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二二六、無上的佛陀讚美純潔。人們說那是無間禪定2。這種禪定無與倫比。在正法中,能找到這種珍寶。但願憑藉這一真理,獲得幸福。二二七、為賢者稱頌的入補特伽羅3,他們是四對,是善逝的門徒,值得施捨。向他們施捨將獲得大功果。在僧團中,能找到這種珍寶。但願憑藉這一真理,獲得幸福。二二八、他們摒棄愛慾,專心致志,遵行喬達摩的教誨,達到至高目的,進入永恆,享受寂靜之樂。在僧團中,能找到這種珍寶。但願憑藉這一真理,獲得幸福。二二九、猶如打入土中的因陀羅柱4,四方來風吹不動,我稱這樣的人為賢者,他完全領悟了聖諦。
在僧團中,能找到這種珍寶。但願憑藉這一真理,獲得幸福。二三0、他們通曉智慧深達者教誨的聖諦,即使漫不經心,也不再會有第八次生。在僧團中,能找到這種珍寶。但願憑藉這一真理,獲得幸福。二三一、為了獲得真諦,他摒棄三法:靈魂說、疑惑和戒規禮儀。他擺脫四地獄,不可能犯六大罪。在僧團中,能找到這種珍寶。但願憑藉這一真理,獲得幸福。
如眾生之苦有其原因,眾生之開悟亦有其道,一切法皆依緣(條件)生。依緣滅。花是集開花之緣而開,葉是集散落之緣而落。並非無緣無故而獨自開花落葉。因依緣而開,依緣而落,故任何事物,皆會變遷。無獨自存在的事物,亦無常住不變的事物。一切萬物依緣生,依緣滅,是永遠不變的道理。故變易、無常是天地間不動榣的真正道理,唯此是永久不變的。
那麼 ,眾生的憂、悲、苦、惱是如何產生的呢?那是因為眾生有執著的原故.執著財富,執著名譽利欲,執著悅樂。執著自我。由此執著而產生苦惱。有始以來,此世間有種種災難,加之無法避免老、病、死,故有悲苦。但追究其源,乃因有執著,才有悲苦,只要脫離執著,則一切苦惱悉盡消除。再追究此執著。則從眾生的心中,可發見無明與貪愛。無明就是看不到事物變易的真相,不明瞭事物的道理之意。貪愛就是貪求不可得之事物而執著之意。本來,事物並無差別。把它認為有基別!是無明與實愛的作用。本來,事物並無善惡,把它認為有善惡,是無明與貪愛的作用。一切眾生常起邪念,因愚痴而不能正確地觀察事物,執著自我而造成錯饒的行為。結果產生了迷惑之身。以業為田,心為種,覆無明之土,潤實愛之雨,澆自我之水,增長邪見,而產生此迷惑。總之,產生有憂、悲、苦 · 惱的迷妄世界,就是心。在此世間中,有三種錯娛的見解。若順從這些見解,則世間的一切事物將被否定。一為有人主張,人在此世間所經臉的任何事,皆為命運。二為有人說,一切為神所創造。三為有人說,一切事物是無因無緣的。
若一切由命運所定。則在此世間行善,作惡皆為命運,幸與不幸也是命運,除命運之外什麼都不存在。因此,人就沒有這是應該做,這是不應該做的希望與努力,世間也就無進步與改良。其次之神所創造說,與最後之無因無緣說,亦受到同樣的非難,若然,則毫無離惡行善的意志、努力與意義存在。所以,此三種見解是錯娛的。一切法乃依因緣生。依因緣滅。身心皆為因緣所成,故此身沒有實體。此身為因緣的集合,故為無常的存在。若此身有實體,則應當以隨意自在地使我身該如此,不該如此才對。國王在其國有權決定該罰則罰,該賞則賞,可隨自己之意去做。可是他不願有病卻生病,不希望老卻衰老,對於自身則一件也不能如意。與此相同。心亦無實體,心亦為因緣之集合。是常變易的。若心有實體,則想該如此,不該如此,就應當能如意才對,然而心不想作惡卻念惡,不願離善卻遠離善,沒有一件能如自己之意。若人問此身是永遠不變,或無常?一定誰都會回答是無常的。若人問無常的事物是苦或樂?當他發覺生者不久都會老,病,死時,一定誰都會回答是苦的。將如此無常而變易,苦的東西,認為有實體,有我是錯娛的。
心亦如是,是無常的,是苦的,並沒有實體。(註:注意「實體」之定義)因此。必須遠離組成吾人的身心為個我以及圍繞吾人周圍的一切為我所有的觀念。這只是無智慧的心執著我,為我自己而已。身與其周圍之物,皆由因緣所生,故時常變化,片刻也不停止。如流水,又如燈火般地變易。又,心動如猿。須臾都不靜止。有智慧者應如是見,如是聞,而必項去除對於身與心的執著。當身心俱離執著時, 即能獲得涅槃
於此世間,有五種任何人都無法做到的事,一為會老之身欲使不老,二為會病之身欲使不病,三為會死之身欲使不死。四為應滅之物欲使不滅,五為會盡者欲使不盡
世之常人,面對此種不可避免之事而苦惱,但受過佛的教法之人,因知不可避免之事為不可避免,故不會有如此愚痴的煩惱又,世問有四種真實。第一、一切眾生由無明生。第二、一切欲望的對象,是無常,是苦,是變易的。第三,一切的存在是無常、是苦、是變易的。(諸行無常)第四、一切是無我、無我自己的(諸法無我)一切事物皆無常,變易,萬物皆無我的道理,不管佛出現於此世與否,都是一定不變的真理。佛知此真理,證悟此真理,而教導眾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