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子胥為父報仇決心,造就悲劇命運?

2011-10-29 6:34 pm
伍子胥為父報仇決心,造就悲劇命運?

回答 (3)

2011-10-29 6:45 pm
✔ 最佳答案
當然是,不論是何原因,他的行為過火。
http://www.ltivs.ilc.edu.tw/library/resource/tech/war/general/02.htm
  一夜之間,鬚髮盡白,因而可以安然遁出昭關,這是流傳民間,有關伍子胥最膾炙人口的故事。我們從這個故事的普遍流傳,就可以明白,伍子胥亡出楚國的遭遇,是受到許多人的同情。
  這件事情要從楚平王替他的兒子─太子建往秦國娶親開始講起。根據《史記、伍子胥列傳》的記載,太子建有兩個老師,伍子胥的父親伍奢擔任太傅,另外一位費無忌擔任少傅,不過這位費無忌為了討好楚平王,竟然利用被派去秦國替太子建娶親的時候,趕回楚國向楚平王說:「秦女絕美,王可自取,而更為太子取婦。」簡單地說,就是建議楚平王去搶原本要嫁給兒子(太子建)的秦女,作為自己的妻妾!更荒謬的是,楚平王竟然也就這麼作了!
  費無忌既然做了這麼一件事,自然害怕日後太子建繼任楚國國君之後,會對他展開報復,所以就經常向楚平王進讒言;而楚平王也因侵奪了自己兒子的未婚新娘,所以心虛而懷疑太子建必會有所報復。結果是太子建怕被自己的父親─楚平王殺掉,因而出亡到宋國去,而擔任太子建太傅的伍奢也就因而受累得罪,連同他的大兒子伍尚一起被殺。
  楚平王初以伍奢為人質,要脅伍子胥和伍尚兩兄弟,一起前去面見楚平王之時,身為父親的伍奢就已向楚平王表示:「尚為人仁,呼必來。員(即伍子胥)為人剛戾忍詬,能成大事,彼見來之并禽,其勢必不來。」也就是說伍子胥知道,楚平王以父親為人質而召見他們兄弟,目的正是要將伍家一網打盡,以伍子胥剛戾忍詬的個性,一定不會接受楚平王的要脅。後來楚平王所派遣的使者召喚伍子胥和伍尚兩兄弟時,果然如伍奢所預料的一樣。我們來看《史記、伍子胥列傳》中伍子胥和伍尚兩兄弟,在面對楚平王所派遣使者召喚時的一段對話:
伍尚欲往,員曰:「楚之召我兄弟,非欲以生我父也,恐有脫者後生患,故以父為質,詐召二子。二子到,則父子俱死,何益父之死?往而令讎不得報耳。不如奔他國,借力以雪父之恥,俱滅,無為也。」伍尚曰:「我知往終不能全父命。然恨父召我以求生而不往,後不能雪父之恥,終為天下笑耳。」謂員:「可去矣!汝能報殺父之讎,我將歸死。」尚既就執,使者捕伍胥。伍胥貫弓(拉滿弓)執矢(箭)嚮(對著)使者,使者不敢進。
  伍子胥認為,楚平王以父為名召見他們兄弟二人,只是個藉口,一旦兄弟二人一同受命,不僅沒辦法救到父親,連他們兄弟二人都會被斬草除根。基於這個認知,伍子胥主張兄弟二人都不要受命應詔。伍尚雖然也同意這個看法,但卻以為兄弟一起不受命而逃去,萬一日後無法替父親報仇,將會讓天下人恥笑他們兄弟二人為了保命而不顧父親的生死;再加上伍尚認為本身為父親報仇的能力,遠不如伍子胥,所以便自願留下來與父親同死,勸伍子胥單獨逃去。我們看「伍胥貫弓執矢嚮使者,使者不敢進。」這段文字的描述,可見伍子胥不僅有智慧,也具有相當的武力。
  然後伍子胥開始一連串的逃亡生涯,先到宋國與太子建會合,再一起投奔到鄭國;由於太子建欲替晉國作內應滅鄭國之事暴露,被鄭國所殺,伍子胥與太子建的兒子勝再一起投奔到吳國,然後再使專諸刺殺吳王僚,扶佐吳國的公子光取得吳國國君之位(吳王闔廬)。到了這個時候,伍子胥想要為父報仇的心願,已經不只是說說大話而已!
  後來伍子胥雖然得以率兵攻入楚國國都郢城,由於找不到現任的國君楚昭王,而仇人楚平王又早已去世,所以伍子胥便「乃掘楚平王墓,出其尸,鞭之三百,然後已。」對於伍子胥這種報仇的行徑,曾經是至交好友的申包胥批評他說:「今子故平王之臣,親北面而事之,今至於僇(音ㄌㄨˋ,侮辱之意。)死人,此豈其無天道之極乎!」
  不論伍子胥報仇的理由有多麼堂皇,掘墓鞭尸的行為確實是做得太過火了。後來伍子胥被吳王夫差將他死後的屍骸,放入皮革丟棄於江中,故然是受吳國太宰嚭的讒言陷害,但是冥冥中似乎有天道在循環報應!司馬遷在〈伍子胥列傳〉文後說:「怨毒之於人甚矣哉!」真是令人足生警惕。

2011-10-29 8:58 pm
伍子胥為父兄和家族雪冤和復仇,所展現的超人般的意志和決心,這和他最後不忍拋棄吳國未來和恩人之子的悲烈,這完全是兩碼子的事情的說了啊!

看看,伍子胥晚年預先為自己家族留條血脈於外,已經可以知道,伍子胥對於吳國的未來早已了然於心的說。畢竟勾踐的忍辱負重,不正是當年伍子胥的翻版的說了嗎?伍子胥自己尚且還要鞭屍三百,更何況勾踐的說了呢?以伍子胥晚年的聲名、地位和能力,他真要跳槽或自保,多的是方法和退路,列國巴不得這種能力和實績兼備的高手,跳槽到自己公司的說。可是,伍子胥受吳光的知遇和提攜之恩太重了,如此恩情和重義,讓伍子胥始終不忍自顧自己獨善其身,依然痴心地留在吳國,盡了自己最後一份心力和生命的說。

所以說,伍子胥早年雪恥復仇的壯烈,與他晚年鞠躬盡瘁的悲烈,一個是為仇;一個是為恩,兩者不可相提並論的說。僅管伍子胥確實愛恨分明,但這並不代表『性格就一定決定著命運』的說了啊!
2011-10-29 7:41 pm
伍子胥(-前484年)(胥,音虛,粵音雖),名員(員,音雲),字子胥,以字行。春秋時期楚國人,屬今湖北監利縣(另一說襄陽市谷城冷集區沈灣(原系光化富鄉村,1949年劃歸谷城))人,後來吳國封他於申,因此又叫申胥。伍子胥先袓伍舉,以正直進諫楚莊王而得名聲,因此其後代於楚國亦有名聲。生平伍子胥的父親伍奢是楚國太子建的太傅,太子建被奸人所誣陷,伍奢也受到了牽連。伍奢被監禁時,楚平王要伍子胥與其兄伍尚前往迎救,否則便殺了他們的父親。伍子胥料到楚平王欲殺其父子,勸其兄伍尚勿往,留有用之身為父報仇,但伍尚不忍見父親被害而不救,還是前去相救,果然不久就和伍奢一起被處決了。此時伍子胥欲逃往吳國,奈何路途遙遠,只好作罷。之後他因太子建在宋國,遂投靠之,但宋國內亂,只好與太子一起奔鄭。在鄭國,太子建為了和晉國聯合謀反的意圖被鄭定公知曉而被殺,最後子胥只好奔吳。途中過陳國欲出昭關到吳國。楚平王懸賞捉拿伍子胥,叫人畫了他的畫像,貼在楚國各地的城門口,囑咐官吏加強盤查。伍子胥逃到吳楚兩國的交界昭關時,昭關上的官吏盤查得很緊,他一連幾夜愁得睡不著覺,連頭髮也愁白了。幸虧遇到一個人叫東皋公,很同情他的遭遇,把他接到家裡躲藏。東皋公有個朋友,長得有點像伍子胥,東皋公讓他冒充伍子胥過關。守關的人逮住了假伍子胥,而真伍子胥因為頭髮全白,守關的官吏認不出來,就讓他矇混過關了。伍子胥出了昭關,怕有追兵趕來,急忙往前奔跑,但遇到一條大江攔住了去路。正著急時,江上有個老漁夫劃著小船過來,把他渡了過去。過了大江後,伍子胥感激萬分,摘下身邊的寶劍,交給老漁夫說:「這把寶劍是楚王賜給我祖父的,值一百兩金子。送給你,聊表我的心意。」老漁夫回答說:「楚王為了追捕你,出了五萬石的米糧作為賞金,還答應封告發者為大夫的爵位。我不貪圖賞金、爵位,怎麼還會貪圖你的寶劍呢?」伍子胥連忙向老漁人致歉,收了寶劍,告別而去。伍子胥逃出楚國後,白天躲藏,晚上趕路,不久就生病了,此時盤纏用盡,只好拖著病軀,沿路乞討[1]在吳國,伍子胥結交專諸與要離,並使專諸刺殺吳王僚,協助公子光成為吳王闔閭;其後又令要離刺殺吳王僚之子慶忌。闔閭重用伍子胥,並用伍子胥發掘的孫武為元帥,發兵擊敗楚國,破楚首都郢;子胥掘楚王墓,鞭屍三百,報父兄之仇。前496年,闔閭與越王勾踐大戰,中箭,闔閭傷腳拇趾,傷重不治,死前囑子夫差,勿忘殺父之仇。並託伍氏輔佐少君,封他最高爵位,稱相國公。夫差繼位後,打敗了越國,越王勾踐投降,伍子胥認為應一舉消滅越國,但是夫差為伯嚭所讒,不聽「聯齊抗越」的主張,前484年便賜死伍子胥,贈劍令他自盡。子胥在憤恨之餘,留下遺言,要家人於他死後把他的眼睛挖出,掛在東城門上,親眼看著越國軍隊滅掉吳國。吳王夫差極怒,五月初五把伍子胥的屍首用鴟夷革裹著拋棄於錢塘江中。後來吳國果然被越王勾踐所滅,夫差羞於在陰間見到伍子胥,用白布蒙住雙眼後才舉劍自盡。伍子胥有一子被託付於齊國的鮑氏,後來別為王孫氏。評價司馬遷於史記中對伍子胥的評價頗高:「怨毒之於人甚矣哉!王者尚不能行之於臣下,況同列乎!向令伍子胥從奢俱死,何異螻蟻。棄小義,雪大恥,名垂於後世,悲夫!方子胥窘於江上,道乞食,志豈嘗須臾忘郢邪?故隱忍就功名,非烈丈夫孰能致此哉?」雖然司馬遷對伍子胥破楚時的所為不滿,但認為伍子胥是不拘小節的烈丈夫,不會白白送死,能忍受屈辱,最終為父親報仇雪恨,成就不朽之名。http://zh.wikipedia.org/wiki/%E4%BC%8D%E5%AD%90%E8%83%A5
參考: 料理達人BOSS的智慧


收錄日期: 2021-04-20 11:46:54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11029000015KK02032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