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如何在文革後重新起步

2011-10-14 5:01 am
中國經濟如何在文革後重新起步

回答 (2)

2011-10-14 7:38 am
✔ 最佳答案
改革開放是中國共產黨於1978年召開的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上提出的一條「對內改革、對外開放」的戰略決策,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第一個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這一決策使中國改變了長期以來對外封閉的情況,令其走向世界,同時大幅度提高了中國國民的生活水平,極大提高了中國在國際上的形象,使中國進入了經濟高速發展時期。

對外開放
中華人民共和國在1979年以前對外貿易值只佔經濟比重很小的一部分,這一情況源自於毛澤東「內無內債、外無外債」的政策。但一些海外華僑的主要集散地廣東、福建經常有一些華僑在自己的祖籍所在地開辦工廠。1979年,中國政府決定放寬對對外貿易的限制,給予廣東、福建兩省的對外經濟活動的三來一補特殊政策。1年後在鄧小平的大力支持下,廣東省深圳、珠海、汕頭及福建省廈門四個地區宣佈改制為對外經濟特區。參考亞洲四小龍的發展經驗,將加工裝配、合資經營作為主要的外貿形式,並許可了少量外商獨資企業存在,意圖從中學習領先的科學技術和優秀的經營方式。改革開放的四個試點城市的發展模式在1980年鄧小平南下巡視時被給予充分肯定。在1984年進一步開放了廣州,上海等14個作為「沿海開放城市」,並將環渤海地區、長江、珠江、廈漳泉三角州地區辟為經濟開放區。
對外開放的4個試點在很短的時間內就取得了驚人的進步,深圳從一個泥灣村落發展為與深圳一河之隔的香港不相上下的繁榮都市。其餘三地也成為80年代初中國經濟的巨大亮點。隨後開放的14個城市也取得年均10%以上的經濟增長。1988年,感受到對外貿易帶來的巨大經濟效益後,中國政府將海南單獨設省後全省對外開放,成為中國最大的對外開放區。同時對外開放的地點也隨著沿海向內陸地區發展。而現在各省各市均有權規劃土地,並在國務院批准後設立對外開放區。這成為刺激中國經濟起飛的一大因素。
對外開放簡單來講就是讓外商到中國來投資。

影響及意義
中國生產商標已經佔據世界民生商品20%以上,成為世界工廠
鄧小平以及他的理念的繼承者及其他改革派人士頂住了來自國內保守派的進攻,成功地將改革開放定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政策基石之一,並不可逆轉地將中國帶入世界經濟中,與世界經濟緊密結合在一起。從1978年至今,中華人民共和國由一個尚有2億人生活在貧困線下,與世隔絕的國家,變成了一個經濟繁榮,有着活躍市場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並減少了當時世界近1/5的貧困人口。中國也在邁向工業化的道路上飛速前進,成為新的世界工廠。中國成功實現了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型,民營經濟產值在總量上已經超越了國有經濟,成為了中國經濟增重的重要拉動力量。引進外資同樣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重要方式,中國為全世界吸引外資金額最多的國家(港、澳、台資金的引入亦被算作外資)。
中國社會的意識形態也開始出現變化,人民觀點逐漸多元化,「網絡民意」的現象大量出現。不過,中國共產黨在經濟開放之餘,認為為了和平穩定快速的經濟發展,而不願意對意識形態,政黨政治做太大的改革變動。在言論自由方面,涉及到影響國家政權穩定,破壞社會秩序,泄露國家機密,挑撥民族矛盾,傳播分裂國家言論,宣傳不合法宗教等言論會遭到禁止以外,其他大略已開放。江澤民和胡錦濤兩代領導人,繼承了鄧小平改革開放的路線,江澤民的「三個代表」和胡錦濤提出的「和諧社會」、「科學發展觀」進一步詮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過也有批評家認為,中國共產黨已經摒棄了最終實現共產主義的理想,轉化為一個資本主義政黨,中國已經是一個資本主義國家;也有專家認為中國現狀更像是一個國家干涉主義的國家;不過,「中國是一個實用主義的政府」也常被外國專家和領導人提及,然而,從政府公布的一系列數據表明:公有制經濟仍佔主體地位,國有經濟仍控制着國民經濟的命脈,並對經濟發展起主導作用,表明了中國仍然是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列寧在蘇俄前期實行的新經濟政策,允許社會主義存在部分資本主義、恢復市場、貨幣關係,促進了社會主義的發展恰恰表明了改革開放的道路是正確的;北朝鮮則一度批評中國是走了「修正主義」的「錯誤路線」;以越南為代表的一些發展中國家則是積極學習中國改革開放的發展經驗。另外,改革開放導致了中共內部左右兩派的分歧擴大,有人認為,中國要實行多黨政治,只需將中共一分為二。對於中國未來的政治發展,有些人認為應該維護中國共產黨的一黨專政;有些人認為應將中國轉變為社會民主主義國家。
經過30年的改革開放,中國國家力量大幅增強,國際地位和軍事實力顯著提高。2010年,中國GDP總值為全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而平價購買力則遠遠領先於日本,高居世界第二位,對外貿易規模亦高居世界第二位,僅次於美國,同時中國成為美國國債(除美國自己外)的第一大債權國。中國已經成為國際社會不可缺少的重要角色。中國崛起無疑是21世紀人類發展最重要的事件之一。
2011-10-14 10:18 pm
經濟特區(英文:Special Economic Zone又簡稱SEZ),是指一種地理學概念,主要由國家政府為了吸引外資或國際跨國企業入駐而設立法律比本國更為寬鬆或具有優惠條件經濟發展的區域,除有省級經濟決策權外,還可在對外經濟活動中,採取更為開放的政策。特區之「特」, 主要是指它實行特殊的經濟政策、靈活的經濟措施和特殊的經濟管理體制。如減免關稅等經濟上的優惠待遇,提供理想的投資環境和組織完善的領導管理體制,以及增加外資投入和外匯收益,藉此促進該國家的經濟發展。經濟特區的概念本身涵蓋範圍較為廣泛,更細微具體的區分為加工出口區(Export Processing Zones),自由區(Free Zones),自由港(Free Ports),自由貿易區(Free Trade Zones),都會企業區和工業區(Industrial Estates)等等。經濟特區在中國由中央政府領導人鄧小平在1979年規劃發展出來,於1980年8月26日正式成立。1970年代,中國大陸實行改革開放之初,在缺少對外經濟交往經驗、國內法律體系不健全的形勢下,設立經濟特區為國內的進一步改革和開放、擴大對外經濟交流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設立經濟特區是改革開放之初鄧小平的改革開放思想的重要內容之一,經濟特區作為對外交流的窗口,在一定時期內通過中央政府給予的政策優勢和區位優勢二者合力,經濟以超出一般地區很多的速度成長,其人均經濟實力接近或超過中等已開發國家(或地區)的水平,後來更衍生了上海浦東新區和天津濱海新區。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特區列表中國最早的經濟特區一開始全部位在東南邊廣東省區域裡、後來漸漸擴大到全國各地。中國現有的下列6個經濟特區:廣東省的深圳市:與香港毗鄰廣東省的珠海市:與澳門毗鄰廣東省的汕頭市:華僑眾多地區福建省的廈門市:最為靠近台灣,期望能吸引台資入駐海南省的海南島:吸引東南亞華僑外資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喀什地區,霍爾果斯市:響應西部大開發,從事礦產、原油進出口貿易。


收錄日期: 2021-04-13 18:17:56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11013000051KK00717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