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答您好------
台灣火車歷史以下是有關台北車站的介紹:
台北車站沿革
清季時期
《光緒14年興建之台北車站 》
清光緒13年(1888)6月9日 ,台北基隆間築路時,台北火車站站址設於大稻埕河溝頭(今中興醫院與塔城街附近)。
光緒14年(1888)5月14日 再由台北南下經大橋頭跨越淡水河至海山口(新莊),桃仔園迄至新竹鐵路相繼施工,於光緒19年(1893)11月修達新竹。並於光緒20年(1894)元月23日舉行通車典禮。清季鐵路,自基隆迄至新竹106.7公里 設16車站。計有基隆、八堵(今之七堵)、五堵、法返腳(汐止)、南港、錫口(松山)、台北、海山口(新莊)、打類坑(塔寮坑,今之迴龍)、龜崙嶺(龜山)、桃仔園(桃園)、中壢、頭重溪(楊梅北方)、大湖口(湖口)鳳山崎(山崎、新豐)至新竹站。
日據時期
《民國七年興建臺北站》
光緒21年(1895)6月3日 ,日清甲午之戰失利,清政府簽訂馬關條約,台灣割讓日本,從此日人據台,展建南北鐵路,於光緒21年(1895、明治28年)10月9日,自新竹以南進行路線測勘。
光緒25年(1899,明治32年)5月原經大稻程河溝頭、海山口鐵路,改經艋舺(萬華)、枋橋(板橋)、樹林、山仔橋(山佳)鶯歌石(鶯歌),接桃仔園(桃園)南下。
光緒26年(1900,明治33年)9月15日 興建台北淡水間21.2公里 鐵路,均於光緒27年(1901,明治34年)10月25日竣工通車。同日起台北站及淡法河岸線辦理整車貨運。
民國7年(1918,大正7年),日人遷建台北站站場於今北平西路現址。俟至民國29年(1940、昭和15年)6月,站房再予重建。
《民國29年興建臺北火車站》
台北站位於台鐵基起28公里628公尺 ,居台北市中心。編制等級特等站,為台鐵全線主要專辦客運大站,亦為客運業務最繁忙之車站,居全省丑上交通之樞紐。70年代台北站站場面積約廿萬平方公尺,北起28K+ 053M 南迄29K+ 541M 。站房建於民國29年(1940日據昭和15年)6月已顯陳舊。站內軌道延長為28公里 ,有六個月台,南北兩端各有天橋一座,售票窗口前站43個。後站7個,剪收票口前站24個,後站7個,大廳面積約 五百平方公尺 ,並有附設郵政、電信、銀行、餐旅等配何業務單位。依民國70年代後平時每日上下車旅客人數超過十萬人,遇有節日假期,每日高達十七萬人左右。
交通部於民國68年(1979)10月,成立「台北市區地下鐵路工程處」積極規劃,嗣至民國72年(1983)7月1日 ,設置「台北市地下鐵路工程處」由鐵路局局長兼任處長,積極推持正常營運,應先建臨時施因應,諸如:建臨時站房,切換站內股道、天橋、月台及其他種種設施後,於民國75年(1986)3月1日 起,拆民國29年(1940)日人興建之台北站舊站房,從此舊站房消失走入歷史,只以圖照為見證。
《民國78年啟用臺北火車站》
台北站為提高服務品質,不斷謀求改進各種設備,諸如:促進行車安全之號誌控制,機械聯勤改善為繼電動集中控制室以電腦控制行車。並為擴大服務旅客,於候車室裝設十五噸冷氣機十一台,彩色電視機一台,天橋裝設扶梯,資訊嚮導系統,改善剪收票口等等。民國73年(1984)9月15日 又啟用電腦售票業務,以應日益增加業務之需,以樹立服務旅客新形象。民國50年代後,國家經濟成長,台北市區發展迅速,人口激增,評鐵路貫穿市區,鐵路平道阻塞,險性叢生,經交通單位多年之研議評估,採行最高功能之包括台北站納入,興建地下鐵路方案,以解決台北市中心區交通擁塞問題。
台北火車站主體
◆歷史沿革
》舊址建於光緒13年(1887年),歷經二度改建,於民國75年臨時站啟用時拆除。
》 民國78年9月2日 遷入現址營運。
》地上6層、地下4層,主體建築長149公尺 、寬110公尺 、高48公尺 。
》 民國93年5月1日 起配合上級政策,有償撥交第1、2月台、南隧道及各樓層部份空間供高鐵營運。
◆地理位置
》位於基隆站起28公里500公尺 處。
》臺鐵東西幹線之客運總站。
》與台北市捷運系統(藍線、紅線)及未來高鐵(95年10月通車)共構,且結合鄰近長途客運、公車、計程車為全國最大轉運中心。
詳細資訊可上台北車站網站
http://service.tra.gov.tw/Taipei/查詢 參考資料
http://service.tra.gov.tw/Taipei/ http://service.tra.gov.tw/Taipei/CP/10210/gottoknow.aspx
已上是台灣鐵路局的網址 建議你可以到裡面搜尋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