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對不是。
http://www.china10k.com/trad/history/6/61/61a/61a01/61a0101.htm
明太祖建國初期雖然推行了一些善政,但由於其出身貧寒、學識淺陋,性格又多疑忌,深恐自己的身世、資歷難於服眾,於是厲行君主極權的專制統治,以鞏固朱姓天下。其君主集權政策主要表現於以下各點:
(一)廢除宰相制度:明初,承元制設中書省,丞相對政務有專決的大權。自從胡惟庸以謀反罪被殺後,太祖下令廢中書省,不設丞相,其職權分屬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各部置尚書一人主理,直接向皇帝負責,這就造成中國歷史上皇帝絕對專制的局面。
(二)建立特務統治:胡惟庸一案揭發後,明太祖對功臣宿將不放心,特設「錦衣衛」這個特務機構,秘密偵查不法朝官和其他嫌疑分子。他製造兩次大冤獄(胡惟庸案、藍玉案),屠殺了四萬五千多人,其他案件裏被殺的人也不可勝數。
(三)施行跪對廷杖:明太祖為了進一步提高皇帝的威嚴,規定文武官員向皇帝奏事,必須跪著對答,叫做「跪對」;官員說話惹得皇帝生氣,便要伏在殿廷上挨板子,叫作「廷杖」。
(四)羅織文字大獄:明太祖更吹毛求疵,隨意從奏章裏找出涉嫌對皇帝不敬的字眼,把上奏臣子嚴刑處死,造成了許多「文字獄」。
明太祖厲行君主集權,不僅將皇帝的權力推向高峰,更鞏固、深化了中國專制文化,對後世遺禍極大。
http://www.china10k.com/trad/history/6/61/61z/61z18/61z1801.htm
洪武十三年(1380年)以「謀危社稷」罪名誅殺左丞相胡惟庸,罷除丞相,廢中書省,以吏、戶、禮、兵、刑、工六部為最高一級行政機構,分理全國政務。六部長官尚書,均直接對皇帝負責。秦漢以來實行一千六百多年的丞相制度自此廢除,相權與君權合而為一,皇權大為膨脹。同年,又將御史台改為都察院,負責糾劾百官,下設十三道監察御史,糾察內外官員。都察院與大理寺、刑部共同理刑,合稱三法司。此外,還按六部建制,設立六科給事中,負責稽察各部,駁正章疏違誤。為了加強對臣民的監視,明太祖還設立特務機構錦衣衛,後來明成祖朱棣又設立東廠,明孝宗朱祐樘再設西廠,合稱為「廠衛」。大都督府也於洪武十三年分為中、左、右、前、後五軍都督府,分管京師內外衛所和各地的都司,與兵部互相配合,又彼此牽制。經過改革,行政、監察司法、軍事三大系統的機構,互相獨立,彼此鉗制,最後均聽命於皇帝,形成了空前發展、高度集權的專制系統。
丞相廢除後,因百務叢集,明太祖曾仿照宋制,挑選幾名文人充當殿閣大學士,以備顧問。明成祖時,使閣臣並預機務,逐漸形成內閣制度。明宣宗朱瞻基更授予閣臣「票擬」(代皇帝草擬對各種章奏的處理意見)之權,同時又授予宦官機構司禮監「批硃」(代皇帝審批閣臣的票擬)之權,使之互相制約。皇帝通過內閣與司禮監兩套機構來行使專制權力,指揮整個官僚機器的運轉,明朝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制度進一步強化。
http://www.china10k.com/trad/history/6/61/61a/61a25/61a2501.htm
無知的暴發主子特別殘酷
明初之君主集權向人們提出一個問題,值得治史者深刻研討,即:為何以平民起事而奪取天下者,在勝利之前十分注重禮用士子、愛護戰將,一旦功成權握立刻翻臉無義、殘害功臣?這一方面固然是歷代王朝創立後普遍的規律:「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另方面則因貴族革命與平民革命有所不同,前者之取得天下者多有恃無恐,不必怕人懷疑其出身是否有資格君臨天下,而後者既因出身微賤而懼人歧視,又因伙伴「功高震主」而恐其不服,只好用高度的「自尊」來掩蓋其極度的「自卑」。在最初起事暴動之際,大伙兒都是有難同當的「哥兒們」,一起出生入死、不分彼此,一旦奪得天下本應有福同享,若要迅即區分出「萬歲」和「臣下」,確實難以處置。況且名曰「功臣」,自有奠立江山之大功,甚至「功高過主」,更令新暴發之主子寢食難安。於是那些出身寒微、缺乏教育和大家風度的「土皇帝」,便一次次將原來沾滿政敵血跡的屠刀用來宰割自己昔日的「戰友」與「恩人」了!
至於文字獄之大興,亦不難理解。觀諸歷史,秦、元、清之輕視迫害中原儒生,乃落後野蠻民族對文化先進民族的蔑視與報復。而朱元璋之流也是基於一種因「無知」或「少知」而產生的狹窄心胸和妒忌心理。俗謂「秀才造反,三年不成」,凡讀書太多者通常難以領導民變取得勝利,因其包袱、顧慮太多而缺乏包天之膽。故歷代暴動之首領多係鋌而走險的無知平民,或讀書不多的小知識分子。當他們成了一朝天子或國家元首,對「無用」的知識分子自難免百般輕視,同時一種自卑、妒忌和報復相混合的無名火亦油然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