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的「強榦弱枝」、「重文輕武」政策,使到強的是短暫的經濟及文學,不過弱的是軍事及外交,整體而言都是向弱方面走,引致後來的靖康之禍及北宋的覆亡 。
http://www.china10k.com/trad/history/5/52/52b/52b01/52b0101.htm
宋初的強榦弱枝
所謂「強榦弱枝」,榦係幹的本字,指樹木的主幹,枝指樹木的末枝。中國古代常用「幹枝」來譬喻事物,如天干地支之「干支」即由幹枝而來。宋初之強榦弱枝,則以榦指中央尤其是皇帝,以枝形容地方,意即加強中央實權、削弱地方勢力。
在結束五代十國分裂局面的過程中,宋太祖經常冥思苦想如何防止藩鎮長期割據局面的再現,如何使宋朝能長治久安,而不致成為五代以後的第六個短命朝代,於是在北宋建國之初便大力實施「強榦弱枝」政策。其目的及情況可大致表述如下: (一) 消除藩鎮割據:為扭轉地方擁兵自重、尾大不掉之勢,太祖大力加強中央的權勢,削弱地方的力量。如在州以上置路,各路均設「帥、漕、憲、倉」四官分掌地方之軍民、財政、刑法、糧食,直接向中央負責。
(二) 防止兵變重演:五代十國時,武人專政篡弒、兵將譁變擁立之事迭生,後周太祖郭威如此,宋太祖本人亦藉「陳橋兵變,黃袍加身」而得國。為防止此類事件重演,遂實行重文輕武政策,提倡文人典軍,嚴禁武人干政。他又借杯酒言歡之機,曉喻諸將告老辭職,史稱「杯酒釋兵權」。
(三) 增加中央收入:唐朝中葉以後,地方擅行收稅自肥,造成中央國庫空虛。為改變這種反常狀態,太祖便將財權統制於中央,在全國十五路設轉運使,直接向中央負責。
(四) 維持王朝久安:太祖的「強榦」不僅在加強中央政權,尤其在加強皇權,其總目的是使趙氏天下長治久安、宋朝國祚連綿不絕。為此,他大力削弱宰相(中書令)實權,在其下添設副宰相(參知政事),以分其權。另又以樞密使分取中書令的軍政權,以三司使分取中書令的財政權。
趙匡胤的「強榦弱枝」、「重文輕武」政策,雖然成功地削弱了地方權力,使宋朝國祚延長,但卻造成兩宋的積貧積弱,使財政拮据、地方凋敝、外患深重。終兩宋之世,這種局面一直沒有大改變。
http://www.china10k.com/trad/history/5/52/52g/52g01/52g0101.htm
北宋工商業發達及東京的繁華
北宋雖然外患深重、積貧積弱,但畢竟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全國歸於一統,社會逐漸安定,所以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宋初幾十年間,全國耕地擴大了將近一倍。當時鐵的年產量遠超唐代,造船、造紙、印刷業技術更為先進,產品頗為精美。北宋時,都市商業十分興旺繁榮,十萬戶以上的城市達四十多個,而宋都開封更成為全國的商業中心。
開封在北宋時又稱東京(東都或汴京)。據記載,東京的手工業、商業多達一百六十行,沿街店舖林立;鬧市上人來人往,熙熙攘攘,通宵不絕。在京都市場上,各地貨物琳瑯滿目,甚至日本、朝鮮、阿拉伯等國的商品亦有買賣。而北宋為了應付貿易及商業發展的需要,還發行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其社會經濟的發達,由此亦可見一斑。
宋人孟元老曾撰《東京夢華錄》,詳盡描寫宋東京的繁華,當時開封城中有鬧市、有酒樓、有茶館、有妓院,城中夜市至三更方盡,五更時分又再燃燈開張,夜以繼日,人煙不斷,可謂「不夜城」。此外,畫家張擇端還畫了一幅《清明上河圖》。上河是宋時民間對清明祭祖墳之謂,意同「上塚」。該畫描繪出清明時節東京東角子門內外及汴河兩岸的繁榮熱鬧景象,但見橋上車水馬龍,商販雲集,行人絡繹不絕,在在表現出當時中國第一都會的繁榮興盛。
圖片參考:
http://www.china10k.com/images/5/52/52g//zoom/52g0101.gif
《清明上河圖》描繪的汴河風光,把宋都東京的無邊春色表露無遺
http://www.china10k.com/trad/history/5/52/52h/52h01/52h0101.htm
北宋的史學與文學
北宋雖然積貧積弱,但在史學和文學方面,卻有極高的成就。
史學方面,北宋歐陽修等編纂《新唐書》,對唐史的保存,有很大的貢獻。而司馬光主編的鉅著《資治通鑒》,更是編年史的典範。
《資治通鑒》自英宗治平三年(公元1066年)始修,至神宗元豐七年(公元1084年)成書,前後歷時十九年。在《進資治通鑒表》中,司馬光曾說「臣之精力,盡於此書」。該書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迄五代後周世宗顯德六年(公元959年),將一千三百六十二年中王朝的興衰、政治的得失記載下來,為後代帝王統治提供了重要借鑒,它對史學和文學的影響力至今不衰。
除史學之外,北宋的文學發展,也在中國文壇上起著繼往開來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宋詞」,更是唐詩之後中國文學史上另一座豐碑。北宋的詞人輩出,如晏殊、歐陽修、柳永、蘇軾、秦觀、周邦彥等等。柳永、周邦彥的詞以綺豔著稱,而豪放派的蘇軾則最為後世所熟識。
2011-10-08 20:54:18 補充:
蘇軾,字子瞻,自號東坡居士,眉州(今四川眉山)人。他出生於書香世家,父親蘇洵和弟弟蘇轍都是著名的文學家,世稱「三蘇」。其代表作如〈念奴嬌──赤壁懷古〉、〈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等,已成千古絕唱。對於蘇軾的豪放及柳永的綺柔,時人俞文豹《吹劍錄》曾有絕評:「(柳)郎中詞只好十七八女,按紅牙拍,歌楊柳岸、曉風殘月;(蘇)學士詞須關西大漢,執鐵綽板,唱大江東去。」
2011-10-08 20:54:25 補充:
北宋在散文的成就也是巨大的,其中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與唐代的韓愈、柳宗元並稱「唐宋古文八大家」。在北宋文學家的努力下,使自唐代韓愈以來的古文運動取得進一步的成功,當中有許多作品傳頌至今。
在散文、詩、詞等文學形式發展的同時,話本和戲曲這類民間說唱文學也蓬勃發展,並為元代戲曲和明代小說的興盛,打下了雄厚的基礎。由此可見,北宋的文學成就,具有承前啟後的劃時代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