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之爭在齊桓公稱霸過程中意義

2011-10-21 7:26 am
如標題,請求高手幫幫忙,有任何想法都行

回答 (3)

2011-10-22 6:37 am
✔ 最佳答案
齊文化跟魯文化及風俗相近,齊滅魯之後兩者融合成一體,齊國文化也包含了魯文化,對後世中華文化影響深遠。魯國雖然滅亡,不過魯文化卻由齊國發揚光大。
http://big5.huaxia.com/sd-tw/rwsd/qlwh/2005/05/656159.html
漢代經學和齊魯文化的淵源


關於漢代經學與齊魯文化的關係,漢代的班固有一個非常經典的說法,認為經學是陰陽五行化的儒學。《漢書·五行志》說:“董仲舒治《公羊春秋》,始推陰陽,為儒者宗。”自董仲舒開創漢代經學的理論體例始,儒學便陰陽五行化了,而且為後來的儒者所傚法。從文化學的角度看,儒學的陰陽五行化,是齊、魯文化一體化的產物。所謂齊魯文化,是一個後起的概念。在先秦,齊文化和魯文化是兩個既有聯繫又相互獨立的文化系統。有鋻於此,學術界有“齊學”和“魯學”兩種提法。“齊學”作為一種完整的學術概念由胡適在《中國中古思想史長編》中首先提出,他把陰陽五行學說視為“齊學的正統”。“齊學”是齊文化的學術代表,除了陰陽五行學說之外還包括黃老學說等。“魯學”這一學術概念則由傅斯年在《戰國子家敘論》中提出,他認為“儒是魯學”,儒學是魯文化的學術代表。由於齊文化和魯文化是兩種有著密切地緣文化關係和學術親緣關係的地域文化,所以隨著戰國時期齊魯地區政治統一進程的發展,齊、魯兩大文化系統也漸次融為一體,在學術上的主要表現是陰陽五行學說與儒學的融合。經學作為陰陽五行化的儒學,其主要變化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借助於陰陽五行學說的理論框架,構築了經學“天人”之學的規模。漢代經學的基本特徵之一是它的“天人”之學的理論體系。鄒衍善言“天人”之學,號稱“談天衍”。他將“陰陽說”和“五行說”融為一體,以“陰陽消息”論宇宙的變化原因,以“五德終始”為宇宙的變化模式,旨在論證“天象”與“人事”間的互動關係,建立囊括天人、無所不包的宏大體系。董仲舒吸納這了一理論成果,以陰陽五行為其理論體系的框架,將儒家傳統的政治倫理主張填充其中,如以陰陽比況三綱,以五行比況五常,完成了漢代經學的理論奠基和改造。
其次,利用陰陽五行說的推論模式,建立了經學的方法論。漢代經學的方法論具有經驗論和感應論的特徵,這些顯然深受陰陽五行說的影響。《史記·孟子荀卿列傳》在論述鄒衍思想時說:“乃深觀陰陽消息而作怪迂之變,《終始》、《大聖》之篇十余萬言。其語閎大不經,必先驗小物,推而大之,至於無垠。”其中所謂“先驗小物,推而大之”的模式,演化為董仲舒“與人相副,以類合之,天人一也”(《春秋繁露·陰陽》)的經驗論思維。鄒衍的陰陽五行學說有一種神秘主義的傾向,它深刻地影響到漢代經學。如今文經學的代表作《春秋公羊傳》就“多非常異義可怪之論”,古文經學也不例外。
再次,齊學的部分內容進入儒學,經學的內容雜糅化了。陰陽五行說即具有雜糅化的特徵,綜合“陰陽”說和“五行”說,兼及“仁義節儉,君臣上下六親之施”等。陰陽五行說這種雜糅化是齊文化開放性和相容性的反映。漢代經學顯然受到影響,如董仲舒以“陰陽”喻“刑德”,法家思想進入經學在其中佔得一席之地,又講“強幹弱枝”,“賞善誅惡”,“責名考質,以參其實”,表現出“霸王道雜之”的特徵。而董仲舒講“為人君者,居無為之位,行不言之教,寂而無聲,靜而無形,執一無端,為國源泉”,則顯然是吸收了道家黃老學說的思想。經學的雜糅化是齊、魯學術文化融會綜合的結果。
作為齊魯文化一體化的產物,漢代經學的形成和尊崇有其歷史的必然性。首先,齊魯文化的一體化與齊、魯文化在地緣上的相近性有關,彼此間的相互影響和日趨融合,為漢代經學的形成創造了條件。齊國和魯國是西周分封于東方的兩個重要國家,比鄰而居,且文化同源,隨著齊魯地區政治的一體化,齊、魯文化的發展表現出一種趨同的性質。其次,齊魯文化的一體化與齊、魯文化在學術上的互補性有關。齊、魯文化是兩種各具特色的文化,其內容和風格表現出很大的迥異與反差。但相反相成,正是這種內容上的迥異與風格上的反差,反而形成了二者之間的互補性。齊魯文化二元互補結合的結構,塑造了漢代經學的基本學術精神。


2011-10-21 22:37:54 補充:
具體地講:一是魯文化恪守傳統,講求“問于遺訓而咨于故實”,“祖述堯舜,憲章文武”;齊文化則應時權變,“不慕古,不留今,與時變,與俗化。”二者的互補結合形成了“變中有不變”的特色思維。二是魯文化崇尚道義,講重義輕利,認為“君子義以為上”;而齊文化則表現出功利主義傾向,“設輕重以富國,合諸侯成伯功”。二者的互補結合形成了“尚德求實”的價值觀念。三是魯文化的理想是“王道”政治,孔子講“為政以德”,孟子講“仁者無敵”;齊文化則講“霸道”,主張刑德並用,王霸兼施。二者的互補結合形成了“王、霸並用”的治國之道。

2011-10-21 22:37:58 補充:
再次,齊魯文化以其文化素質上的先進性,在與其他地域文化的對比和競爭中脫穎而出,終於成為政治上佔統治地位的主流文化。經學的獨尊,是齊魯文化主流化的標誌。齊、魯文化是中國古代文化的主要繼承者和承擔者,其先進性無可置疑。“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禮樂文化與兵文化是中國古代學術文化的兩大支流。魯文化是禮樂文化的代表,而齊文化則是兵文化的代表,從中派生出儒家和兵家兩大學派。

2011-10-21 22:38:06 補充:
秦統一後,學術文化的綜合統一為統治者所關注。先是通過建立博士制度引入了儒家思想,又運用陰陽五行說以論證其統治的合理性,齊魯文化進入秦王朝的殿堂,但終因儒、法思想的不相容,釀成了焚書坑儒的慘禍,其背景是齊魯文化與秦文化間的衝突。漢朝初建,齊魯文化挾其優勢捲土重來,屬於齊學系統的黃老學成為統治者的思想利器,為漢初社會的安定和經濟的恢復發展作出了貢獻;作為具有雄厚的文化底蘊和學術實力的儒家也不甘寂寞,通過積極的改造,克服自身的局限性,吸收齊學的優點長處,終於在漢武帝時獲得了政治上的獨尊。(王克奇)


來源:光明日報
2011-10-22 4:35 pm
請人代寫作業,非關知識交流!
2011-10-22 8:33 am
齊魯之爭

史記 刺客列傳

曹沫為魯將,與齊戰,三敗北。魯莊公懼,乃獻遂邑之地以和。猶復以為將。
齊桓公許與魯會于柯而盟。桓公與莊公旣盟於壇上,曹沫執匕首劫齊桓公,桓公左右莫敢動,而問曰:「子將何欲?」曹沫曰:「齊彊魯弱,而大國侵魯亦以甚矣。今魯城壞即壓齊境,君其圖之。」桓公乃許盡歸魯之侵地。旣已言,曹沫投其匕首,下壇,北面就羣臣之位,顏色不變,辭令如故。桓公怒,欲倍其約。管仲曰:「不可。夫貪小利以自快,棄信於諸侯,失天下之援,不如與之。」於是桓公乃遂割魯侵地,曹沫三戰所亡地盡復予魯。

2011-10-22 00:38:40 補充:
管仲曰:「不可。夫貪小利以自快,棄信於諸侯,失天下之援,不如與之。」於是桓公乃遂割魯侵地......

齊桓公守信歸還侵魯所獲之地,建立起稱霸條件中的[信],有了[信]才有...


諸侯聞之,皆信齊而欲附焉。七年,諸侯會桓公於甄,而桓公於是始霸焉。[史記齊太公世家]


收錄日期: 2021-04-20 11:40:18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11020000016KK08375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