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圖片參考:
http://imgcld.yimg.com/8/n/HA00782940/o/701109160061113873458080.jpg
追溯及解釋1878-1914奧匈與德國的關係
於政冶層面上在長期互相利用的基礎下,1878-1914年間奧德兩國有以下的關係:
相方利益關係 其一是一向採用大陸政策的德個俾斯麥,煽動英、俄兩國互相對抗、與奧匈結盟、阻止俄國擴張和孤立法國,目的是鞏固德意志帝國在歐洲大陸的霸權 。1873年,德、俄、奧結成三皇同盟,是一個很模糊的軍事盟約,三國之間存在利益矛盾,所以三皇同盟並不是一個穩定的同盟。此舉與奧匈結盟有助德意志於軍事上之實力,因奧匈帝國是當時僅次於俄羅斯帝國的歐洲第二大國,人口僅次於俄羅斯帝國及德意志帝國,居於第三位。
其二是奧匈帝國,存在於1867年至1918年間的一個中歐共主邦聯國家。當時的匈牙利王國與奧地利帝國組成「帝國議會所代表的王國和領地以及匈牙利聖斯蒂芬的王冠領地」聯盟,匈牙利國王與奧地利國王是同一個人 。匈牙利對內享有一定程度的立法、行政、司法、稅收、海關等自治權,外交和國防等對外事務方面則與奧地利一樣,統一由帝國中央政府處理。正因如此,奧匈帝國在其成立期間不斷有民族起義和其它糾紛,但與德國結盟則有助奧地利地府加強此方面之統冶權 。
其三是奧地利部分和匈牙利部分地區政府對中央政府的外交政策的態度也稍不相同。布達佩斯的政治家害怕帝國的擴大會使得匈牙利人的比例和影響變小。不過,帝國政府與德國在1879年結成德奧同盟,對付俄羅斯的同盟,則受到兩個地區政府的歡迎,因為它們都將俄羅斯看作最大的軍事威脅。
再者是於普法戰爭後,德國總理俾斯麥擔心法國報復,因此採取結盟政策,以孤立法國 。他本來讓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及俄羅斯帝國結成三帝同盟,可是後來在1878年柏林會議上,俄國因巴爾幹半島問題,而與奧匈帝國發生利益衝突。1879年,德國選擇與奧匈締結了秘密的德奧同盟。
柏林條約是柏林會議 (1878年6月13日-7月13日)的最終議定書。根據條約,與會國英國、奧匈、法國、德國、意大利、俄羅斯與奧斯曼帝國修改了該年3月3日簽署的聖斯特凡諾條約獨立了的巴爾幹國家—羅馬尼亞、塞爾維亞、黑山—先後在1881年、1882年及1910年建立自己的王國;保加利亞在1885年與東魯梅利亞合併,並在1908年獲得獨立;奧匈則在同年吞併波黑兩省,觸發了波斯尼亞危機。俄國在俄土戰爭付出的代價甚巨 ,但最後她的「大保加利亞」計劃失敗;相反,負責調停的德國卻間接讓奧匈坐收漁人之利,輕易奪得管理波斯尼亞-黑塞哥維那的權利,故此令德、奧、俄三國結下的三帝同盟崩潰。 政治上合作關係
而且翻看1878-1914 年間,德意志差不多在所有政治上的同盟、戰爭、協議、協約等行動中〝奧匈〞勻有參予,直至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同盟國,足見他們的關係十分密切,大事表如下:
1879.10.7 德意志與奧匈 組成兩國同盟,共同對抗俄羅斯。
1881.6.18 德意志、奧匈 、俄羅斯結成第二次三皇聯盟。
1882.5.20 德意志、奧匈 、意大利組成三國同盟(又稱同盟國集團)。
1887.2.12 德意志 促使不列顛和意大利達成《第一次地中海協議》(其後奧匈和西班牙亦加入協議),規定維持地中海的現狀和調整列強之間的關係。同年12月12日不列顛、意大利和奧匈 達成《第二次地中海協議》(又稱《近東協約》),規定維持奧斯曼的領土完整。
1887.6.18 德意志與俄羅斯秘密簽訂《俄德再保險條約》,以圖保障兩國的和平和維持巴爾幹的現狀。但其後兩國關係逐漸疏遠。
1899.6.10 德意志、不列顛和美國滅薩摩亞。同年12月2日三國達成協議,不列顛退出薩摩亞群島,由德意志和美國瓜分薩摩亞群島:德意志統治西部,稱西薩摩亞Western Samoa;美國統治東部,稱東薩摩亞 Eastern Samoa(又稱美屬薩摩亞American Samoa)。
1900.5 清政府策動義和團進攻北京各國使館,史稱庚子拳變。不列顛、法蘭西、德意志 、俄羅斯、美國、意大利、奧匈 和日本組成八國聯軍進攻北京,史稱八國聯軍之役。七月八國聯軍攻陷北京。八月俄羅斯佔領中國東北。1901年9月7日清帝國與列強簽訂《辛丑和約》,允許外國軍隊進駐使館區和天津至山海關鐵路沿線重鎮。
1914同盟國 --德國、奧匈帝國 、奧斯曼帝國(當時的土耳其)與保加利亞組成,在第一次世界大戰與協約國對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