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前奧地利帝國--如何管治多個領地?

2011-10-08 7:23 am
19世紀前的奧地利帝國係點樣管治佢入面咁多領地? 例如匈牙利, 波希米亞

奧地利帝國係比果d地方自治權, 定直接派人控制?

果d地方有冇國會, 憲法?

回答 (3)

2011-10-10 7:33 am
✔ 最佳答案
要了解奧地利帝國的地方行政,就行了解奧地利的擴張歷史。

奧地利向外擴張,只可視為統治奧地利的哈布斯堡家族建立的王朝國家的擴張,統治奧地利的哈布斯堡家族是歐洲最懂得運用權謀的皇族,以至她建立的王朝國家曾是版圖最廣,影響力比英法等國更強大。她最成功的擴張方法不是軍事擴張及民族統一旗幟,而是以政治婚姻以換取其他地方的皇位承繼權。十五世紀末至十六世紀初,哈布斯堡皇族透過一連串的政治婚姻,將奧地利、西班牙以及勃艮第(勃艮第當時統治今日荷蘭、比利時及盧森堡)合併在哈布斯堡皇帝的統治下,十六世紀的奧地利皇帝查理五世,又是西班牙國王以及勃艮第大公,版圖由北方的荷蘭至南方的西西里島,之後奧地利併吞匈牙利,也是先與匈牙利國王結成姻親開始。這些有效的政治婚姻令奧地利勢力擴張至歐洲每一角落,這就是令奧地利向境外擴展的原因。後來列強壓力下西班牙與奧地利分家,而荷蘭也成功取得獨立,但奧地利哈布斯堡皇朝,仍統治大量德意志以外的地區。

當了解到奧地利的擴張是以婚姻關係取得其他地方的皇位繼承權後,可能想像奧地利皇朝的擴張大多取得當地的皇位,皇位之下的政治架構,其實是沒有多大改變,就好像一間公司只換了個老闆,員工就依舊,好似匈牙利、捷克得非德意志地區,當地貴族組成的等級議會仍有一定權力,而十八世紀,奧地利女王瑪莉亞與她的兒子國王約瑟夫曾推動地方行政改革,建立中央集權,但最終改革未能徹底完成,導致奧地利衰落。

十八世紀以前,奧地利的地方行政一直存在二元結構,奧地利全國分為四大個宮殿總理署,分別是奧地利(負責管治包括奧地利在內的德意志地區)、波希米亞(負責管治捷克、摩拉維亞、西里西亞),匈牙利(負責管治匈牙利)及西本比爾根(負責管治特蘭西瓦尼亞,今屬羅馬尼亞),另外,尼德蘭(今比利時)及奧地利在意大利北部的屬地,也有自己的自治機構管治該地,四大宮殿總理署雖名義上隸屬奧地利朝廷,但官員多各自為自己的利益各自為政,而在四大宮殿總理署外,由地方貴族掌握的等級議會卻掌有地方的立法、司法,以及收稅權,當奧地利中央政府欲向地方推行政令、收稅及徵兵,都要與地方的等級議會討價還價。

至十八世紀瑪莉亞女王在位時推行地方行政改革,先在奧地利及波希米亞兩個總理署管轄地區進行,首先建立一個直屬中央的總導部處理行政與及司法機構,以及直屬中央的財務機構,將地方的行政及財務權收歸中央,只餘司法權。結果,在1750年左右,奧地利及波希米亞地區已建立了中央集權的政治體制,至1770年代兩地的官員規定要效忠奧地利王室及按中央政府指令辦事,並建立了47個行政區。

但在匈牙利及西本比爾根,奧地利仍未敢進行類似改革,怕因此觸動匈牙利人的反抗情緒,故奧地利帝國東部的匈牙利地區仍由當地貴族擁有一定的自治權。

至女王瑪利亞的繼任人約瑟夫二世在位期間,他將地方行政改革引入匈牙利,削減由匈牙利貴族掌權的等級議會權力,將匈牙利劃分為十個行政區,每一區由朝廷委派的皇家代表負責管理;同時,他放棄了哈布斯堡家族在匈牙利及波希米亞加冕為王的傳統。原來奧地利哈布斯堡家族名義上是兼任奧地利、匈牙利及波希米亞三地國王,新王登基,須在三地各自進行加冕,但約瑟夫二世取消在匈牙利及波希米亞加冕,表示他要匈牙利及波希米亞與奧地利合為一體。另外,約瑟夫也將地方集權改革推行到奧屬尼德蘭(今比利時),取消當地等級議會,成立隸屬國王之下的管治委員會管理當地。

但約瑟夫的地方改革引起匈牙利及尼德蘭民憤以至反抗,尼德蘭更一度宣佈獨立,匈牙利也民怨沸騰,最後約瑟夫二世恢復匈牙利的自治權。但奧地利失去徹底改革地方行政的機會,走向衰落。




2011-10-10 23:53:14 補充:
首先,Kossuth曾以新聞記者為工作,實際上他是匈牙利貴族成員,在年輕時曾參加匈牙利議會。而且他也得到匈牙利上議院的世襲貴族 Lajos Batthyány(他也是1848-49年匈牙利革命期間匈牙利的首相)支持下被選入議會,當時匈牙利已走向革命邊緣,而Kossuth在匈牙利朝野都具聲望,故被選為議長。

2011-10-12 23:30:16 補充:
我想匈牙利議會的上議院不是像英國那樣,在1867年以前匈牙利只有一個議會,只不過一些席座由一些上層貴族(upper nobility)世襲繼承,故稱那些席座為上議院(Upper House)。

王朝時代的匈牙利如其他中歐國家一樣,貴族在全國人口比例較英法等西歐國家為高,十八世紀時匈牙利全國有5%人口為貴族,則二十個匈牙利人就有一個是匈牙利貴族。但貴族中也有階層:上層貴族除有世襲議席的權力,還可直接參予朝政及獲國王賜下封地及地號,Lajos Batthyány就是屬於商類貴族。另外一些地位較低的貴族甚至連封地也沒有,不過仍有些貴族特權,Kossuth就屬於這批。
參考: 黃正柏、邢來順:未竟的中興---18世紀的奧地利改革
2011-10-11 9:14 am
保羅巴伯 和 Ha Ha 好厲害 T . T
2011-10-09 5:01 am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A5%A5%E5%8C%88%E5%B8%9D%E5%9B%BD
奧匈帝國的建立:1867年的折衷方案
1867年2月建立奧匈帝國的折衷出於多種原因。在此之前,奧地利帝國是一個中央集權的統一帝國(1804年—1867年)。但19世紀中葉以後,這個帝國被削弱了許多:1859年的意大利獨立戰爭使它在意大利的勢力被削弱;1866年的普奧戰爭迫使它退出德意志邦聯,同時匈牙利對維也納的統治也非常不滿。在帝國的其它許多地區民族主義思想也不斷加強。匈牙利對奧地利的統治不滿出於多種原因,其中之一是奧地利在俄羅斯帝國的支持下對1848年匈牙利革命的鎮壓。
為了保障奧地利皇帝在匈牙利的地位,弗朗茨·約瑟夫皇帝與匈牙利的貴族舉行談判,尋求一個可以使他們支持他的折衷方案。一些政府官員勸告弗朗茨·約瑟夫與所有民族運動家談判,來建立一個聯邦國家。他們擔心單獨與匈牙利貴族談判會遭到其它民族更大的反對。但弗朗茨·約瑟夫無法忽視匈牙利貴族的勢力,而這些貴族只肯接受一個他們與奧地利傳統貴族之間的二元體。當時,羅馬尼亞人和斯拉夫人等少數民族亦曾要求參予政權,建立多元(七元)政府,但基於奧地利和匈牙利貴族的反對,此方案被廢除,而奧匈二元帝國則正式建立。
匈牙利貴族尤其要求皇帝特地在匈牙利加冕為匈牙利國王來證明匈牙利在帝國內的特權。他們還要求在布達佩斯設立一個有立法權的議會,這個議會設立的法律在歷史上歸屬匈牙利王國的地區有效。這個議會的組成保證匈牙利人(尤其是其貴族和市民階層的精英)在其中占多數,而國內眾多的羅馬尼亞人和斯拉夫人等少數民族則基本上無權。

政府結構
奧匈帝國有三個不同的政府:匈牙利政府、奧地利政府和一個位於皇帝之下的中央政府。匈牙利和奧地利各有各自的議會和自己的首相。皇帝的權力理論上是至高的,但實際上是有限的。皇帝的中央政府負責陸軍、海軍、外交和對外貿易。
奧匈帝國內的一些地區如賈利希亞和克羅地亞享受特別地位,它們擁有特殊的政府形式。
兩個地區的共同政府由一個共同部長會議組成,這個共同部長會議的成員包括三個部長(財政、軍事和外交),兩個地區的首相,一些大公和皇帝本人。兩個議會各派出一個代表團,各六十人分別對共同部長會議的財政計劃及其他議案討論,這樣每個地區政府對共同政府的工作有一定的影響力,不過總括來說,議會的聯席是沒有甚麼真正的權力,因為它僅能互相提出照會,在奧、匈兩代表團兩次照會均無法達成共識時,才分別進行表決,由始至終它都不能對中央的事務進行共同辯論及質詢。行政上,最終共同政府的部長僅對皇帝負責,而非議會及人民,而皇帝本人有權對外交和軍事政策作最後決定。
兩個地方政府與中央政府權力交叉往往導致摩擦和低效率。尤其軍隊在這方面受到阻礙。儘管軍事是中央政府的職權範圍,但奧地利和匈牙利政府有「徵兵、提供駐紮地、運輸和補給,以及負責軍隊人員民事的和非軍事事務的責任」。因此每個地方政府對中央政府的決定有很強的影響力,而每個地方政府都使用每一個機會來擴大它們自己的權力。
兩個地區之間奧地利部分佔總人口的約57%以及主要經濟資源。從1867年開始兩個政府與中央政府之間最大的爭執是關於每個政府向中央政府交納多少費用的問題。在帝國組成初期,奧地利部份負擔帝國總體開支百分之七十,匈牙利部分負擔百分之三十。這個問題每十年進行一次協商,而每次協商都造成很大的爭議。尤其是從1900年代中開始(1906年4月)匈牙利的議會中民族主義者占多數和組織政府開始,這個爭議問題造成了一個持久性的憲法危機。1907年10月和1917年11月,這個問題在一個「始終如舊」的基礎上暫時獲得解決。

民族關係
在帝國的兩個部分起支配作用的兩個民族其實都是少數民族:在奧地利部分,日耳曼人只佔36%,而在匈牙利部分,匈牙利人也不到半數。
捷克人、波蘭人、烏克蘭人、斯洛文尼亞人和意大利人都試圖在奧地利部分獲得更大的發言權。
同時在匈牙利部分,羅馬尼亞人、斯洛伐克人、克羅地亞人和塞爾維亞人也向匈牙利人的統治挑戰。羅馬尼亞人和塞爾維亞人還爭取與新成立的羅馬尼亞和塞爾維亞王國合併。
相對於在奧地利部分的日耳曼統治者來說,匈牙利的統治者更不願交出他們的權利。但1868年,在他們獲得自主權一年後,他們授予克羅地亞王國部分自主權。
奧匈帝國內爭議最大的一個問題是語言的問題。哪些語言是官方語言或官用語言總是一個問題。少數民族總是希望使用他們自己的語言以及教育他們自己的語言。比如1897年4月5日奧地利首相下令在波希米亞將捷克語和德語作為同等的內部官方語言,結果受到整個帝國日耳曼民族主義者的抨擊。最後這位首相被解僱。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4/47/Austria_Hungary_ethnic.svg/775px-Austria_Hungary_ethnic.svg.png

奧匈帝國民族組成,1910年人口普查

2011-10-08 21:23:08 補充:
是中央集權,所謂的王國以及一些公國和領地都是由奧皇兼任國王的,使到少數民族反抗而被迫成立奧匈帝國。

2011-10-09 20:18:05 補充:
當時的匈牙利國王由奧地利皇帝兼任,匈牙利沒有本身的議會,純粹基於匈牙利貴族出於自身利益而跟奧地利帝國妥協。


不過這個情況不能長久,最後成立奧運匈帝國,恢復匈牙利本身的國王與及設立本身的議會。

2011-10-10 21:30:14 補充:
http://zh.wikipedia.org/wiki/1848%E5%B9%B4%E9%9D%A9%E5%91%BD


1848年革命


革命由匈牙利人科蘇特·拉約什(Kossuth Lajos)領導,發起了一場反抗奧地利專制統治的運動,他雖認同匈牙利民族主義,卻否定了傳統以來馬札爾貴族的特權。他指責這些貴族有免稅的特權,要求廢除封建的法庭和隨意強迫農民作工的做法。

2011-10-10 21:30:21 補充:
他的方案包括成立一個民選國會,商人、貿易者、專業人士、中產階級皆有選舉權;他要求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並引入陪審團制度(jury system),於是在1848年3月,群眾在科蘇特的領導下要求整個奧地利帝國確立以英國模式為本的憲法和國會,廢除人頭稅,由選舉產生匈牙利政府,並草擬匈牙利法典。3月15日,舊有的國會被迫接受這些建議,在維也納成立一個立憲政府。匈牙利的地方議會迅速通過了一連串自由主義的法案。然而,當俄國軍隊在5月開始援助奧地利時,局勢便變得對革命者不利。在八月至九月份,革命更在俄奧聯軍鎮壓下迅速終結。

2011-10-11 22:18:19 補充:
上議院是由貴族世襲的,平民要參政只有經下議院一途。


收錄日期: 2021-04-13 18:17:00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11007000051KK00876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