剃頭出於那箇朝代??

2011-09-08 6:49 pm
剃頭:清朝剃頭,為`何只剃前額後半段??後半段留長辮子??面會皇帝紼袖!五體投地跪拜禮??和皇室禮儀竟天壤之别??請老學究!替不才解狐疑!!按致謝!3Q!3Q!

回答 (4)

2011-09-11 12:28 am
✔ 最佳答案
至少可以追溯至宋朝,滿人祖先女真人的風俗。
http://www.shs.edu.tw/works/essay/2006/10/2006102617384514.pdf
剃髮結辮的由來
清朝起於塞北,滿人是馬背上的民族。也許是由於騎馬的緣故,很早就有了結辮的習慣。滿族人的祖先金人,就是剃髮蓄辮的民族,其髮式是「半剃半留」,於額角引一直線,線前面的頭髮全部剃光,線後面的頭髮結辮垂於腦後。究竟這種習慣始於什麼時候,保持了多久,現在難以確考,但至少可以肯定在宋代就已經出現了。李心傳《建炎以來系年要錄》載:「建炎三年,金元帥府禁民漢服,又下令髡發不如式者殺之。」《宋史》記載宋將劉琦抗金事跡時說:「是夕,天欲雨,電光四射,見辮發者輒殲之。金兵退十五里。」
大約是祖先有此強迫削髮之先例,幾百年之後,當滿洲的八旗兵勢如破竹地越過山海關,開入關內,推翻業已腐朽的明朝,確立清朝的統治以後,清朝統治者便開始強力推行剃髮蓄辮制度。1645 年,清順治皇帝發佈命令,宣佈「自今佈告以後,京城內外,直隸各省,限旬日盡行剃完。若規避惜發,巧詞爭辯,決不輕貸」,臣僚不得論奏剃髮,否則「殺無赦」。此即為歷史上著名的「剃髮令」。從此,頭髮之去留,不再是個人的喜好,也不再是一個倫理的問題,而是上升成了一個嚴重的政治問題。清朝統治者為了徹底從精神上征服漢人,是把剃髮作為一種表示歸順的標誌,為此,不惜以死要挾,口號是:「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這對漢人來說,當然無法接受,一縷青絲,不僅受之父母,而且成了忠於明朝的象徵,這是千萬不能剃掉的。為此,漢人奮起反抗,口號是:「寧為束髮鬼,不作剃頭人!」
2014-09-13 6:45 am
到下面的網址看看吧

▶▶http://*****
2011-09-10 5:58 am
一條辮子、一種歷史



http://www.sina.com.cn 2003/07/24 22:37 新浪論壇



  在中國,一條小小的辮子,便是一部近代史。     

明代以前,漢族人都是留滿發,不剪也不剃。頭髮長了,不管容易污穢、散亂,只是洗洗梳梳,在頭頂上挽結個髻子。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不得空閒去梳洗頭髮,急風暴雨爲他洗梳,留下了莊子所雲"沐其雨,櫛疾風"的美談。周公姬旦因政務繁忙,在他洗頭的時候,還不斷有人來會。他不得一而再、再而三地握起頭髮去接見來人,傳下了"一沐三握發"的佳話。這些都說明了留滿發的不方便,特別是梳洗起來,很費時間。     

然而,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漢族人受傳統思想束縛,小孩一生下,便任頭髮自然生長。至了應該上學的讀書童年,把頭髮因勢理順,挽結成髻,叫做"束發受書"。除非出家當和尚,削髮爲僧,頭髮是不能剪也不能剃的。《孝經》便有"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至也"句子,可見,保護頭髮那時是判斷一個人是否孝順的標準之一。     

可以看出,在漫長的人類發展史上,漢族人的頭髮一直被當作生命、榮譽的一部分,珍惜異常。然而恰恰是在這個現在看似簡單的柔順纖維物質上,發生了許許多多的故事。     

在隋、唐以前,統治者們還曾專門制定了"髡刑",因在當時剃去發後容易辨認,所以作爲一種懲罰罪犯的手段,讓別人一看你頭髮便知道你曾犯過事,讓你無處遁形,這便是太史公司馬遷說的"剔發受辱"。

《三國演義》有個故事,曹操兵臨南陽,因座馬驚奔踏了禾苗,觸犯了他自己規定的"踐苗者斬"的禁令,便"割發權代首",以儆效尤。這種以發代首的事情,在古代經常發生。從刑法上看,"去發"無疑是一種比較輕的懲罰。

《尚書.呂刑》將天下刑法分五等:墨、劓、宮、非(斷足)、大辟,"去發"並沒有在其中,而且自隋、唐以後,"髡刑"也被廢棄不用。然而,在中國近代史上,卻不知道曾有多少人因爲這小小的頭髮而被社會踐踏了一生。     

1644年,滿清皇朝取代明朝,滿族人明白,作爲一個異族,要統治人口比自己多無數倍,占壓倒性上風的漢族,光靠武力是絕對不能長久的,最重要的便是意識形態上的絕對征服。而要征服意識形態,首先,便要漢族人民遵照他們的風俗。滿族的祖先女真和東胡、韃諸族,自古以來,是把腦袋周圍剃掉,前面剃得露出腦心,後面稍加剃修,然後把大腦複蓋處的髮辮偏成辮子。在滿族人要求漢族人遵守的習俗中,最有名的便是要求漢族人一律剃發留辮。     這時,歷史的發展走向了願望的反面,漢族人愛護頭髮的傳統,受到致命的一擊。然而,雖然清兵入關,明朝統治者垮臺了,遺民們卻認爲剃發有傷民族感情,紛紛反對。清兵在一些城市,命兵丁環衛待詔(剃頭匠),遇到未剃頭的人,要麽當場剃頭,要麽斬首示衆。這更激起一些地區人民的武裝反對。

江蘇、浙江一帶就曾有因"不忍視上國之衣冠,淪于夷狄"而寧願被殺頭卻不肯剃頭的悲壯歷史。江陰在歸順清朝後因反對剃發令而重新造反,全民總動員,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地寧死不降。城被攻下後,"滿城殺盡,然後封刀"。時人贊曰:"八十日戴發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六萬人同心死義,存大明三百里山。

""是役也,城守八十一日而破,大兵至城下者二十四萬,攻城死者六萬七千有奇,巷戰死者七千有奇,名王騎將不與。蓋計我朝死事者不下七萬五千有奇,而吾邑城內外殉節被難者且數十萬矣。

"還有紹興,義大利人衛匡國在《韃靼戰紀》記錄的紹興人衛發之戰說:"韃靼(滿)人沒有碰到抵抗就佔領了這座城市,他們可以同樣輕易地佔領浙江南部的所有其他城鎮。

但是,當他們宣佈了剃發令之後,士兵和老百姓都拿起武器,爲保衛他們的頭髮拼死鬥爭,比爲皇帝和國家戰鬥得更英勇,不但把韃靼人趕出了他們的城市,還把他們打到錢塘江,趕過了江,殺死了很多韃靼人。

"紹興後來如何被滿人攻下,爲保衛頭髮紹興人付出了多大代價,衛匡國沒說,但完全可以從江陰的情況想到。這其中,歷史上最有名的冒過於"揚州十日","嘉定三屠"。魯迅在《呐喊*頭髮的故事》裏,說漢族人這樣作,非爲亡國,只因拖辮子,這話太偏激,但無論如何,"剃發留辮"卻是導火線。     

經過血腥的鎮壓,漢人終於屈服,從此留下了一個恥辱的標誌:拖在身後的長長的辮子,外國人稱爲"豬尾巴"的怪物。     

在別國,髮型或許可以成爲一種地位或生活狀態的標誌,如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歐洲許多國家的婦女剪短頭髮以表現她們政治、社會地位的解放,然而,從來沒有一個國家,頭髮和政治聯姻像中國這麽緊密。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205072014094

參考: 賽諸葛BOSS的智慧
2011-09-09 3:48 am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d/d5/Qinghairstyle.jpg/300px-Qinghairstyle.jpg



剃髮易服,乃指中國明末清初 時期滿族統治者以「不從

者斬」為手段,強令其統治下的全國各民族,包括漢

族、蒙古族及其它南方少數民族等,改剃滿族髮型,改

著滿族服飾的政策。

有時也單舉其中的剃髮部分,以「剃髮令」或「薙髮

令」代稱。由於這項政策涉及民族文化認同,主要又針

對漢族而來,原因之一是為了消弱漢族的民族意識,

方便統治,引起各族人民,尤其漢人的強烈反對與抵

抗,結果遭致清廷的嚴厲處罰和血腥鎮壓。

漢族自古十分重視髮式與衣冠服飾。《孝經》有言: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漢人

成年之後就不可隨意剃髮,男女都把頭髮綰成髮髻盤在

頭頂。漢族的傳統服飾漢服具備獨特的形式,其基本特

徵是交領、右衽、繫帶、無扣,日本、韓國、不丹的傳

統服飾均繼承了這些特徵。滿族的風俗與漢人迥異,滿

族男性的傳統髮型是把前顱、兩鬢的頭髮全部剃光,僅

後顱留下約一銅錢面積的頭髮,編成一條長辮垂下。滿

族服飾以長袍馬褂為主,滿服的特點是立領、對襟、盤

扣等。西元1644年闖王李自成率領大順兵入北京,明崇

禎帝上吊自殺。中國東北興起之滿清在明朝將領吳三桂

協助下入關,隨即對佔領地區推行剃髮易服令,強迫漢

人變更滿族髮型並穿著滿族服飾。
參考: kon


收錄日期: 2021-04-20 11:27:13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10908000016KK01808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