長。

賞析《愛蓮說》,其重點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蓮而不妖”,這是全文的中心題意。
參考: 網上


收錄日期: 2021-04-16 15:10:46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11127000051KK00471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