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華嚴經中的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已提供了答案。他參學的對像,甚麼人也有。以下我略說我的個人想法。外道的意思,就是佛教以外的其他「道」。這個區分是客觀的,原沒有貶意。「外道」,不代表他們必然全然不對,亦不代表必然違反佛法,只是佛陀的教導是究竟的。作為佛教徒不代表我們甚麼其他的都不用學,亦不要期望法師在每事上給你詳盡確切的指引,因為我們的確牽涉在一個非究竟的生活,需要非究竟的方法。只要我們堅守佛法的本懷,知識的多樣化就不會做成歧途。孔子是聖賢,他提供社會倫理之法,人和諧共存的智慧。他的目的符合佛法。甘地是聖賢,他宣揚和平平等慈悲,造福人類不可計量。他是印度教徒,但所行的卻是佛法,從來沒有人認為佛教徒不應學習甘地。愛因思坦是聖賢,他沒有宗教,但他的理論裡有佛法,他的人格亦符合佛法。這些人不是佛教徒,都可說是外道。但有趣的是,但凡言行有真誠的慈悲智慧,結果都符合佛法,甚至證明著佛法。從來沒有真正的悲智而是違反佛法的,無論人們給它甚麼界別標籤。如果佛教徒恒常拒絕或低貶所有佛教以外的道理或知識,那是因他不能在教外看到佛法。這是被「我他」心囚禁了,鑽研佛經或禪修亦都只成為囚牢內夢飛行。如果佛教徒全都成為封閉的一群,佛教也就沒有了未來。
[大學之道 ]: 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於至善..........! 三者同一.
聖者覺者佛也!! 賢者,正者淨也!! 聖賢之道, 仙佛聖賢,殊途同歸!!
2011-11-12 13:46:56 補充:
補充一點: 孔孟之道(入世法)............
佛陀戒律(出世法)..........現在修行,入世行人道,修出世法~即近聖賢之道!!
共勉之~
圓悟佛果禪師語錄卷第六
耿左丞請。上堂云。無佛世界是般若光。百千聖賢是般若用。金剛正體是般若根。摧魔城壘是般若力。有如是自在威神。得如是解脫知見。用一絲毫。千里萬里盡光輝。拈一絲毫。無邊世界無變易。全體承當。如如不動。所以乃佛乃祖。提持此事。令一切人各各於根脚下洞明正見。得其光顯其用。證其根獲其力。正當恁麼時如何。天上有星皆拱北。人間無水不朝東。
皈依該皈依佛陀、佛法及佛陀的聖弟子, 僧伽。即是該皈依三寶, 而非單是佛法。
若只皈依佛法, 該從修學尊敬佛陀這老師先, 及專業修學佛陀教法的僧伽, 該學習頂禮佛陀及去接觸不同的出家人, 護持他們。
憑著個人的聞思修, 必然會入岐途的, 知見錯, 就行錯路。
若依法而行, 怎會只說皈依佛法呢? 皈依佛教即皈依三寶佛法僧, 只皈依法則非依法而行。
還未修行而在想當然, 故有憑聞思修而不會入岐途的見解。
聖賢之道非去看, 若已依法而行, 當下見法即是聖賢之道, 還何用問?
該修尊敬佛陀, 為根本修學老師, 再去向僧伽聞佛法, 正確思維將所聽之法用於生活上, 修改個人的壞習慣。諸惡莫作, 行持善戒, 淨化自心, 所有問題都能自己去解答的, 就能以自己為皈依處, 解脫自在, 法用完就捨的, 非抱著法為依。
孔孟是聖賢之道, 是有我之道; 佛陀是緣起之道, 是無我之道。
應如何看呢?便是以佛教的態度看了。
其他思想或信仰中,不乏有高尚的品質,那麼,我們應該隨喜、讚嘆。
舉個例,四色界禪,其實外道的修行人也可以有,不是佛教的專利。
而佛教本身也鼓勵我們證得四色界禪,它們是連諸佛也讚嘆的。
如果某些地方不合乎佛法,當然就不要仿效和相信,但並不應對這些地方有不滿、批判和指責,否則就我們是在害自己,為自己製造苦因了。
我們不必因為我們的某些觀點與他人不同,而認為別人的什麼都錯。要學懂欣賞他人的好處,同時,接納他人的不好處。這種態度也是佛法的學習之一,亦應放諸其他地方(待人接物等等)。
就是如此了。
佛陀在世時,所有人都是奉行三皈,五戒,十善,聖賢之道就是三皈,五戒,十善
聖賢之道即是佛法中簡單的戒條,在大乘佛法中,不僅要修行佛法,世間善法
都要修行,能利益眾生的方法,都需要學,在菩薩戒中,如果只修佛法,不修世間善法
即是犯戒。所以聖賢之道就是人與人之間的相處和溝通,屬於世間善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