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代史 (有關五四運動)

2011-09-21 5:30 am
請問五四運動(第一次天安門事件)為甚麼會發生呢?

還有, 這件事有甚麼的歷史意義呢?
更新1:

對唔住呀各位!!! 我打錯了, 我其實是想問「四五運動」(即1976年第一次天安門事件) 呀!!!它為甚麼會發生呢? 最近要想知呢件事有甚麼歷史意義?

回答 (3)

2011-09-21 5:38 am
✔ 最佳答案
五四運動發生於1919年的5月4日,是一場發生於中國北京、以青年學生為主的學生運動,以及包括廣大群眾、市民、工商人士等中下階層廣泛參與的一次示威遊行、請願、罷課、罷工、暴力對抗政府等多形式的愛國運動。事件起因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完結後舉行的巴黎和會中,列強肆意踐踏中國主權,把德國在山東的權益轉讓給日本,即山東問題。就此,當時中國的北洋政府未能捍衞國家利益,在列強面前顯得軟弱,使國人異常不滿,從而上街遊行表達不滿。當時最著名的口號之一是「外抗強權(對抗日本侵權),內除國賊(懲除媚日官員)」

新思想的傳播與社團的發展

西方思想在晚清尤其甲午戰爭之後大量傳入中國並影響年輕一族,而在民國初年這種影響隨着《新青年》等刊物的發展以及白話文運動的推展,自由、反抗傳統權威等思想,影響了學生以及一般市民新文化運動高舉民主、科學、人權、自由等大旗,從思想、政治、文化領域激發和影響了中國人尤其是中國青年的愛國救國熱情,從根本上為五四運動的出現奠定了思想基礎和智力來源。社團組織在民國的發展,包括少年中國學會、工學會、新民學會、新潮社、平民教育講演團、工讀互助團等等,為五四運動在全國的開展奠定了組織基礎。

大事記
3月6日,梁啟超致電北京政府總統外交委員會委員長汪大燮、事務長林長民,報告他從和會上獲知的段祺瑞與日本借款和山東問題。
4月24日,梁啟超致電國民外交協會,發佈歸還青島通電。
4月29-30日,巴黎和會代表參加會議,凡爾賽和約關於山東問題條款【第156、157、158條】,德國在山東權益讓與日本。
5月1日,中國談判代表、外交總長陸徵祥將此事電告北京政府,並稱如不簽約,則對撤廢領事裁判權、取消庚子賠款、關稅自主及賠償損失等等有所不利。上海《大陸報》"北京通訊":"政府接巴黎中國代表團來電,謂關於索還膠州租借之對日外交戰爭,業已失敗。"
5月2日,北京政府密電中國代表可以簽約。外交委員會事務長、國民外交協會理事林長民在《晨報》、《國民公報》撰文:"山東亡矣,國將不國矣,願合四萬萬眾誓死圖之。"
5月3日下午,以林長民為首的北京國民外交協會召開會議,決定阻止政府簽約。國民外交協會協會理事、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將外交失敗轉報羅家倫、傅斯年等學生代表。當晚北大學生在北河沿北大法科禮堂召開學生大會,並約請北京13所中等以上學校代表參加,大會決定於4日(星期天)天安門舉行示威遊行。
5月4日上午10時,各校學生召開碰頭會,商定遊行路線。下午1時,北京學生3000餘人從彙集天安門,現場懸掛北大學生"還我青島"血書。隊伍向使館區進發,受到巡捕阻攔,學生代表求會見四國公使,僅美國使館人員接受了學生的陳詞書,英法意使館均拒絕接受。隨後發生學生大規模遊行。北京軍警捕去學生32人。當晚,國務總理錢能訓在其私宅召集內閣緊急會議,商討對策。
5月5日,北京各大專學校總罷課。清華學生宣佈"從今日起與各校一致行動"。蔡元培為首的校長團斡旋,被捕學生返校,學生復課。
5月6日,南北和談雙方代表朱啟鈐、唐紹儀在上海聯合通電,要求中國外交代表拒絕巴黎和會簽字,釋放被拒學生。
5月7日,徐世昌下令全部釋放因「火燒趙家樓」而被逮捕的學生。上海60多個團體舉行國民大會。
5月9日,蔡元培出走。上海各學校全部罷課。駐軍湖南衡陽的陸軍第三師師長吳佩孚通電曰:「大好河山,任人宰割,稍有人心,誰無義憤?」
5月11日,上海學生聯合會成立。 北京各大專學校教職聯合會成立。
5月13日,北京各大專校長遞交辭呈。
5月15日,徐世昌罷免教育總長傅增湘。
5月19日,北京25000名學生再次總罷課,上書徐世昌,要求釋放被拘學生、挽回傅增湘蔡元培、拒簽和約、懲辦國賊。之後開展演講、抵制日貨、發行愛國日刊等活動,組織「護魯義勇隊」。
5月21日,徐世昌免李長泰步軍統領職,令態度較強硬的王懷慶署理。
6月1日,政府查禁聯合會。
6月3日,北京學生因政府為曹汝霖、章宗祥、陸宗輿辯護,舉行大規模街頭演講,當日170多名學生被捕。
6月4日,北京學生出動比昨日多一倍的人數上街演講,當日700多名學生被捕,關在北大三院校舍。軍警包圍了北大,在四周搭起帳篷。
6月5日,全國各大城市罷課、罷工、罷市,聲援北京學生的愛國運動。被監禁的學生獲釋。
6月6-8日,罷工規模擴大。
6月9日,南京路工人示威。
6月10日,北京政府撤銷曹、章、陸職務。
6月11日,徐世昌總統咨參眾兩院請求辭職,未被接受。
6月12日,商人開市。錢能訓內閣全體請辭。
6月13日,准錢能訓辭職,特任龔心湛兼代內閣總理。
6月17日,北京政府致電專使在和約上簽字。
6月22日,國務院通電全國,徐世昌總統打消辭意。
6月23日,徐世昌會見山東各界代表,表示政府已電令中國全權代表陸徵祥從緩簽字。
6月27日,京津學生,留日留美學生請願。
6月28日,原定簽約之日,中國代表團駐地被留學生包圍,代表團發表聲明,拒絕在和約上簽字。





2011-09-21 20:05:32 補充:
1.拒絕簽署對德和約,把反對列強侵略,反軍閥運動推向全國.

2.促進新文化運動發展;各種西方思想紛紛傳入,其中馬克思主義的傳入更對中國政局屋產生深遠影響.

3.激發社會各階層的愛國倩緒,要求維護民族經驗.

2011-09-21 20:07:23 補充:
2.促進新文化運動發展;各種西方思想紛紛傳入,其中馬克思主義的傳入更對中國政局產生深遠影響.

2011-10-01 21:32:25 補充:
打擊了毛澤東的心理,中共開除鄧小平所有職務,華國鋒被指定為接班人。
鼓舞了群眾以大規模運動的方式參與國家大事的熱情,1989年六四事件時人們普遍認為事情也同樣會很快就得到平反。
山西太原塢城路鐵三局機電隊共青團員王立山的《揚眉劍出鞘》成為名作:
欲悲聞鬼叫,
我哭豺狼笑。
灑淚祭雄傑,
揚眉劍出鞘。

政府在平反此次活動後,將天安門廣場以及各地流傳的詩歌編輯出版,名《天安門詩抄》。

香港市民也有左翼人士參加聲援此次活動的大型示威。其中的骨幹後來組成四五行動組織,香港主權移交後成為泛民主派的主要政黨之一。

2011-10-01 21:33:27 補充:
你5好5比我呀!!!!!!!!!!!!!!!
2011-09-21 6:17 am
http://www.china10k.com/Trad/history/6/63/63f/63f01/63f0101.htm
五四與新文化運動
民國成立以後,中國內憂外患的局面不僅沒有改變,而且出現全國混戰的狀況。但中國的仁人志士並沒有放棄奮鬥。新一輪的救國運動,在險惡的形勢下蓄勢待發。
第一次世界大戰(歐戰)爆發後,日本不顧中國的中立地位,藉口對德宣戰,於1914年派兵在山東登陸,進攻德國租借地膠州灣,並佔領膠濟鐵路全線,圖謀承襲德國在山東的特權。1915年,日本向中國提出圖謀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要求,當時袁世凱、段祺瑞等北洋政府為求日本的支持,先後予以承認。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戰勝國於1919年初在巴黎召開和平會議,中國也派遣代表出席。在會上,中國以戰勝國的身分要求取消列強在華一切特權,廢除「二十一條」,並把德國在山東的權益直接交還中國。與會列強認為前兩項不屬於對德和約範圍,拒絕討論;至於有關山東問題,英、法、意等國也偏袒日本。結果,巴黎和會公然把日本承受德國在山東的權益一項,列入對德和約的條文中。
當中國在巴黎和會上外交失敗的消息傳來,舉國憤怒不已。1919年5月4日,北京學界數千人在天安門前集會,舉行示威大遊行,以「外爭主權,內除國賊」為口號,要求政府嚴懲參與對日外交的官員曹汝霖、章宗祥及陸宗輿等,並且呼籲全國一致抵制日貨。北洋政府出動軍警鎮壓,逮捕學生多人。不久,北京學生全體罷課以示抗議,各地學生紛紛響應。學生的愛國運動迅速擴展至全國,上海、南京、天津等大城市均掀起罷工、罷市的浪潮。五四學生運動迅速發展成為全民愛國運動。北洋政府知眾怒難犯,只好下令撤銷上述三人的職務,釋放被捕學生。最後,中國代表也拒絕在對德和約上簽字,維護了國家的尊嚴。史稱「五四運動」。
五四運動的意義不單表現在政治方面,運動更使原來已出現的新文化運動迅速走向高潮。新文化運動以「民主」與「科學」為兩大旗幟,當時稱之曰「德先生」(Democracy)和賽先生(Science)。許多知識分子大力提倡新思想、反對專制與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對舊禮教,提倡新文學、反對八股文,使中國出現一次前所未有的思想大解放。在新文化運動期間,白話文漸漸取代了文言文,教育受到更大的重視,社會上反封建、反迷信的思想被大大提倡。西方的多種政治哲學,如無政府主義、共產主義等,紛紛在中國的知識界傳播,對中國日後的發展影響深遠。
2011-09-21 5:47 am
第一位回答的朋友資料很詳盡, 但我還是不明白這件事在歷史上有甚麼的意義? 其實是阿sir問我的, 但我真係唔識答......


收錄日期: 2021-04-18 15:53:15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10920000051KK00796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