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道菌群失調是造成腹瀉的主因
腹瀉是一種常見病和多發病,是世界五歲以下兒童的第一死亡原因。正常的糞便含有70~80%的水分,一旦超過85%就成液狀,即為腹瀉。
一、引發腹瀉的原因
臨床觀察得知,無論何種類型的腹瀉,其共同特點都是腸內菌群紊亂,亦即菌群失調,腸道菌群的失調表現了包括種類、數量和比例的改變,而總的變化規律就是腸內好氧或兼性厭氧菌增加,而厭氧菌特別是具有維持腸菌群生態平衡作用的雙歧桿菌顯著減少。
許多檢測結果顯示,在輪狀病毒腹瀉的糞便菌群中,明顯發現雙歧桿菌減少,大腸桿菌卻相對增加。急性菌痢不只雙叉桿菌等原籍菌變少,甚至消失殆盡,同時外籍菌如綠膿桿菌、白色念珠菌等大量繁殖。而潰瘍性結腸炎則見書榮球菌、葡萄球菌增加很多。另僞膜性腸炎和大腸過敏症的表現,均是梭狀芽孢桿菌的優勢化,雙歧桿菌等大幅降低。
慢性腹瀉的病因同樣與腸內菌群的結構異常有關。大部分的病歷表明,雙歧桿菌等厭氧菌數降到檢出界線以下,外籍菌如克雷伯菌屬、變形桿菌等明顯增加。
二、腸內菌群平衡可預防與治療腹瀉
預防與治療腹瀉並非單單依賴投予抗生素或收歛等治標性藥物而已,根本之計乃在於維護和調整腸道微生態平衡。雙歧桿菌具有下列幾種功能的發揮,主導了腸內菌群生態社會的建立與穩定:
圖片參考:
http://ysbook.pya.jp/iso/img/arrow1.gif
(一)雙歧桿菌能通過細胞上的磷壁酸與腸黏膜上皮細胞特異結合,從而佔據腸黏膜表面,構成生物學屏障,防止各種外來致病微生物的定植和侵害。
圖片參考:
http://ysbook.pya.jp/iso/img/arrow1.gif
(二) 雙歧桿菌代謝產生的有機酸,降低了腸道酸鹼值和氧化還原電位(Eh),經由化學屏障作用抑制非生理性細菌,如變形桿菌、綠膿桿菌以及真菌等的生長。
圖片參考:
http://ysbook.pya.jp/iso/img/arrow1.gif
(三) 雙歧桿菌可分泌細胞外糖苷酶,降解腸黏膜上皮細胞做為致病菌及其內毒素結合受體的複雜多糖,阻止了致病菌和毒素黏附於腸黏膜上皮細胞。
結論: 雙歧桿菌為腸道微生態系中的中流砥柱,對人體的生理與健康有著重要影響,尤其在疾病的防治上,多年的臨床應用早已獲得相當的療效與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