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代資料

2011-09-02 3:03 am
誰能給我關於所有戰國時代的資料,越詳細越好,前期到後期。

20點喔!!! 很急,拜託嚕~


有圖更好喔@@ 我9/13就要講解戰國時代了,現在還是不太清楚!!!
更新1:

合縱and連橫也順便給一下,瞎咪意思@@

回答 (3)

2011-09-02 5:04 am
✔ 最佳答案
http://zh.wikipedia.org/zh-tw/%E6%88%B0%E5%9C%8B

戰國時期(前476年,一說前453年或前403年~前221年),或稱戰國時代,簡稱戰國,是中國歷史上東周的一段歷史時期(秦統一中原前),這一時期各國混戰不休,故前人稱之為戰國。戰國之前是春秋,都是後世史家為研究這兩段時期的歷史,對東周這段歷史時期的再次劃分。歷史上並不存在春秋、戰國這樣的朝代。「戰國」一名取自於西漢劉向所編注的《戰國策》。隨著時間的發展,這兩種觀點都得到了其支持者的完善和補充。在前403年之前發生的重大歷史事件,有前473年越王勾踐滅吳,和前403年三家分晉。目前,史記的觀點因包括了如上重要的歷史事件而得到多數採納。而在戰國時期的結束是在秦統一中國(前221年),參見秦統一中國之戰。伴隨著私田制和鐵器的廣泛運用,社會新興階層的崛起,戰國時期的中國從政治、經濟、文化科技上迎來了一個變革的高峰。由於郡縣制度的加強,以獲取土地、財富、人口的國家不斷開展兼并戰爭,促使這個從春秋時期開始便戰爭不斷的土地逐漸走向新的時代。戰國承春秋亂世,啟帝秦發端,中續百家爭鳴的文化潮流,中原經濟技術的新發展與各國相繼圖強而展開的舉國變法,名士的縱橫捭闔,宿將的戰場爭鋒,湧現出了大量為後世傳誦的典故。塑造了帝制中國的雛形。

七強並立形勢的形成
圖片參考:http://bits.wikimedia.org/skins-1.17/common/images/magnify-clip.png
戰國形勢戰國時期諸侯各自為政,相互混戰,國際社會非常不穩定。戰國初期東周境內尚有十幾個國家,其中以齊、晉、楚、越四國的實力最強,有四分天下之勢。後來晉國內亂,以智氏、范氏、中行氏和韓、趙、魏六家為主的「六卿」又互相兼併,范氏和中行氏倒下後,以智伯瑤為首的智氏,於前455年聯合韓、魏兩家合兵攻趙,把趙襄子圍在晉陽,決汾水灌城。韓、魏突然和趙氏聯合起來,於前453年消滅智氏,瓜分了智氏的全部土地。不久,三家又將晉公室的土地和人民,除曲沃(今山西聞喜縣)、絳州(今山西翼城東南)外,也都瓜分了。這時的晉國國君降到了三家之下,卑屈到要朝見三家大夫(三家分晉)。齊國卿族田氏到陳完的第五世孫田恆,聯合鮑氏,滅了當時專權的欒、高二氏篡奪齊國政權(田氏代齊前386年)。後來燕國崛起,秦國中興,及其它一些小國陸續的被吞併或淪為附庸。到了戰國中期,剩下來的七個主要大國秦、楚、韓、趙、魏、齊、燕被稱為戰國七雄。小國尚有東周、宋、衛、中山、魯、滕、鄒、費等,至戰國時期結束時除被秦國淪為附庸的衛國外都先後被七國所吞併。與七雄相毗鄰的還有不少少數民族,北面和西北有林胡、樓煩、東胡、匈奴、義渠,南面有巴蜀和閩、越。至秦統一,通過列國的兼併戰爭和自發的經濟、文化交流與遷徙,這些少數民族多與中原民族融合,有些則保持了原有的民族風貌,部分如匈奴則與中原成對立姿態。

2011-09-01 21:06:01 補充:
合縱是指中國春秋時期及戰國時期的一種外交及軍事策略,指多個國力較弱的國家聯合一起對付一個國力較強的國家。

提倡者為蘇秦,最後被連橫計所破解。當時戰國七雄中以秦國實力最強,嚴重威脅東方六國的生存。蘇秦在遊說秦惠王連橫不成後,轉而遊說六國聯合起來對抗秦國。合縱之勢形成,蘇秦掌六國相國印,然而各國之間也存在大小矛盾,蘇秦因疑為燕國間諜而被齊王殺死,合縱聯盟隨之瓦解。

http://zh.wikipedia.org/zh-tw/%E5%90%88%E7%B8%B1

2011-09-01 21:06:58 補充:
http://zh.wikipedia.org/zh-tw/%E9%80%A3%E6%A9%AB_(%E5%A4%96%E4%BA%A4%E7%AD%96%E7%95%A5)

連橫為中國戰國時代以張儀為首的縱橫家向秦國所提出的一種外交策略,與當時蘇秦向六國(齊國、楚國、燕國、韓國、趙國、魏國)所提出的合縱相對。

目的

秦國於戰國後期成為最大國,於是蘇秦提倡合縱,即六國聯合抵抗秦國。為此,張儀等縱橫家提倡連橫,指六國中的某幾個國家聯合秦國進攻其他國家,其目的有二:

使六國不能團結一致
造成六國彼此的內訌
2011-09-02 6:11 am
http://www.china10k.com/Trad/history/1/15/15z/15z06/15z0603.htm
戰國時代
時代名。因當時秦、齊、燕、楚、韓、趙、魏七個諸侯大國稱雄爭霸,連年戰爭,故稱為「戰國」。西漢末劉向編《戰國策》始作為代名稱。戰國下限至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秦統一中國止。其起始年代有多種說法:1.司馬遷《史記.六國年表》作周元王元年(前475);2.司馬光《資治通鑒》作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3.呂祖謙《大事記》作魯哀公十四年(前481);4.林春溥《戰國紀年》和黃式三《周季編略》作周貞定王元年(前468)。

http://www.china10k.com/trad/history/1/15/15d/15d01/15d0101.htm
三家分晉與田氏代齊
春秋末年,霸政局面近於尾聲,中國逐漸進入一個新的時期,即七雄競爭的戰國時代。本來春秋初年之大小諸侯國有一百數十個,後經不斷兼併,小國漸被消滅。戰國初期,大小國家只餘下二十來個,其中又以韓、趙、魏、楚、燕、齊、秦最為強大,號稱「戰國七雄」。燕、楚、秦是春秋舊國,韓、趙、魏則由瓜分晉國而形成,齊國之國名依舊但國君卻已易姓為田。「三家分晉」與「田氏代齊」,正是由春秋進入戰國時,政治權力重心從諸侯下移到卿大夫的典型表現。
晉國本是春秋時代之強國,長期稱霸於中原。但至春秋末年,其政權逐漸操於卿大夫之手。晉國之卿原有十餘族,到公元前458年,只餘下智、趙、韓、魏四家,而智氏獨擅朝政。公元前453年,韓、趙與魏聯合起來攻滅智氏,三分其地。從此晉君成了韓、趙、魏三家之傀儡。到了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賜趙、韓、魏皆命為諸侯」,韓、趙、魏三國正式形成。
齊國原係周室分給功臣姜尚之封邑,在桓公時曾盛極於一時。到了春秋、戰國之交,姜氏之國亦大權旁落,漸為卿大夫田氏所控。公元前386年,周室冊命田和為侯,過了幾年齊康公卒,姜氏遂絕其祀,齊國全部為田氏所統治。史稱「田氏代齊」,因僅國君易姓,國名未變,故戰國時代之齊國往往被稱為「田齊」。
韓、趙、魏三家分晉和田氏代齊,使春秋末期大夫專政奪權的局勢發展到一個高峰,而他們的「篡逆」居然被周天子所承認,說明封建秩序及其觀念已蕩然無存。因此我們將公元前403年的三家分晉作為戰國時代的開端。

http://www.china10k.com/trad/history/1/15/15e/15e01/15e0101.htm
戰國七雄競爭
自三家分晉後,出現了比較強大的七個諸侯國,即韓、趙、魏、楚、燕、齊、秦,史稱「七雄」。這七個大國為了擴張自己的勢力,一面在本國實行變法改革以圖強,一面相互混戰,圖謀兼併別國,造成七雄並立競爭之形勢。
在戰國初期,魏一度成為首強,稱雄於中原。後來齊以孫臏為軍師,在桂陵、馬陵等戰役中,打敗龐涓所率的魏軍,成了中原的強國。
到了戰國中期,主要是齊、秦二國之爭,形成東、西對立的局勢。其間又夾雜著「合縱」、「連橫」這兩種外交策略的鬥爭。所謂合縱,主張自燕至楚南北合成縱線,由六國聯合對付西方的強秦,其代表人物是蘇秦。連橫則主張各國單獨與秦連成一條條橫線,聯合對付別國,其代表人物是張儀。由於六國之間彼此的利害衝突,合縱未能實現,而秦國卻以連橫逐步削弱六國。
戰國末期,齊國因為遭到燕等六國的聯合進攻,實力大減,再也無力與秦對抗。楚國則中了秦的挑撥離間計,與齊決裂。只有趙國經過改革,國力尚強,繼齊成了秦的大敵。可是在長平之戰中,趙國被秦打得慘敗。秦滅亡六國的最後一個大障礙,終於被掃除了。

http://www.china10k.com/trad/history/1/15/15z/15z06/15z0619.htm
合縱連橫
所謂合縱連橫,合縱意指「合眾弱以攻一強」,針對的是抗秦,連橫意指「事一強以攻眾弱」,即屈服于秦國。但最初以三晉為主,北連燕,南連楚,南北相連為縱﹔東連齊或西連秦,東西相連為橫,也即合縱既可以對秦,也可以對齊﹔連橫既可以連秦,也可以連齊。只是到秦趙長平之戰後,才形成為:合縱是六國並力抵抗強秦,蘇秦主之﹔連橫是六國分別屈服于秦國,張儀主之。
2011-09-02 5:33 am
請人代查資料,非關知識交流!


收錄日期: 2021-04-20 11:23:55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10901000016KK05627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