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過字詞轉換說明汉漢▼▲為了閱讀方便,本文使用標題手工轉換。轉換標題為:简体:切·格瓦拉;繁體:切·格瓦拉;香港:哲·古華拉;實際標題為:切·格瓦拉;當前顯示為:切·格瓦拉為了閱讀方便,本文使用全文手工轉換。轉換內容:简体:切·格瓦拉;繁體:切·格瓦拉;香港:哲·古華拉; 當前用字模式下顯示為→切·格瓦拉简体:格瓦拉;繁體:格瓦拉;香港:古華拉; 當前用字模式下顯示為→格瓦拉简体:切格瓦拉;繁體:切格瓦拉;香港:哲古華拉; 當前用字模式下顯示為→切格瓦拉简体:卡斯特罗;台灣:卡斯楚;香港:卡斯特羅; 當前用字模式下顯示為→卡斯楚原文:我的儿子,切;简体:我的儿子,切;繁體:我的兒子,切;香港:我的兒子,哲; 當前用字模式下顯示為→我的兒子,切原文:危地馬拉;简体:危地马拉;台灣:瓜地馬拉;香港:危地馬拉; 當前用字模式下顯示為→瓜地馬拉原文:哥斯達黎加;简体:哥斯达黎加;台灣:哥斯大黎加;香港:哥斯達黎加; 當前用字模式下顯示為→哥斯大黎加原文:洪都拉斯;简体:洪都拉斯;台灣:宏都拉斯;香港:洪都拉斯; 當前用字模式下顯示為→宏都拉斯原文:坦桑尼亚;简体:坦桑尼亚;台灣:坦尚尼亞;香港:坦桑尼亞; 當前用字模式下顯示為→坦尚尼亞 [展开] 字詞轉換說明字詞轉換是中文維基的一項自動轉換,目的是通過電腦程式自動消除繁簡、地區詞等不同用字模式的差異,以達到閱讀方便。字詞轉換包括全局轉換和手動轉換,本說明所使用的標題轉換和全文轉換技術,都屬於手動轉換。如果您想對我們的字詞轉換系統提出一些改進建議,或者提交應用面更廣的轉換(中文維基百科全站乃至MediaWiki軟體),或者報告轉換系統的錯誤,請前往Wikipedia:字詞轉換請求或候選發表您的意見。「切」埃內斯托·格瓦拉
Ernesto "Che" Guevara
圖片參考: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5/58/CheHigh.jpg/200px-CheHigh.jpg
《英勇的游擊隊員》
切·格瓦拉於拉庫布雷號追悼會。
阿爾貝托·柯爾達攝,1960年3月5日。 出生 1928年6月14日[1]
阿根廷羅薩里奧 逝世 1967年10月9日 (39歲)
圖片參考: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4/48/Flag_of_Bolivia.svg/25px-Flag_of_Bolivia.svg.png
玻利維亞拉伊格拉 組織 七二六運動
古巴社會主義革命聯合黨[2]
玻利維亞國民解放軍 宗教 無 [3]簽名
圖片參考: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4/48/CheGuevaraSignature.svg/128px-CheGuevaraSignature.svg.png
切·格瓦拉(西班牙文:Che Guevara,1928年6月14日[1]-1967年10月9日),或簡單稱切(El Che 或 Che),本名埃內斯托·格瓦拉(Ernesto Guevara),是阿根廷的馬克思主義革命家、醫師、作家、遊擊隊隊長、軍事理論家、國際政治家及古巴革命的核心人物。自切·格瓦拉死後,他的肖像已成為反主流文化的普遍象徵、全球流行文化的標誌[4],同時也是第三世界共產革命運動中的英雄和世界左翼運動的象徵。身為年輕的醫學系學生,格瓦拉遊歷了整個拉丁美洲,並因親眼目睹了貧窮的無所不在而深感震撼[5]。他在這些旅行中的所見所聞,使他斷定各地根深蒂固的社會不平等是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新殖民主義與帝國主義的結果,唯一的補救方法便是進行世界革命[6]。這個信仰激勵他介入了瓜地馬拉在總統哈科沃·阿本斯·古斯曼統治下的社會改革;阿本斯最終1954年瓜地馬拉政變,在美國中情局暗中策動下被推翻,結束了瓜地馬拉當時不同凡響的意識形態。後來,格瓦拉在墨西哥市結識了勞爾與菲德爾·卡斯楚,加入他們的七二六運動,懷抱著推翻親美的獨裁者富爾亨西奧·巴蒂斯塔的理想、乘著格拉瑪號闖入古巴[7]。格瓦拉不久便在起義者間展露頭角,晉升為副指揮官,並在為期二年、成功推翻巴蒂斯塔政權的游擊戰役中扮演關鍵的角色。[8]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88%87%C2%B7%E6%A0%BC%E7%93%A6%E6%8B%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