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多芬《命運交響曲》急急急

2011-11-20 7:18 pm
我想問貝多芬生平事蹟(50-60字)
《命運交響曲》創作背景及表達內容(50-60字)
30-40字你對這音樂的感受
唔該
急急急

回答 (1)

2011-11-20 8:55 pm
✔ 最佳答案
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1827)
貝多芬1770年12月16日出生於德國萊茵河畔的波昂一個有音樂背景的家庭,祖先為荷蘭人,他家族是音樂世家,祖父是波昂宮庭樂長,爸爸於科隆選帝宮廷禮拜堂擔任男高音歌手及宮廷樂長的職務,貝多芬有2個年幼的弟弟。貝多芬年幼時由他爸爸教他彈琴,他的音樂學習進步很快,當他發現貝多芬的音樂天才,就急於將小貝多芬培養成音樂神童,強迫他長時間練琴。但貝多芬真正的啟蒙老師,卻是宮庭樂長倪富(1748-1798) 他是來自萊比錫的著名作曲家,除了鋼琴和管風琴外,還教貝多芬作曲。貝多芬8歲時已公開演奏,13歲擔任宮廷的助理管風琴師和中提琴手,並寫出‘依德雷斯主題奏曲’ ,14歲在宮廷演奏管風琴。1789年,貝多芬17歲被送往當時歐洲的音樂中心---維也納學習音樂,並結識仰慕的莫札特(Wolfgong Amadeus Mozart),後因媽媽患上肺結核病危,匆匆趕回波昂,返國後在布魯寧一家的支持下,入波昂大學為旁聽生。媽媽過身後,由於爸爸酗酒,他要在教堂和劇院的樂隊擔任中提琴手,以賺取家庭年生活費,照顧爸爸及2位年幼的弟弟。1792年(22歲) 貝多芬正式移居維也納,先與有「交響樂之父」之稱的海頓(Joseph Haydn)、阿布雷茲親王、薩里耶瑞等大師學習,之後在羅勃科維茲親王、魯道夫大公、金斯基親王等貴族的贊助下,逐漸在維也納尊定了名聲,在維也納貝多芬很快便成為出色的鋼琴家,特別是他即興演奏的本領更受人愛戴。1800年左右,貝多芬發現聽覺衰退,並且越來越嚴重,直至1812年(42歲) 完全失聰。貝多芬1827年3月26日逝世於維也納,終年57歲,死因是貝多芬不小心染上感冒,引發長年來的多種症病而死亡。 貝多芬去世那晚,維也納暴風雨肆虐,根據一位貝多芬去世時在場的音樂家Anselm Huttenbrenner 描述:「當時,貝多芬毫無知覺地躺著與死神搏鬥...突然,一道強烈的閃電,伴隨著巨大雷鳴,房間被照得通亮,景象顯得十分壯觀!屋外還飄著大雪...這時,貝多芬忽然張開了眼睛、舉起右手、拳頭緊握、兩眼怒視前方,僵持了片刻...當他的手落回床上時,他的眼睛半閉了,右手扶著頭,左手放在胸前,就這樣停止了呼吸。」

http://home.netvigator.com/~yan321/life-long.html

貝多芬的第五號交響曲,因為第一樂章的三短一長的動機而聞名。貝多芬稱這四個音符有如命運敲響大門,所以《命運交響曲》就成了第五號交響曲的別名,更成了家喻戶曉,最著名且最響亮的古典樂曲。



不論任何人在摒氣凝神下,初聞如急雷乍響的低弦,都不免被動人心魄的震憾力所懾服。純陽剛性的怒吼,在C小調壓抑的和弦下,顯得緊張,並想突破重重的障礙。許多人將它與貝多芬不向命運低頭的個性聯想在一起。並隨著一個個樂章的進行,主題在第四樂章突破小調的藩籬,由銅管奏出響亮且開朗的勝利旋律,這代表貝多芬的人生觀及其音樂永遠朝向光明的一面,終於以最輝煌燦爛的和弦結束這偉大的樂章。這是一般人聆聽此交響曲的普遍感受。



在音樂裡,留給人印象最深刻的,除了第一樂章三短一長的主題外,大概就是第四樂章光輝燦爛的音響效果。因為前者代表掙扎,後者代表勝利,剛好符合整闋交響曲的邏輯。



很多人可能忽略了隱藏在第一樂章,在屬調上,由提琴、豎笛、長笛交替吟唱出的優美曲調。這第二主題,如層層裹著傷口的絲綢,撫慰著受傷的心靈,讓前面激動的主題,能稍稍平息下來。她是純陰性的。





其實,我們在面對人生的各項遭遇時,常常就像聽《命運交響曲》。粗略的概念總是:要贏得勝利,一定要奮不顧身向前衝刺。凡事要「向前走」,因為「要拼才會贏」。殊不知沒有靜下來思考的階段,或做一番全盤計畫,則可能只是白忙一場,甚至會頭破血流,肝腦塗地而一事無成。



貝多芬在衝動的時候,他靜下來了。以一段柔和、抒情又感性的音符來思慮如命運敲門般的動機。那一段美的旋律,才是「化危機為轉機」的最重要因素。



《大學》開宗明義講道:「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可見求道之本,亦得先求得一顆和緩安定的心。這才是求學及做人處事的根本道理。



我不曉得貝多芬在寫《命運交響曲》時,是否也有這麼一般哲思;但倒是希望讀過這篇文章的讀者,再重新聆賞貝多芬第五號交響曲時,能有一個全新的領悟。


希望幫到你
草莽英雄 上
參考: yahoo & me^^


收錄日期: 2021-04-20 11:50:29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11120000051KK00226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