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10點)

2011-10-01 11:58 pm
HELP!!我只是問1條問題.....
1.在100年前,中國為何會爆發辛亥革命?

回答 (2)

2011-10-02 1:00 am
✔ 最佳答案
辛亥革命,是指發生於中國農曆辛亥年(清宣統三年),即西元1911年至1912年初,旨在推翻清朝專制帝制、建立共和政體的全國性革命。狹義的辛亥革命,指的是自1911年10月10日(農曆八月十九)夜武昌起義爆發,至1912年元旦孫文就職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前後這一段時間中國所發生的革命事件。辛亥革命廣義上亦可指自19世紀末迄辛亥年成功推翻滿清統治在中國出現的連場革命運動。湖北新軍原為張之洞所練的「江南自強軍」,中下層軍官不少曾官費派日留學,因而遍布革命黨人。當中以共進會及文學社兩個革命團體滲透最廣。保路運動釀成民變後,端方奉命率湖北新軍入四川鎮壓。此時,武漢新軍大部被調入川,武漢的防務非常空虛,革命黨人認爲這是發動起義的好機會。作為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成功推翻了清朝的統治,結束了中國的帝制,開啟了民主共和新紀元,使共和觀念深入社會中上層人士思想中。作為民族革命,辛亥革命的成功也對中國國內的民族關係及同時期亞洲其他國家的民族解放運動產生了重要影響。辛亥革命前後的一系列事件不僅結束了此前立憲派實行君主立憲的努力,而且對此後中國憲政與法治發展,中央及地方政治,中央與地方關係,中國各民族間關係等都起到了關鍵的影響。1911年9月24日,文學社與共進會在武昌召開由雙方負責人和新軍代表60餘人參加的聯席會議,會上組建了起義的領導機構——起義總指揮部。文學社負責人蔣翊武被推舉為總指揮,共進會負責人孫武被推舉為參謀長。共進會負責人劉公被推舉為政治籌備處總理。起義總指揮部設於武昌小朝街85號文學社機關(張廷輔寓所),正值籌備處設於漢口俄租界寶善里14號(臨時租用的住宅)。起義機關定為1911年10月6日(舊歷八月十五日,中秋節),後因準備不足,起義日期推遲到10月16日。10月9日共進會人孫武在漢口俄租界寶善里14號秘密製造炸彈時發生事故,孫武被炸傷。俄國巡捕前來搜查時,孫武和劉公等人及時逃脫脫逃。後來劉公派妻子和弟弟返回去取起義的文件,旗幟等,不幸被俄租界巡捕抓獲。湖廣總督瑞澂聞得此事後下令全城戒嚴,搜捕革命黨人。文學社負責人蔣翊武聞訊後,決定當夜發動起義,並派人給各營送信。當日晚彭楚藩、劉復基在起義總指揮部被捕、楊宏勝在運送彈藥的路上被捕,10月10日晨三人被斬首。新軍工程營後隊正目(相當於班長)熊秉坤等人決定提早起義,並拉來隊官(相當於連長)吳兆麟作爲起義軍臨時總指揮,熊秉坤為參謀長。1911年10月10日(農曆8月19日)晚間八時(此時事發已無可考證,只能確定是日暮以後午夜以前事發),程定國(舊說是熊秉坤較為正確)發出武昌起義的第一槍,起義士兵首先發難攻佔楚望台軍械庫,繼而深受文學社共進會等革命團體影響的大部分新軍共同響應。吳兆麟、熊秉坤率起義部隊攻打湖廣總督府,在南湖炮隊的炮擊下,起義軍在次日黎明前,佔領總督衙門,湖廣總督瑞澂逃走。

2011-10-01 17:02:27 補充:
晚清時期,中國飽受列強侵略,改革失敗,民生日困,清朝病入膏肓,已成一推即倒的局面。1911年5月,清廷在郵傳部大臣盛宣懷的策劃下,強行收回民間集資自辦的粵漢、川漢鐵路,又未能解決如何補償民間損失的問題。這一措施引致川、粵、鄂、湘四省群起反對,四川紳商乃成立保路同志會,誓死力爭。由於保路風潮迅速發展為四川全省性的騷動,清廷急調湖北新軍入川鎮壓。鑑於湖北兵力空虛,革命黨人決定乘機起義。

革命前數年,與同盟會有聯繫的湖北兩個革命團體──文學社和共進會,曾深入新軍進行發動。參加這兩個組織或受其影響的湖北新軍士兵約有五千餘人,佔全省新軍人數三分之一。隨著全國保路鬥爭的蓬勃發展,湖北革命黨人決定發動起

2011-10-01 17:03:00 補充:
it come from wiki and
http://www.china10k.com/trad/history/6/62/62z/62z25.htm

2011-10-10 17:33:29 補充:
http://home.plkcwc.edu.hk/special/2007-2008/19111010/
2011-10-05 7:21 am
http://home.plkcwc.edu.hk/special/2007-2008/19111010/
武昌首義 辛亥革命是指一場發生在1911年(清宣統三年),旨在推翻滿洲人建立的清朝,恢復「正統中華文明」,建立共和政體的革命。
辛亥革命成功顛覆了清朝的統治,結束了中國長達兩千多年的帝制,開啟了民主共和新紀元。在中國農曆的干支紀年法中,1911年為辛亥年,故稱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的口號有「驅逐韃虜,恢復中華」。
狹義的辛亥革命,指的是由1911年10月10日(農曆八月十九日)夜裡爆發的武昌起義,至1912年元旦孫中山就職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這一段時間的歷史。
辛亥革命另一種廣義的用法,指自清末開始中國出現的連場革命運動,迄辛亥年成功推翻滿清統治結束為止。
1890年代,不少人開始主張以暴力革命徹底推翻由滿人成立的皇朝及帝制,建立類似法國及美國的共和政體。最早期的革命團體亦是在海外成立,當中由楊衢雲為骨幹的輔仁文社在1890年左右即成立於香港。而孫中山亦於1894年11月24日在檀香山首次組織興中會,為革命籌措經費。二者後來在1895年1月在香港合併,繼續稱之為興中會,並且於同年10月26日首次在廣州發動武裝暴動起義,但並未取得成功。孫、楊二人亦因此而被通緝,並被香港當局禁止入境。孫中山於次年在倫敦為清廷所綁架,事件成為國際新聞,孫亦因而聞名國際。
1900年,中國北部爆發義和團事件。1901年的辛丑條約簽訂後,國內的知識分子更感受到中國正面對前所未有的危機。自甲午戰爭起,中國派往海外留學的學生大量增加,當中以日本為數最多,1904年時一度達到二萬多人。革命的思想在留學生中廣為散播,主張革命的學生成立各種團體,發行刊物鼓吹民主革命。後來不少留學生歸國,成為國內革命組織的骨幹。
1903年日俄在中國東北開戰,滿清政府劃出部分國土讓兩國交戰而自稱保持中立,令革命救亡的呼聲更高。各種革命團體亦於此時紛紛在國內出現。最主要有黃興領導的華興會,以及陶成章、蔡元培領導的光復會;此外有更多各式各樣的革命小團體,如江蘇的勵志學會、強國會,四川的公強會,福建的益聞會、漢族獨立會,江西的易知社,安徽的岳王會,廣州的群智社等等。大致上他們都有相同的目標:謀求推翻滿清、恢復漢人原來的江山;建立類似美國的共和制國家。當中推翻滿清的訴求著重滿漢之分。
孫中山在1905年夏,在日本成功聯合興中會、華興會、光復會等革命團體,在8月20日於東京成立了中國同盟會,並提出了「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綱領,在《民報》(原名《二十世紀之支那》,為華興會機關刊物,同盟會成立後易名民報)上闡述了這一觀點。同盟會積極宣傳他們的思想,大力推動群眾的覺醒。
1906年2月,日知會召開成立大會,日知會的前身是基督教武昌美國聖公會下設的一個閱報室,日知會,注重在學生、新軍和會黨中灌輸新知識和革命思想。後來日知會成?同盟會湖北分會的機關。
1906年起,陳去病等人在江南先後組織成立黃社、神交社、匡社等文學團體,1909年又組織成立南社,通過文學創作傳播新思想。
1907年七月,在東京的部分同盟會會員主張在長江流域發動革命。劉揆一、焦達峰、張伯祥、孫武等人在東京成立共進會。共進會性質及綱領與同盟會幾乎相同,但不直接隸屬同盟會。
1911年1月30日,振武學社改名為文學社,推舉蔣翊武為社長,詹大悲為文書部長,劉復基為評議部長。文學社為新軍內青年軍人組織,旨在通過滲透到新軍中,掌握武裝。
從1895年至1911年間,興中會以及後來的同盟會先後發動了十次的起義,而另一革命組織光復會亦發動多次起義。這十多次的起義雖僅曇花一現,但卻在全中國種下了革命的種子。
終於,在辛亥年間(1911年),滿清政府因強制徵收民營鐵路,引發人民強烈不滿,最後滿清又採高壓政策壓迫人民妥協,將民眾憤怒的情緒激到了最高點。
辛亥武昌起義是在黃花崗起義失敗後,一部分革命黨人決定把目標轉向長江流域,準備在以武漢為中心的兩湖地區發動一次新的武裝起義。通過革命黨人的努力,終於在1911年(農曆辛亥年)10月10日成功地發動了具有劃時代意義武昌起義。
1911年9月7日,四川成都發生保路風潮成都血案,激起騷亂。清廷為撲滅保路風潮,派出渝漢鐵路督辦、欽差大臣端方率領部分湖北新軍入川,協助四川清軍鎮壓。
10月9日,共進會領導孫武等人在漢口俄租界寶善里配製炸彈時不慎引起爆炸。俄國巡捕聞聲而至,搜去革命黨人名冊、起義文告等,拘捕劉同等6人,隨即引渡湖北當局。
10月10日晚,新軍工程第八營士兵熊秉坤情急之下被迫打響了武昌起義的第一槍,隨後起義士兵推舉,奪取位於中和門附近的楚望台軍械所繳獲步槍兩萬支,炮數十門,子彈數十萬發,為起義的勝利奠定了基礎。


2011-10-04 23:21:52 補充:
此時,駐守武昌城外的輜重隊、炮兵營、工程隊的革命黨人亦以舉火為號,發動了起義。武昌城內外各標營的革命黨人也紛紛率眾起義,並趕向楚望台。起義人數多達3000多人。


10月10日晚上10點30分,起義軍分三路進攻總督署和旁邊的陸軍第八鎮司令部。晚12點後,起義軍再次發起進攻,並突破敵人防線,在督署附近放火,以火光為標誌。湖廣總督瑞澄打破督署後牆,從長江坐船逃走,第八鎮統制張彪仍舊在司領部頑抗。起義軍經過反覆的進攻,終於在天亮前佔領了督署和鎮司令部。張彪退出武昌,整個武昌在起義軍的掌控之中。

2011-10-04 23:22:00 補充:
漢陽、漢口的革命黨人聞風而動,分別於10月11日夜、10月12日光復漢陽和漢口。起義軍掌控武漢三鎮後,湖北軍政府成立,黎元洪被推舉為都督,改國號為中華民國,並號召各省民眾起義響應。


武昌起義勝利後的短短兩個月內,湖南、廣東等十五個省紛紛宣佈脫離清政府宣佈獨立。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南京成立,孫中山被推舉為臨時大總統。1912年2月12日,清帝溥儀退位,清朝滅亡。


收錄日期: 2021-04-13 18:16:30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11001000051KK00539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