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點!!!!!!!!有關廣州

2011-11-17 5:03 am
1)對於現時東山花園洋樓群有甚麼保育措施?
更新1:

2)保育東山花園洋樓群對當地的經濟及民生有甚麼影響? 3)廣州有哪些學校與香港同名?為甚麽會同名? 4)清末為甚麽有"租界"的出現?"租界"的設立對國家的管治有甚麽影響? 5)清末很多地方都設立"租界"(舉三個例子) 幫幫手啊唔該!!!!!!!!!!!!!!!!!

更新2:

第3,4,5條揾到啦

更新3:

仲有幾條 6)石室聖心大教堂有咩特色? 7)清末為甚麽以西式建築方式建造咨議局?

回答 (4)

2011-11-17 5:58 am
✔ 最佳答案
              中共“三大”遺址不遠處,恤孤院24號,有一座既有歐美別墅風情又結合地方建築特點的建築,名叫簡園。它最初是南洋兄弟煙草公司簡琴石的產業。上世紀20年代曾是國民政府主席譚延闿的公館。據史料記載,中共三大期間,毛澤東曾多次到簡園找老鄉譚延闿,爭取他支持國共合作。     附近居委會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簡園的門口原來朝恤孤院路而開,後來經過改建,大門開在培正路那邊。記者在現場看到,這幢三層高的中西合璧的房子,外形十分出眾。即使在大半個世紀之後,依然風光不減。開券拱式門樓,門樓上端是飄出的陽臺,倣希臘柱式,外墻涂刷米黃色粒狀灰砂,出檐處有幾何圖飾。前後都有花園,主體建築朝南,佈局對稱。     現在的簡園已被一分為二,前面是一個大型的停車場。     陳濟棠公館:主人天天插香拜神     地點:中山一路梅花村     陳濟棠公館位於中山一路梅花村,是一座佈局園林化的西式建築,建於1930年。陳濟棠公館坐北向南,主樓高二層半,室內房間設置非常精緻,房間設有壁爐,二樓頂部為天臺,天臺前面有一亭子,後面則建了房間。此外,主樓的二樓有一通道通向旁邊的附樓。     據史料記載,陳濟堂最迷信,因此他所住的公館都找人測算過風水,嚴格按照風水來設計、擺設的。據介紹,為求得先師壁虎,使自己萬事如意,陳濟堂特意在其公館內專設奉祀“呂祖(洞賓)先師”神位的廳堂,朝夕跪拜祈禱。     白崇禧公館:白氏後人欲購祖屋     地點:達道路和煙敦路的交界     白崇禧曾經住過的別墅,如今就在達道路和煙敦路的交界。記者近日看到,這是一棟3層的灰色小別墅,外面是800平方米的大花園。這棟別墅最近被人以395萬港幣買下來,據說屋主買後就有白崇禧後人希望其以495萬港幣轉賣,但屋主沒有答應。     現狀篇     可憐空置別墅誤作“鬼屋”東山區小別墅命運不一四大名園中已有兩個被破壞     與西關大屋相比,是另一種氣派、體面的風格。     在風雨的洗禮中,東山區的別墅群也成為歷史的見證。它們有的得到新主人的精心呵護而風采依舊,但絕大多數卻在時間中慢慢凋零,讓人唏噓不已……      明園、春園、簡園和葵園,被認為是東山別墅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日前,記者來到明園,發現院子裏建了一幢白色的新房子,原本的房子被“擠”到裏面的一個小角落。據說,明園本來有3幢房子,但最靠近路邊的一幢房子現在已經被拆除了,新蓋了一幢白色的新房子。現在的明園只剩下兩座老房子,其中12號由一黃姓人家居住,另一座為14號的房子本來屬於一阮姓人家,但後來多次易主。     記者到明園採訪當天,碰巧遇到黃氏族人的後代——90多歲的黃婆婆。當時,黃婆婆正在砍院子裏的一棵木瓜樹。黃婆婆告訴記者,上世紀30年代,她讀高中時就住在這裡直到現在。當時明園裏住的都是一些華僑,由於附近沒有什麼樓房,明園被人們稱為“洋房別墅”。     黃婆婆指著12號與14號兩座房子中間隔著的圍墻說:“以前的圍墻沒有這麼高,有空時兩家人會坐在一起聊天。”黃婆婆說,以前兩座房子之間的圍墻大約只有30厘米高,茶余飯後兩家人都會把圍墻當椅子,坐在那裏聊天。但現在圍墻已被加至比人還高,不但阻隔了視野,也阻隔了兩家人的交流。據黃婆婆回憶,當時明園裏還有一片竹林。在日軍侵略時,竹林裏還挖了防空洞,一直通往培正路。     逵園     “萬國旗”破壞風格     逵園位於中共三大會址對面,其產權一直屬於華僑所有。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一直有華僑在此居住。對於逵園,其建築和居住者遠遠不如屋頂上的“1922”字樣出名。在尋找中共三大會址時,“1922”四個數字成了一條重要的線索。曾經參加中共三大的徐梅坤在確認中共三大會址時,還記得他們在會間休息時就站在窗前,對面的房子是在1922年建成的,其頂部還寫著“1922”的年份。     現在,逵園不僅被保留下來,就連屋頂上的“1922”字樣依然清晰可見。其大氣的建築風格,可知其建成時主人應該是富貴之人。現在的逵園依然“原汁原味”,並沒有多少後來修飾的痕跡,而且現在的居住者也沒有好好地打理房子,逵園花園裏的樹木已有部分枯萎,與旁邊粗壯的大樹相比顯得年老虛弱;房子的陽臺也沒有經過精心“打扮”,凋零的植物稀疏地擺在陽臺上;晾衣服的鐵絲上隨意挂著“萬國旗”。居委會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現在房子租給一些生活水平不高的人住,他們根本沒有精力、能力去“打扮”逵園,也不能確保逵園保持原來的面貌。     在逵園的圍墻上,記者看到鑲嵌著一塊石牌,寫著“葵園”。記者覺得好奇,為何與歷史記載的“逵園”不同。近代史專家、研究員黎顯衡先生解釋道,一開始應寫為“逵園”,但後來在流傳中有人把“逵園”寫成“葵園”並慢慢傳開,現在也有人寫作“葵園”。        
2011-11-23 2:31 am
1.修舊如舊 此次整治將遵循“修舊如舊”,不改變原狀的原則,并按照“新河浦歷史文化保護區保護規划”,要求業主不得改變其建筑結构和外貌;而對于非文物單位,則會要求業主保留其外牆外貌,不得隨意更改,破坏新河浦整体的歷史風貌。 据悉,按照“新河浦歷史文化保護區保護規划”,對歷史保護建筑,業主和使用人負責保護,對建筑結构、外貌進行修繕的,須事先報市規划部門批准。對業主不按規定進行修繕保護或共有業主之間對修繕保護達不成一致意見的,區政府可委托有關單位代為修繕,所發生的費用由業主承擔
2011-11-21 3:25 am
面積約45平方公里的廣州舊城區現時約有160萬人口,城區範圍包括了荔灣、越秀和東山三個分區。廣州舊城的發展可追溯至清代中期,其中經歷了十八世紀90年代到十九世紀30年代的發展和全盛期,亦飽嘗了一段頗長的停頓時間,就是自上世紀30年代末到70年代中期,其中經歷了日本侵華、國共內戰及中國政府的前期統治時期。基於原有的框架,廣州舊城到了80年代已嚴重滯後,不能滿足現代城市的基本功能和需要。有見及此,廣州市政府自80年代末,開始制訂了多項改善舊城的方案,其中包括了拆建一些嚴重失修的舊區、加入新的城市設施、甚至是整條街道的樓房或社區的翻新和改建,以達到綜合改善和重整區內環境,及降低人口密度等目的。與此同時,一些整體的城市基建如地下鐵路、內環路、區內道路拉直與擴闊,甚或是排污渠道的增設等亦同步進行;這些配套工程均對廣州舊城的改善和融入一個現代化的廣州市構成直接的貢獻。本文將會為舊城改造過程中實質涉及的工作作一綜合介紹。 廣州舊城、舊城改造、舊城保護 舊城區是指在城市長期發展歷史過程中形成的、位處城市中心區位的、還繼續擔負著當代城市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生活中心功能的地區。1 舊城區是城市發展歷史的見證和地方傳統文化的寫照,從這個意義上講,它具有歷史性;舊城區又是現代城市生活繁榮的代表和城市經濟社會活動的載體,從這個意義上講,它又具有時代性。舊城區這一基本特徵決定了它同時具有現代城市文明和城市歷史文化的雙重價值,在現代城市發展進程中,這種雙重價值又常常處於矛盾與衝突之中。舊城的保護與發展往往存有一種矛盾,它們既相互制約,同時又是相輔相成。保護是爲了更好的發展,而只有發展上了軌道才能有能力去保護。中國的城市正進行著巨大的變遷,而很多的城市都具有幾百年乃至上千年的歷史,如何進行舊城改造是改革中面臨的重要課題之一 (圖1)。
廣州舊城發展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而廣州近20年的發展也令世人刮目。目前廣州的綜合經濟實力僅位於北京和上海之後,而城市的空間結構也日趨合理和完善,歷史文化也在沈澱中得以確認和發展。本文將對廣州舊城改造過程中一些實質工作進行介紹,以期對中國其他城市的發展有所裨益

2011-11-20 19:27:44 補充:
。 1. 廣州舊城區的歷史和文化 1.1. 演變歷史 廣州舊城區面積45平方公里,現時人口約160萬,其中包括了荔灣、越秀和東山三個分區。廣州舊城的發展始于秦“任囂城”。西元前214年秦始皇統一嶺南設南海郡,任命任囂爲郡尉,建城郭番禺城,又稱任囂城。2 廣州舊城就是以此爲基礎發展而來。南越王趙陀將原任囂城擴展爲周長十里的南越都城;宋代修建子城、東城、西城,形成三城並立的廣州城。明代對廣州城進行了大規模的改造和擴建,三城合一並進一步得到擴展。至清代中期,廣州曾是全國唯一的對外通商口岸,對外貿易和交通都空前繁榮,經濟的發展也推動了城市建設的發展。

2011-11-20 19:28:57 補充:
3 20世紀初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成功後,廣州正式建市而進行了很多的市政建設。其間先後修建了中山紀念碑、中山紀念堂、市府合署、海珠廣塲和海珠橋等標誌性建築,廣州舊城的傳統中軸線就在此間基本定型,成爲廣州近代城市的歷史脊梁和主要的城市景觀標誌。4 同時,大規模的拆除城牆,修築和擴建馬路,全市道路系統大體上呈現現時沿珠江東西走向的棋盤狀佈局

2011-11-20 19:29:22 補充:
。 圖1 – 廣州保存了一個頗完整的舊城區,但在邁向現代化的過程中需要作出恰當的保護 圖 2 - 西關大屋內部佈置高雅大方,室內裝修和陳設講究,充溢著簡樸的華南生活特色 1.2. 傳統民居 嶺南建築經歷了幾個階段的發展,其間大致可分為明清時期的民居、書院和祠堂建築;清末民初的西關大屋、竹筒屋和商業騎樓建築;及其後由西洋建築揉合了廣東傳統風格的建築。

2011-11-20 19:29:54 補充:
其中最具代表的是位於茘灣區一帶的西關大屋。 西關大屋是富豪及商家在“西關角”一帶建立的富有嶺南特色的傳統民居,其佈置高雅大方,室內裝修和陳設講究 (圖2)。竹筒屋可以說是普羅大眾的平民住宅 ,其特色是開間小,面狹而樓身深長,兩者之 比由1:4至1:8不等,由前至後排列以天井間隔的多個房間,形如竹筒。初期的竹筒屋多爲單層,局部設2至3層,常見的竹筒屋面寬4.0至4.5m,進深爲8至12m,深的可達30m以上。

2011-11-20 19:30:17 補充:
沿街的竹筒屋多並排而建,並多以“前鋪後宅”或“下鋪上居”的形式(圖3),形成彼此相連、小面寬、大進深、高密度和線性分佈狀態、帶有商業性質的建築群。“騎樓”是在樓房前跨人行道而建,在馬路邊互相聯結形成自由步行的長廊
2011-11-20 3:05 am
..................

2011-11-30 19:51:06 補充:
^^ == -_-!!!!!


收錄日期: 2021-04-27 16:56:00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11116000051KK00766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