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運動和文學革命的關係?

2011-09-20 4:16 am
希望有研究的大大可以告知…謝謝

回答 (4)

2011-09-20 7:04 am
✔ 最佳答案
Q、五四運動和文學革命的關係?

A、早在1901年,裘廷梁在《論白話為維新之本》一文中已疾呼「文言興而後實學廢」、「白話行而實學興」。而陳榮袬其後也發表了《論報章宜改用淺話》一文,提出「變法以開民智為先,開民智莫如改革文言。」
十九世紀末,文學改革的思想已然萌芽,例如提倡新詩、散文著重實用的目的、提出文學應當描寫生活、創造漢字拼音系統、一些雜誌開始使用白話文等。

直到有些新知識分子(胡適、陳獨秀、魯迅等人)提倡革命文學。前二者首舉文學改良與革命的義旗,從理念上擊倒舊文學開新文學的局面,後者以大量作品作範例,以實踐的精神最終完成了文學革命的事業。如1915年9月由北京大學教授陳獨秀主編,創刊於上海,倡導文學革命具有影響力的《青年雜誌》,二卷起改名《新青年》,1918年1月起,《新青年》雜誌全部採用白話刊行;通過《新青年》的不斷傳播,在知識分子中,已逐漸形成了一種否定舊傳統、創立新文化思想和理論的基礎。

以及民初高等教育的發展,又經由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提倡的各種政治和社會改革後,塑造了「思想自由,相容並包」的開放學風,同時培養學生獨立自主追求進步的思想和精神。

相對發生於1919年5月4日的『五四運動』主要由兩個背景因素激發而出:
首先,「廿一條要求」和巴黎和會的「山東決議案」所燃起的愛國熱情,使得民初以來的反日情結以及國恥沉痛的情緒沸騰到最高點。
其次,發自於新知識分子提倡以新文化來建設新中國的強烈訴求,他們提倡學習西洋文明、重估與改造傳統文化的努力,伴隨著《新青年》等刊物的發行及白話文的推動,使得自由主張、反抗傳統權威等思想,逐漸影響了學生與一般市民。

由此可見,早期的新文化運動以提倡民主、科學,即所謂的德先生、賽先生這個文學革命,奠定其思想啟蒙基礎;爾後的五四愛國運動,卻又促進了後來文學革命的迅速發展。換言之,文學革命運動,除了成為新思潮的宣傳利器;繼而刺激學生興起愛國運動。故二者不僅互相促進、相輔相成的集中顯現中國人民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並且開拓了現代文學的新紀元。

以下提供相關資訊(中/英)網址給予參考(非廣告,請自行點閱,務必詳閱)...*‿*

http://chinese.stani.net/wenxuegeming.htm >文學革命

http://resources.edb.gov.hk/mce1/54movement/resources.htm >五四運動的資料 >

http://54.china1840-1949.net.cn/dsj8.html >五四運動前後大事記 >五四運動紀念館

http://www.southcn.com/news/community/shzt/youth/history/200405050219.htm >陳獨秀與五四運動

http://culture.edu.tw/history/smenu_photomenu.php?smenuid=806 >五四運動的時代背景

http://web2.tcssh.tc.edu.tw/school/guowenke/books/zgwxs/Moden1b.cfm.htm >現代文學 -- 五四運動和文學革命的關係

南方網:“五四”文學革命的偉大歷史意義

五四運動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回顧分析五四運動及其影響(1)

[PPT] 11-2 新文化運動 與五四運動
PS:以上回答與資訊提供,希望對其有助益。
圖片參考:http://hzh.myweb.hinet.net/blogo/elogo.gif








參考: *‿*
2014-11-15 11:21 am
這有類似的

▶▶http://qoozoo20140926.pixnet.net/
2011-09-20 5:59 am
http://www.china10k.com/Trad/history/6/63/63f/63f01/63f0101.htm
五四與新文化運動
民國成立以後,中國內憂外患的局面不僅沒有改變,而且出現全國混戰的狀況。但中國的仁人志士並沒有放棄奮鬥。新一輪的救國運動,在險惡的形勢下蓄勢待發。
第一次世界大戰(歐戰)爆發後,日本不顧中國的中立地位,藉口對德宣戰,於1914年派兵在山東登陸,進攻德國租借地膠州灣,並佔領膠濟鐵路全線,圖謀承襲德國在山東的特權。1915年,日本向中國提出圖謀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要求,當時袁世凱、段祺瑞等北洋政府為求日本的支持,先後予以承認。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戰勝國於1919年初在巴黎召開和平會議,中國也派遣代表出席。在會上,中國以戰勝國的身分要求取消列強在華一切特權,廢除「二十一條」,並把德國在山東的權益直接交還中國。與會列強認為前兩項不屬於對德和約範圍,拒絕討論;至於有關山東問題,英、法、意等國也偏袒日本。結果,巴黎和會公然把日本承受德國在山東的權益一項,列入對德和約的條文中。
當中國在巴黎和會上外交失敗的消息傳來,舉國憤怒不已。1919年5月4日,北京學界數千人在天安門前集會,舉行示威大遊行,以「外爭主權,內除國賊」為口號,要求政府嚴懲參與對日外交的官員曹汝霖、章宗祥及陸宗輿等,並且呼籲全國一致抵制日貨。北洋政府出動軍警鎮壓,逮捕學生多人。不久,北京學生全體罷課以示抗議,各地學生紛紛響應。學生的愛國運動迅速擴展至全國,上海、南京、天津等大城市均掀起罷工、罷市的浪潮。五四學生運動迅速發展成為全民愛國運動。北洋政府知眾怒難犯,只好下令撤銷上述三人的職務,釋放被捕學生。最後,中國代表也拒絕在對德和約上簽字,維護了國家的尊嚴。史稱「五四運動」。
五四運動的意義不單表現在政治方面,運動更使原來已出現的新文化運動迅速走向高潮。新文化運動以「民主」與「科學」為兩大旗幟,當時稱之曰「德先生」(Democracy)和賽先生(Science)。許多知識分子大力提倡新思想、反對專制與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對舊禮教,提倡新文學、反對八股文,使中國出現一次前所未有的思想大解放。在新文化運動期間,白話文漸漸取代了文言文,教育受到更大的重視,社會上反封建、反迷信的思想被大大提倡。西方的多種政治哲學,如無政府主義、共產主義等,紛紛在中國的知識界傳播,對中國日後的發展影響深遠。
2011-09-20 4:37 am
文學藝術五四運動開創了中國文學新時代。五四以後,中國出現了大小40多個文藝社團,如文學研究會和創造社,對中國文學發展影響深遠。這個時期,出現了大批文學巨匠,如沈雁冰、鄭振鐸、葉紹鈞、郭沫若、郁達夫等。


收錄日期: 2021-04-20 11:32:03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10919000016KK06023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