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明朝有發生甚麼大事?

2011-10-29 6:05 am
請問大大!!
明朝有發生甚麼大事?

回答 (6)

2011-10-29 6:42 pm
✔ 最佳答案
http://www.china10k.com/trad/history/6/61/61z/61z03.htm

明朝建立 明滅元 空印案 郭桓案 捕魚兒海之役 胡惟庸案 藍玉案 明初文字獄 強化君權 明初封建 靖難之役 瓜蔓抄 永樂遷都 永樂北征 鄭和下西洋 三楊輔政 仁宣之治 土木之變 于謙禦敵 奪門之變 明代宦官專權 大禮儀 爭國本 東林黨爭 明末三案 封貢之爭 朱紈巡撫閩浙 平定倭寇 中日朝鮮之役 葡人入澳門 唐賽兒起事 荊襄流民起事 劉六、劉七起事 礦監稅使橫徵暴斂 城市民變 臨清民變 武昌民變 蘇州民變 京西民變 景德鎮民變 民抄董宦 徐鴻儒起事 江南奴變 陝北民變 高迎祥起事 李自成起事 張獻忠起事 滿洲崛起 後金創立 七大恨告天 薩爾滸之戰 寧遠之戰 寧錦之戰 松錦之戰 明朝滅亡 滿洲入關 南明抗清 揚州十日 嘉定三屠 江陰屠城 鄭成功抗清 鄭成功收復台灣
2014-10-29 5:37 am
到下面的網址看看吧

▶▶http://qaz331.pixnet.net/blog
2011-11-02 7:25 am
如果想研究明史的話,我推薦徐泓老師的書籍論文,他是明史方面的專家!
2011-10-30 11:48 pm
第1個:明朝建國元末,官員貪污,蒙古貴族靡爛,朝政腐敗。為了消除赤字,元廷加重賦稅,並且大量濫印新鈔「至正寶鈔」,隨之產生的通貨膨脹加上荒災、黃河氾濫等天災使得民不聊生。

1351年五月,白蓮教韓山童與劉福通煽動飽受天災與督工苛待的百姓叛元起事。他自稱明王,建立紅巾軍,據有河南與安徽等地。紅巾軍與各地義軍陸續起事,勢力擴張到華中、華南地區。隔年,紅巾軍的郭子興聚眾起義,攻佔濠州。不久,貧苦農民出身的安徽鳳陽人朱元璋投奔郭子興,屢立戰功,得到郭子興的器重和信任,並娶郭子興養女為妻。之後,朱元璋離開濠州,發展自己的勢力。1356年朱元璋率兵佔領集慶,改名為應天,並攻下周圍一些軍事要地,獲得了一塊立足的基地。1360年,陳(陳友諒)朱雙方在集慶城西北的龍灣展開惡戰,陳友諒勢力遭到巨大打擊,逃至江州(九江)。1363年,通過鄱陽湖水戰,陳友諒勢力基本被消滅。1367年朱元璋率軍攻下平江(今蘇州),滅張士誠,同年又消滅割據浙江沿海的方國珍。1368年正月,朱元璋於南京稱帝,即明太祖,年號洪武,明朝成立。之後趁元朝內訌之際乘機北伐和西征,同年攻佔大都,元撤出中原。之後於洪武四年消滅位於四川的明玉珍勢力,1381年消滅據守雲南的元朝梁王。最後於1388年深入漠北進攻北元。天下至此初定。

第2個:靖難之變

明太祖分封諸子為王,藩屏皇室。諸王之中,以北方諸王勢力較強,又以秦王朱樉、晉王朱棡與燕王朱棣的勢力最大。為防止朝中奸臣不軌,明太祖規定諸王可移文中央捉拿奸臣,必要時得奉天子密詔,領兵「靖難」。同時為防止諸王尾大不掉,明太祖也允許今後的皇帝在必要時可下令「削藩」。1398年明太祖駕崩,由皇太孫允炆即位,年號建文,即明惠帝。惠帝為了鞏固皇權,進行削藩。結果燕王朱棣以「清君側,靖內難」的名義起兵,最後迂迴南下,佔領京師,史稱靖難之變。燕王即位,即明成祖,年號永樂。惠帝在宮城大火中下落不明。

第3個:鄭和下西洋

明永樂三年,明成祖命鄭和率領龐大的二百四十多海船、二萬七千四百名船員組成的船隊遠航,訪問了30多個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國家和地區,加深了中國同東南亞、東非的相互了解。每次都由蘇州劉家港出發,一直到1433年(明宣德8年),他一共遠航了有七次之多。最後一次,宣德八年四月回程到古里時,在船上因病過世。

第4個:土木堡之變

1435年,瓦剌勢力逐漸強大,經常在明朝邊境一帶生事。1449年瓦剌首領也先率軍南下伐明。明英宗御駕親征。大軍離燕京後,兵士乏糧勞頓。八月初大軍才至大同。王振得報前線各路潰敗,懼不敢戰,又令返回。回師至土木堡,被瓦剌軍追上,士兵死傷過半,隨從大臣有五十餘人陣亡。明英宗突圍不成被俘,王振為將軍樊忠所怒殺,史稱土木堡之變,是明朝由盛轉衰的一個轉捩點。第5個:張居正改革

神宗萬曆初年,居正與宦官馮保合謀逐高拱,代為首輔。當時神宗年幼,張居正得到當時攝政的神宗生母李太后的完全信任,一切軍政大事均由他主持裁決,前後當國十年,實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收到一定成效。張居正實行考成法,加強對官員的考評,他要求全國各個衙門分置賬簿,記載一切發文、收文、章程、計劃,是為底冊。底冊一式三份,一份本衙門留存,一份送各科備註,實行一件註銷一件,逾期為辦理的,該科上奏候旨,一份送內閣考察,作為官員升降任免的依據。如此一來,月有稽,歲有考,大大提高了各衙門的辦事效率;中央到地方的政令暢通;裁減了大量的庸官冗員;有力地整理了全國的稅收,數年的積欠得以收繳,國庫收入增加。最重要的是內閣通過此舉牢牢把握行政、監察大權,其中樞地位日益顯著。 之後下令吏部遍查兩京衙門,「有冗濫者裁之」。萬曆九年裁兩京戶部侍郎以下156個職位,同年裁撤鄖陽巡撫、順天巡撫、湖廣總兵等地方大員職位。文武官員從12萬餘人降到9.8萬人以下。他清查地主隱瞞的田地,推行「一條鞭法」,改變賦稅制度,使明朝政府的財政狀況有所改善;用名將戚繼光、李成梁等練兵,加強北部邊防,整飭邊鎮防務。萬曆六年下令清丈土地,清查大地主隱瞞的莊田,三年後在全國內推行了一條鞭法,改變賦稅制度,把條項稅役合併,按畝征銀,雖然沒有徹底貫徹,但納稅土地從四百多萬頃回升到七百萬頃以上,使政府的財政情況有所改善。萬曆十年,張居正去世,改革無人接手,明朝政治再度轉衰。

第6個:明朝滅亡

崇禎時期本身朝政混亂與官員貪污昏庸;與後金的戰爭帶來大量遼餉的需求以及清兵的掠奪;以及農業減產帶來全國性饑荒,這些都加重明朝百姓的負擔。1627年,陝西澄城饑民暴動,拉開明末民變的序幕,隨後王自用、高迎祥、李自成、張獻忠等農民起事,最後發展成雄踞陝西、河南的李自成與先後佔領湖廣、四川的張獻忠。1644年李自成建國大順,三月,李自成率軍北伐攻陷大同、宣府、居庸關,最後攻克北京。明思宗在煤山自縊,明朝滅亡。


這些都是從維基百科弄來的,但是我有修改過了。
參考: 維基百科
2011-10-30 5:57 am
空印案 明朝時每年地方都需派人至戶部報告財政收支賬目,所有賬目必須和戶部審核後完全相符方能結算。若其中有任何一項不符就必須駁回重新造冊,且須再蓋上原地方機關大印才算完成。因當時交通並不發達,往來路途遙遠,如果需要發回重造勢必耽誤相當多的時間,所以前往戶部審核的官員都備有事先蓋過印信的空白書冊以備使用。這原本是從元朝既有的習慣性做法(「元時,官府府於文有先署印,而後書者,謂之"空印",洪武建元以來,相沿未改。《中外歷史年表》),也從未被明令禁止過,《劍橋中國明代史》解釋,錢糧在運輸過程中會有損耗,所以從運送一直到戶部接收時的數字一定不會相符,在路上到底損耗了多少,官員們無法事先預知,只有到了戶部將要申報之時才能知道其中的差額,所以派京官員都習慣用空印文書在京城才填寫實際的數目。明太祖朱元璋獲知此事後大為震怒,認為這是官員相互勾結的欺君重罪,因而下令處罰所有相關官員。




圖片參考:http://www.china10k.com/common/space.gif


2011-10-29 22:04:24 補充:
薩爾滸之戰
明清戰爭之一
日期:1619年3月1日
地點:薩爾滸一帶(今遼寧撫順市東大夥房水庫東南岸,是一座山名)
結果:滿清大勝
參戰方
明朝、朝鮮、海西女真葉赫部 滿清

兵力
明:約14萬〈當中只有8萬出征,其餘6萬駐防各地。〉 清:約8萬 (當中6萬出戰)
傷亡
明:死傷約5,0000 清:死傷不詳

2011-10-29 22:07:28 補充:
起因:萬曆四十六年(1618年)四月十三日,建州左衛都督努爾哈赤宣布脫離明朝統治,並以「七大恨」誓師,歷數明廷對建州女真的七大罪狀以及向明朝宣戰。以後便出兵偷襲遼東各堡,連陷撫順、東州、馬根單、撫安堡等地,東州守將李弘祖戰死,馬根丹守備李大成被俘。撫順總兵李永芳與五百守軍乞降於後金,范文程兄弟亦投降後金,撫順守備王命印、把總王學道、唐鑰順等拒降而戰死殉國。遼東巡撫李維翰急命廣寧總兵張承胤、遼陽副總兵顧廷相、海州參將蒲世芳、游擊梁汝貴率軍一萬前往救援,卻遭後金軍反擊而全部陣亡。七月,後金軍攻入鴉鶻關(今遼寧省新賓滿族自治縣葦子峪鎮),越過遼東邊牆攻佔清河堡,史稱撫清之戰終於驚動明朝廷君臣上下。

2011-10-29 22:10:06 補充:
江南奴變
陝北民變
李自成兵變
寧遠之戰
寧錦之戰
松錦之戰
鄭成功收復台灣
明代天主教在中國的傳播
嘉定三屠
江陰屠城

2011-10-29 22:14:33 補充:
寧遠之戰是天啟六年正月(1626年)明朝和後金之間進行的一場戰役,明軍取得勝利,後金兵敗,這也是首次明軍戰勝後金軍。
日期:1626年1月14日-1626年1月26日
地點:寧遠
結果:明軍勝利
參戰方
明軍 後金軍
指揮官
袁崇煥 努爾哈赤
兵力
明:6,800人 清:175,000人
傷亡
明:400人 清: 2,750人

2011-10-29 22:17:01 補充:
寧錦之戰是天啟七年(1627年)五月明朝和後金之間在寧遠和錦州一帶進行的一場戰役,結果明軍取得大勝,這是寧遠之戰後明軍對後金軍取得的第二次勝利。
日期: 1627年
地點: 寧遠、錦州
結果: 明軍獲勝
參戰方
明軍 後金軍
指揮官
明:袁崇煥、趙率教
清:皇太極
兵力
明約30,000人,清約350,000人

2011-10-29 22:20:29 補充:
松錦之戰,又稱松錦大戰,是由皇太極發動,明、清雙方各投入十多萬大軍,從明崇禎十二年(清崇德四年)(1639年)二月,到明崇禎十五年(清崇德七年)(1642年)四月,戰爭經歷了三年,此役是明清雙方的最後關鍵一役。

日期: 1639年2月—1642年4月
地點: 錦州
結果: 明朝在遼東的最後防線僅剩下山海關
起因: 皇太極令明山海關外寧錦地方不得耕種

2011-10-29 22:21:34 補充:
嘉定三屠,是1645年(南明弘光元年,清朝順治二年)發生在清軍攻破嘉定後,清軍將領李成棟三次下令對城中平民進行大屠殺的事件。

2011-10-29 22:23:28 補充:
與江陰屠城一樣,是大屠殺。

2011-10-29 22:24:51 補充:
• 郭桓案
• 捕魚兒海之役
• 胡惟庸案
• 藍玉案
• 明初文字獄
• 強化君權
• 明初封建
• 靖難之役
• 瓜蔓抄
• 永樂遷都
• 永樂北征
• 鄭和下西洋
• 三楊輔政
• 仁宣之治
• 土木之變
• 于謙禦敵
• 奪門之變
• 明代宦官專權
• 大禮儀
• 爭國本
• 東林黨爭
• 明末三案
• 封貢之爭
• 朱紈巡撫閩浙
• 平定倭寇
• 中日朝鮮之役
• 葡人入澳門
• 唐賽兒起事
• 荊襄流民起事
• 劉六、劉七起事
• 礦監稅使橫徵暴斂

2011-10-29 22:26:39 補充:
指中國明朝末期宮廷中發生的梃擊案、紅丸案、移宮案的總稱。這三期事件本身並不是很重要,但是魏忠賢利用這些事件藉機打擊東林黨,故有「三大案」之稱。

事實上早在三大案之前,萬曆三十一年(1603年)還有妖書案,表面上的問題都是所謂的「國本之爭」,但實際上是進行激烈的黨爭,直到南明滅亡為止。

2011-10-29 22:27:24 補充:
上為明末三大案
2011-10-29 4:51 pm
朱元章開國,鄭和七次下西洋,崇幀皇帝亡國


收錄日期: 2021-04-20 11:43:22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11028000016KK07238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