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唐玄宗最後還是出於自私而要犧牲楊貴妃,而關公是出於男人所謂的手足之情而斬殺貂蟬的。
http://www.china10k.com/trad/history/4/42/42e/42e25/42e2501.htm
殺心上人以保己的「男人」
安史之亂的另一不太重要的結果,即為人們津津樂道的唐玄宗和楊貴妃的愛情悲劇。有些史家往往把玄宗之荒怠朝政歸咎於楊貴妃,當成「不愛江山愛美人」的另一典型。此論對玄宗或是,然對楊貴妃卻未免不公平,蓋楊貴妃的主要過失無非是生得肌膚豐豔、美貌絕倫,她同夏妺喜、商妲己、周褒姒一樣,似僅滿足於做一個受寵的女人,而並無政治野心,不像呂后、賈后、武后、韋后等那樣熱衷於干預政治。至於「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則應由玄宗自負其責。玄宗前期雖不失為一代英主,但也許當皇帝時間太久,天下承平早已使其厭倦,遂不思振作,若無楊貴妃也照樣會娛於犬馬聲色之中的。渠料樂極生悲,造成安史之亂和馬嵬之變,其情節因白居易的《長恨歌》而更加富於戲劇性,即所謂「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六軍不發無奈何,宛轉蛾眉馬前死。……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淚相和流」。在將士的強烈要求下,玄宗為自身安全計,竟命高力士引貴妃於佛堂縊殺之,使一代佳麗香消玉殞。儘管白居易滿懷同情地詳細描述了玄宗、貴妃的愛情悲劇,並動用了這樣的千古佳句:「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其實唐玄宗是根本不配消受如此歎頌的。雖然他下令貴妃自縊係出於被迫,但若兩人相愛十分真摯,作為男子更兼君皇的他竟不能保護自己的心上人,簡直不可思議,更遑論由他充當劊子手親自下令逼紅顏知己自盡了。人們也許會說,他這樣做是為了惜命保位,既然如此又何必奢談甚麼「天長地久」的愛情呢?大丈夫生當何歡、死又何懼,想年輕時的李隆基在平定韋后、太平公主等亂時表現得何等英勇果敢,而晚年卻靠處死心上人來保全一具無心的殘軀,皇位丟失固不足論,後來竟蒙受被宦官強逼遷宮之羞辱,簡直生不如死,終於憂憤而死,嗚呼哀哉!
http://marichi.mysinablog.com/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319792
貂蟬,貴為《三國演義》的第一女角,身世亦撲朔迷離。
演義記載,她是東漢司徒王允之養女,為報王允養育之恩,決定獻身火海,以美色穿梭於當朝奸臣董卓及旗下將領呂布之間。結果董卓被呂布所殺,而貂蟬亦成為他的妻妾。
而當最後呂布兵敗於曹操被擒時,書中只是草草地交待「呂布的妻少被曹操帶走」,貂蟬的下落便石沉大海了。
首先正史沒有貂蟬此人,呂布行刺董卓一段亦無美人計驅使。正史只有呂布與董卓侍女私通的記載,相信羅貫中便以此作靈感創作出貂蟬,既是虛構人物,下場的確只宜輕輕帶過。
不過貂蟬的儷影卻令後世津津樂道,所以後世紛紛有各種文學作品,嘗試填補貂蟬下落不明這遺憾,其中最知名的作品就是《關公月下斬貂蟬》。
關公月下斬貂蟬的典故
這套仍元戲曲之一,劇本已失傳,只遺下零碎的劇目等資料。內容就是描述貂蟬的下場...
「曹操處決呂布後,發現貌若天仙的貂蟬。狡詐的他於是將貂蟬送給關公作侍女,陰謀令關公從此醉倒溫柔鄉,辜負桃園之誓。誰料關公定力非凡,他見董呂二人皆因迷戀貂蟬美色而送命,認定她是紅顏禍水。決定趁一月夜把貂蟬喚來,一手捉緊她,另一手執寶刀青龍偃月,將她──劈成兩斷!一代紅顏香銷玉隕。」
圖片參考:
http://marichi.mysinablog.com/resserver.php?blogId=13228&resource=1129482-20080119_2.jpg&mode=medium
這是《關公月下斬貂蟬》大約內容,戲曲作者為突顯關公的忠義形象,於是把貂蟬扭曲為妲己般的禍國妖女,讓關公斬妖降魔。
自中國進入獨尊儒術的思想狹路後,中國人對對性及愛情的禁忌越來越大,千方百計要克服它,三國演義中劉備對張飛的一段話:「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衣服破,尚可逢,手足斷,安可續?」正正是這價值觀的折射。
社會主流價值觀中,男人要重情好義,要有士為知已者死的情操。反之男女愛情必須受到嚴重的社會倫理及道德規範,所以男婚女嫁都是聽長輩之命,所有都要循規蹈矩。
如此的社會價值觀只會令人窒息,畢竟在君主專制的社會下,為防人民叛逆作亂,總會有無數道德規條放諸在社會每個角落,把人民的思想及行為壓得實一實。總之,關公是當時一種社會風氣的折射,不論是士人或讀書人,都將自己無法達到的道德標準盡情地發洩在關公身上,而貂蟬則淪為襯托關公的犧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