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稱中國為支那的那位久遠桑
不清楚閣下是日本人還是中國人
是日本人請使用貴國文字
是中國人請搞清楚以支那二字稱呼中國
是一種蔑視的用法
2011-09-15 14:55:00 補充:
在李敖與汪榮祖教授合著的《蔣介石評傳》中曾對汪精衛降日過程詳細描寫,書中更提到當時日本人對於汪精衛降日之舉,視為中國人立於不敗的計策。最近亦有相關史料指出,汪精衛降日不但不是汪精衛為求個人權力慾望所作的決定,更非如國民黨御用史官所言,汪精衛此舉乃是為了與蔣介石爭權。相反的,汪精衛此舉是個經過精密計畫後的決定,汪精衛甘以一身『為革命作薪作釜』,背上賣國漢奸的罪名,毅然決然地走向投降之路。
抗戰之前,汪精衛是標準的反日派,然而在一次又一次的對日戰役中,汪精衛看到國民政府只能一次又一次的敗退,戰區人民只能一次又一次的接受戰火的襲擊。汪精衛在一次的演講中引用法王亨利四世的一句話說,『我希望我的人民,在每個星期六晚上,在他家裡的火爐子上面、瓦罐子裡面,都偎著一隻雞』,汪精衛痛心疾首地說,『我們再看看我們中國的老百姓,他們有的連雞毛都沒有見過,還談雞?一生都吃不著一隻,還要說在每個星期六?他們從小到老都在勞動,田地和工廠接受了他們的血汗,等血汗用盡了,生命也完了,就離開了世界。就好比火爐需要柴炭,等柴把精力完全貢獻出來,只剩下灰末、只剩下煤屑的時候,不講情面的鐵鏟就把它們鏟出去!不讓它們再在火爐裡停著』。這時候的汪精衛已經開始對於『焦土政策』產生了懷疑,更對淪陷區居民的一切感到憐憫。抗戰的目的究竟是什麼?法國國王至少還希望人民有雞可以吃,而國民政府的領導人卻將那些一輩子連雞肉的滋味是什麼都不知道的老百姓盡情的犧牲,只為了換取與培養一個民族英雄,汪精衛的搖擺性格終於再度對他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中日戰爭的初期,日本國內對於這場戰爭也出現了三種不同的看法:首先是『速戰速決論』,認為中國軍隊不堪一擊,只需三個月就可以吞併中國﹔其次是『持久戰爭論』,認為中國國土縱深太大,日軍不可能有效控制整個中國,因此只能以軍事壓力迫使中國政府投降,否則就要陷入持久作戰的泥淖之中﹔最後則是『外國干涉論』,認為中日戰爭將引起第三國的武裝干涉。
然而西方列強在當時正備戰後迅速崛起的希特勒而大傷腦筋,無暇東顧,第三國的武裝干涉幾乎不可能﹔隨著時間的發展,『三月亡華』論也自動被戳破,於是無論是中日兩國政府都已經意識到這是一場曠時廢日的戰爭。這是日本極不願意見到的事情,因為日本投入中國戰場已經增至24個師團,日本國內因為戰費增加而疲累不堪,日本對華政策也開始出現大幅度的改變,由原本的『軍事打擊為主,和平談判為輔』的方針改為『軍事打擊為輔,和平談判為主』。日本新首相平沼在國會演說中公開表示,『蔣介石將軍與其領導之政府,假使能重新考慮其反日態度,與日本共同合作,謀求東亞新秩序之建立,則日本準備與之進行中止敵對行動的談判』。
日本對華政策改變之後,國民政府中的主和派開始活躍,在蔣介石的默許之下,中日雙方密使來往密切,只不過中方代表對於『漢奸』兩字大為感冒,更不願被上賣國罪名,於是雙方和談始終沒有進一步的進展。這時汪精衛等主和派,規劃了一項具體的和平計畫。即由汪精衛率先宣布下野,同時脫離國民政府,並要求日本政府無條件停戰﹔接著汪精衛以個人身分影響日本政府的和平主張,建議國民政府和平停戰﹔然後透過雲南等地方實力軍頭通電響應,並且在雲南等日軍尚未佔領的地區建立新的獨立政府﹔當新政府成立之後,就由新政府與日本政府進行和平談判,中日雙方回到七七事變之前的局勢,日軍將新佔領區域轉交新政府﹔最後由新政府與國民政府交涉,統一全國,實現中日兩國的真正和平。
這項和平計畫在不割讓領土、不賠款的條件下實現和平,對於當時的中國來說具有相當的可接受性,汪精衛未必會背負起賣國漢奸的罪名。這也正是為何中國能立於不敗之地的主要原因,假使汪精衛的和平主張得以實現,中國固然可以維持獨立自主﹔即使無法實現,中國也不用害怕戰敗之後被日本併吞。只可惜事實的發展卻往往與計畫有所出入,汪精衛到最後也只有退而求其次的背上漢奸罪名,在日軍佔領區中成立維新政府,盡其努力安頓戰區百姓。甚至若是國民政府不幸戰敗,汪精衛的維新政府也可以挺身而出來維持中國領土的完整與主權的獨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