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的青銅器與身分的關係

2011-10-24 8:39 am
請問在夏朝貴族的身分地位是否與青銅器有關?請舉例~~~
那是如何辨別的呢?擁有的數量多寡嗎?還是可以從青銅器上面的圖案辯別?

再問一個問題 請問青銅器的鑑賞方法是???????????


謝謝

回答 (2)

2011-10-24 6:46 pm
✔ 最佳答案
青銅器是由青銅(紅銅和錫的合金)製成的各種器具,誕生於人類文明的青銅時代。由於青銅器在世界各地均有出現,所以也是一種世界性文明的象徵。青銅器主要有工具、兵器、構件、禮器和裝飾品等類別。製作精美的大型青銅器都是禮器。夏朝一代成功地將中原文明從石器時代過渡到青銅時代。二里頭文化第三期的出土文物中有中國最早的青銅兵器,與「禹穴之時,以銅為兵」的記載一致。二里頭遺址位於河南偃師二里頭村,於1959年發現,遺址距今大約3800-3500年,相當於中國歷史上的夏、商時期,是探索中國夏朝文化的重要遺址。1960年考古學家在二里頭遺址的上層發現了一處規模宏大的宮殿基址,為中國迄今發現的最早宮殿建築基址。夏代,社會上下開始形成階級,藝術品亦隨之分化。青銅器並非貴族專用,用途亦非只有一般所知的大型祭祀用的禮器或樂器。大約可分為兵器、酒器、樂器、石器、禮器及其他裝飾器。廣眾的下層人民使用的器物造型實用,紋飾簡單,向樸素的審美方向發展。而上層貴族王親垂青的禮器向著紋飾複雜、造型萬變的方向演變。下層庶民所有的器皿紋飾以簡單的幾何圖紋居多,或有牲畜紋、魚紋等一些與農業生產相關的題材。上層禮器紋飾多見繁雜的雲雷紋、眼紋、蛇紋、獸面紋等,題材多與鬼神相關。當然,形體龐大或製作精美的青銅器皆為貴族或富人才有能力製造的,也是考古重要的依據。青銅器與其他古物的鑑賞一樣,需要專門的技術培養與實務訓練,並非一般人的能力所可達到,閣下若有意,可能需要拜師學藝。古物造假或仿冒的技術日新月異,就算專家或精密儀器也常無法正確辨認,所以是非常困難的事。有關青銅器的一般鑑賞,可參考中研院數位典藏資源網。中國在三代時期雖曾施行過小規模的奴隸制度,但始終沒有達到西方文明的規模。在古希臘的城邦中,奴隸人口普遍超逾自由人口,奴隸人口占古羅馬義大利半島總人口的四成以上。三代社會的主體分別是「眾人」和「庶人」,儘管社會地位低下,他們還是有家有戶的平民,其生產作物通過「貢」、「助」、「徹」賦交於上,而不是奴隸制下的無償掠奪。真正的奴隸只是比例佔少數的罪人和戰俘,他們並沒有取代庶民主體成為三代社會的主要勞動力,主要的用途於人祭(陪葬)。

2011-10-24 10:48:03 補充:
大約可分為兵器、酒器、樂器、``石器``...,應為食器.
2011-10-24 4:53 pm
http://www.chiculture.net/20107/html/c11/20107c11.html





圖片參考: http://www.chiculture.net/20107/picture/pho01172.jpg




夏代乳釘紋爵充分反映出夏代的青銅鑄造業已相當成熟  

  夏代的青銅鑄造業已相當成熟,能運用複合範鑄造較複雜的器物,如出土的一銅爵為當時的飲酒禮器,長流口,流折處有兩短柱作裝飾。器壁較薄,具有早期青銅器的特徵,是迄今中國出土最早的青銅容器。
  遺址內墓葬以小型墓居多,有些沒有墓壙的人骨遺骸,其葬式或俯身,或身首異處,或有捆縛、斬割的痕迹,明顯為非正常死亡,說明了死者生前低下的社會地位。而房屋建築中規模、形制上的差別也形成強烈的對比。這些都反映出當時社會存在的貴賤等級,已具有中國奴隸制的早期形態。

http://www.chiculture.net/0503/html/b02/0503b02.html
原始社會的先民在陶器製作上,已經能夠很熟練地運用工藝美術設計的各種基本規律,創造出多種造型樣式和花紋圖案。夏、商、周時代的青銅器,在發展的初期主要借鑒及模仿陶器,同時也努力探索屬於青銅材質的語言特色,終於創造出為青銅藝術所獨有的、適合於當時社會需要的器物造型和相應的裝飾手法,並賦予其豐富的人文內涵,成為中華民族文化藝術的傑出創造。在發展過程中,每一個環節的改進,都需要付出幾代人的努力才得以成功。
  青銅器藝術以其造型與裝飾的完美結合著稱,或獰厲,或典雅,或莊嚴,或瑰奇,分別體現著不同時代的社會觀念和審美要求。要欣賞青銅器之美,首先要了解產生這種藝術的時代環境、人文內涵,懂得它們的名稱、用途、年代、製作動機,方能充分理解設計者的藝術匠心。而青銅器銘文是幫助後人了解器物作者、年代和製作動機的主要依據。青銅器銘文和甲骨文更是中國最早的書法藝術代表。


收錄日期: 2021-04-20 11:45:35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11024000015KK00268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