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帝國盛世當時跟日本有往來嗎

2011-11-20 5:28 am
滿清入關之後到康雍前盛事請問當時清帝國跟日本有沒有往來呢?請問當時日本是什麼時候呢?清朝當時跟日本有任何往來嗎例如貿易阿或者是政治上民間?滿清時候為何日本沒有派使節去中國朝貢?那為何朝鮮有呢?為何日本就沒有呢?朝鮮為何要跟清朝朝貢呢?我始終不能理解這究竟是為什麼。

回答 (7)

2011-11-21 9:55 am
✔ 最佳答案
您好~

依我對於一些古代日本國際關係的探討,提供給您一些心得,先來談談當時日人心中的清朝好了,當時日方根本不承認清朝是中國正統,因為其為滿州人而不是漢人,所以以支那人稱清朝人,當時曾經發生一件事,就是日本有一位和尚到中國修行,取道成功後清朝廷希望能藉由他當橋樑,建立君臣的朝貢關係,所以寫了國書給日本,書中提到稱呼為"日本國王",而那和尚到日本後,日朝廷也很讚嘆他個才華,但給他的讚美詞中,卻是以"南明"稱呼中國,也就是說,雖然已是清朝統治中國,但在日人心中還是以明朝為正統~

至於當時有無官方來往,可以說少到根本沒有,日本從唐朝以後就很少與中國有官方來往,原因主要是日本出現了幕府政權,這種狀況是中國幾千年來從來沒有發生的,中方剩至連日本國王到底是朝廷的天皇還是幕府的將軍都搞不清楚,但民間的貿易倒是很活絡,清朝時正是江戶幕府時期,當時主要是以朱印船體制貿易,簡單的來說就是以官方同意的民間貿易船去與外國貿易~

最後來說為何朝鮮會向清朝貢,其實很簡單,不用去以複雜的政治環境解說,從地理位置就可看出來,朝鮮位於中國與日本中間,與中國相連,以就是說朝鮮只要不服,中國隨時可派兵攻打,但朝鮮其實很可憐,因為唐朝後日本與中國的關係很微妙,因為官方來往少了,互相不了解,所以衝突的狀況很多,這種情況特別嚴重是在元朝與明朝時,所以朝鮮常常要選邊站,選了中國得罪日本,選了日本就會得罪老大哥中國,所以朝鮮朝貢不如說是不得不討好中國的方法吧~

最後,日本從宋朝後就很少有朝貢的紀錄了,清朝廷的態度只是順其自然而已,因為少了一個日本朝貢並不影響清朝廷的威嚴~

如果還有問題歡迎在發問喔~
2011-12-05 1:23 am
李氏朝鮮從明朝開始即是中國藩屬國,向宗主國朝貢理所當然,但是日本並不是,再加上德川幕府採鎖國政策,2國之間可以說談不上什麼來往
2011-11-29 12:10 am
清盛世時日本是幕府時代幕府不跟外國來往
2011-11-21 8:14 pm
日本早在明洪武24年就被列為15個"不征之國"中,所以日本自此並未固定朝貢。清沿明制,所以日本在清代也不是定期朝貢的國家。
2011-11-21 8:55 am
明思宗崇禎14年(1641),日本完成鎖國,直至明治時代。
http://hor.16280.com/np1/
由鎖國至擴張
幕政改革
德川幕府首3任大將軍藉大名無後嗣而沒收其領地的做法,使許多武士失去主君,變成「浪人」。清世祖順治8年(1651),這些浪人發動叛亂,史稱「慶安事件」。同年,德川家綱成為第4任幕府大將軍,在鎮壓浪人的同時,頒令讓大名的養子可繼承領地。清聖祖康熙2年(1663),幕府廢除扣留大名家眷於江戶的人質制度。
幕藩體制動搖的禍根,早潛藏在「參覲交代制」中。大名為應付江戶繁華生活的開支和往來領地的費用,經常向商人借貸,最後只好剋扣下級武士的奉祿和將負擔轉嫁到農民身上以還債。部份下級武士因而破產。農民因地租不斷提高,而更趨貧苦,甚至淪為佃農。城市中的工人、小商人和流浪者,在荒年米價暴漲時,生活難以維持。下級武士、農民、下層市民組織起來反抗,成為幕藩不可忽視的力量,加上第5任幕府大將軍德川綱吉(康熙19至48年在位,1680-1709)尊儒信佛,虛耗巨資在各式禮儀、建孔廟、收養流浪狗等,使幕府也陷於困窮,終導致幕府推行連串改革。首先是第6、7任幕府大將軍時期(康熙48至55年,1709-1716),起用儒臣新井白石輔政,厲行儉約,跟著是始於康熙55年(1716)的享保改革、高宗乾隆52至58年(1787-1793)間的寬政改革,以及始於宣宗道光21年(1841)的天保改革,可惜所有改革均成效有限,甚至產生反效果,徒增民怨。相反,一些地方的藩政改革成功。例如薩摩藩以形同賴帳的250年無息還款方法,解決5百萬兩債務問題,加上實施以奄美3島(大島、德之島、喜界島)所產紅糖等特產的專賣制,以及擴大和琉球貿易,而躍身成為強藩。
德川幕府也開始了對今北海道的注視。清仁宗嘉慶4年(1799),幕府把松前藩統治的東蝦夷改為幕府直轄。嘉慶12年(1807),幕府連西蝦夷也轉為幕府直轄,並移封松前藩於陸奧國伊達郡梁川。清宣宗道光元年(1821),幕府才改變政策,讓松前藩復領蝦夷。
奉還大政
清軍於道光20至22年(1840-1842)的鴉片戰爭中戰敗,促使幕府更改其對外國船隻的態度。與道光5年(1825)下令砲擊靠岸的外國船隻的態度相反,道光22年(1842)的幕府頒佈《薪水給予令》,為來到日本的外國船隻提供水和燃料。然而幕府仍無意改變鎖國政策。清文宗咸豐3年(1853),美國東印度艦隊司令培里率4艘黑色軍艦至浦賀,今橫須賀,呈遞要求日本開國的國書。幕府見培里態度強硬,遂收下國書,並約定次年春答覆。咸豐4年(1854),培里再率7艘軍艦到達日本。日本於是簽訂了《日美和善條約》,對美國開放下田(今神奈川縣內)和箱館(今北海道函館)兩個港口,讓美國在下田設領事館,給予美國最惠國待遇。這為日本的鎖國劃上句號。兩年內,英、法、俄、荷也和日本簽訂類似條約,當中和俄羅斯簽訂的條約中,更劃定擇足和得撫兩島間為邊界,庫頁島為日俄人民雜居地。咸豐5年(1855),蝦夷再由幕府直轄。咸豐7年(1857),和美國簽訂《下田條約》,給予美國人治外法權和開放港口的居住權。咸豐8年(1858),更簽訂《日美修好通商條約》,增加開放港口、協定關稅和承認美國人的通商自由。隨後英、法、俄、荷復與日本簽訂類似條約。
德川幕府下,天皇本來不問政治,但「黑船」叩關,幕府破例向天皇報告事態,並向各大名徵求意見,結果為天皇、公卿貴族以及強藩大名參政開辟了道路。在強藩的策動下,天皇拒絕批准《日美修好通商條約》,但幕府大老(將軍以下的最高位官員)井伊直弼不待朝廷敕許而擅自簽訂了上述條約,並對反對派進行鎮壓,共處決、流放、禁錮50多人,史稱「安政大獄」。咸豐10年(1860),井伊直弼於江戶城櫻田門外被暗殺。幕府改行和公卿融合的「公武合體」政策,具體措施是撮合孝明天皇之妹與幕府將軍德川家茂的婚姻。這標誌著幕府專政的終結。
清穆宗同治3年(1864),長州藩(今山口縣內)舉兵上京,以武力要求革新朝政,被薩摩、會津、桑名的藩兵擊敗,史稱「禁門之變」。同年,幕府首征長州藩。同治5年(1866),幕府再征長州藩,但上次討伐長州藩的主力薩摩藩這次拒絕出兵,結果幕府藉大將軍離世而草草終戰。同治5年12月(1867年1月),孝明天皇歿,明治天皇繼位。同治6年10月(1867年11月),發出「討幕密詔」。幕府察覺,末代幕府大將軍德川慶喜隨即表示願意辭去大將軍職位,奉還大政於天皇。同治6年12月(1868年1月),天皇頒佈《王政復古令》,廢除幕府,並令德川慶喜「辭官納地」。德川慶喜不甘心交出政權,率兵前往大阪,繼而與以薩摩、長州兩藩為主力之政府軍於京都附近的鳥羽、伏見交戰。德川慶喜敗退江戶。同治7年4月(1868年5月),德川幕府開江戶城投降,德川幕府亡。這是江戶時代的終結,「明治時代」的開始。

2011-11-21 00:55:53 補充:
朝鮮於明朝已經向中國稱藩,只是於清朝延續此一習慣而已,當然,明亡後朝鮮也曾經向清朝反抗過。
2011-11-21 1:26 am
朝貢體系為世界主要國際關係模式之一
朝貢體系強調文化上的華夷之辨。中國明朝滅亡之際,日本江戶幕府即有所謂華夷變態之論〔明朝被異民族的清朝所滅亡,一些明朝遺臣不願為清朝效力,並採取抵抗清朝或流亡他國如日本、朝鮮、越南等。朱舜水是流亡日本的明朝遺臣,他認為被夷狄治理的中國已非中國,而流亡地日本則更有資格被稱為中華〕。朝鮮王朝也一度視清朝為蠻夷,對內文件仍然沿用明崇禎年號,稱清帝為「虜王」。越南阮朝也以中華文明繼承者自居,自稱「中國」別人為「夷」。。〔華夷之辨〕-維基百科中華思想,也被稱為華夷思想,指的是在傳統上,中國內部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同與繼承的思想模式,可稱之為一種擁護中華文化的意識型態。其亦包含了對待異族、異國的態度和思想,具體表現為視中國(中華)為世界中心,中華文化和思想具有最高的價值,不承認漢民族以外的異族的獨自文化的價值,「化外之民」是教化的對象。〔朝貢體系〕-維基百科 15世紀前期,向明朝政府朝貢的國家和部族一度達到了65個。在此同時,日本對琉球;朝鮮對女真,越南對占婆、南掌等國,也都提出了朝貢的要求,形成了數個次級的朝貢。日本,德川家康建立幕府後,停止向中國朝貢。清朝中期,朝貢國減少到七個:朝鮮、越南、南掌、緬甸、蘇祿、暹羅、琉球(1609年日本薩摩藩進兵琉球)。
2011-11-20 6:46 pm
您好
關於此問題,日本國的德川幕府時代相當於中國的清朝,德川幕府採取鎖國政策,與清國之間無正式的外交往來,當然,兩國民間人私下的貿易是有的

關於朝貢,這個問題在歷史上有兩種意義

1.跟中國有陸地接壤的小國,必須考慮是否崇奉中國為宗主國,接受中國冊封,以保持和平友好關係,在清朝的時代,有朝貢關係的外國最主要是越南與朝鮮,這兩個國家都與中國接壤,如果拘泥於面子而不臣,可能會引發戰爭,明代的安南曾經不臣,明人即遣兵討伐,隋代高麗不臣,隋煬帝竟率軍討伐三次,唐太宗一次,唐高宗一次,合計五次征伐高麗,到了明代以後,中國東方不臣的國家比較少了,外敵大半都在西北部,明成祖時,北方韃靼瓦剌不臣,成祖親征五次,總之,如果國土和中國陸路相通,那麼最好考慮稱臣,以避免戰爭
隔海又是另一回事了,中國是陸上霸權,對海上的擴張興趣不大,元世祖時曾兩次派兵征日本,因大風浪的襲擊,兩次派兵都幾乎全軍覆沒,因此日後也沒有哪一位君主願意再征伐日本
總之,由於日本四面環海,因此在美國培里率領黑船訪日,強行要求締約之前,日本與其他國家均無任何外交關係

2.朝貢有一個附帶的利益,可以把大量的物品順便帶來做貿易,中國對於貿易原則上採管制方式,必須在特定地點,特定時間貿易,譬如說,北方的君長想要賣馬,中國人就要求在每個月的特定幾天,把馬帶到某個城市去貿易,這樣當然是很不方便,因此,北方的遊牧民族們常會要求中國開放貢使團進貢,實際上是要貿易,中國也把貿易權當作是一種談判的籌碼,但有時處置不當,談判破裂,則必定引發戰爭,"不能買也沒關係,乾脆打一仗通通搶過來",
總之,由於朝貢可以順便貿易,因此遊牧民族會主動稱臣入貢,同為農耕民族的日本則只需私下貿易即可


收錄日期: 2021-04-20 11:51:42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11119000016KK08267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