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清朝。「東亞病夫」一詞最早出現為「東方病夫」,出自當時上海英國人辦的英文報紙《字林西報》的一篇文章,作者是英國人,於1896年10月17日登載。按照梁啟超的翻譯是:「夫中國——東方病夫也,其麻木不仁久矣。」 然而,在1936年在德國柏林舉行的第十一屆奧運會,中華民國代表團參加了接近三十個比賽項目,總共派出了140餘人的代表團。後來在所有的參賽項目中除了撐桿跳選手符保盧進入複賽外,其餘的參賽人在初賽就已經被遭淘汰了,中華民國奧運會代表團全軍覆沒。這些民國運動員在回國途經新加坡時,當地的報刊上發表了一幅外國人諷刺又嘲笑民國人的漫畫:在奧運五環旗下,一群頭蓄長辮、長袍馬褂、形容枯瘦的民國人,用擔架扛著一個大鴨蛋,題為「東亞病夫」。從那時開始,「東亞病夫」就成了外國人對中華民族的蔑稱。“當中國代表團抵達柏林時,柏林火車站擠滿了歡迎的華僑和聞訊而來圍觀的西方人。他們爭先恐後地盯住舊中國女運動員的腳和男運動員的頭觀看,目光中充滿了疑問。當時的一家外國報刊還登出了嘲笑中國代表團的一張照片:一群中國運動員身前放著一個用英文標明的「德國製造」的大鴨蛋,在他們看來,中國的女人都是小腳,而男人都是拖著一條大辮子,運動成績當然也就更不在眼中了。但這一次中國代表團的出現,卻無疑給了他們當頭棒喝,中國人在納粹首都柏林,徹底拋掉了「東亞病夫」的帽子。此外,中國的武術也給西方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受到了德國民眾的熱烈歡迎。當飛叉王鄭懷賢表演完畢,納粹首領希特勒還興趣十足地要看看他的飛叉到底是何東西。” 直至1984年在美國洛杉磯舉行的第二十三屆奧運會,憑中國射擊選手許海峰摘下第一金,才正式擊碎「東亞病夫」的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