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china10k.com/Trad/history/1/15/15z/15z06/15z0603.htm
戰國時代
時代名。因當時秦、齊、燕、楚、韓、趙、魏七個諸侯大國稱雄爭霸,連年戰爭,故稱為「戰國」。西漢末劉向編《戰國策》始作為代名稱。戰國下限至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秦統一中國止。其起始年代有多種說法:1.司馬遷《史記.六國年表》作周元王元年(前475);2.司馬光《資治通鑒》作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3.呂祖謙《大事記》作魯哀公十四年(前481);4.林春溥《戰國紀年》和黃式三《周季編略》作周貞定王元年(前468)。
http://www.china10k.com/trad/history/1/15/15d/15d01/15d0101.htm
三家分晉與田氏代齊
春秋末年,霸政局面近於尾聲,中國逐漸進入一個新的時期,即七雄競爭的戰國時代。本來春秋初年之大小諸侯國有一百數十個,後經不斷兼併,小國漸被消滅。戰國初期,大小國家只餘下二十來個,其中又以韓、趙、魏、楚、燕、齊、秦最為強大,號稱「戰國七雄」。燕、楚、秦是春秋舊國,韓、趙、魏則由瓜分晉國而形成,齊國之國名依舊但國君卻已易姓為田。「三家分晉」與「田氏代齊」,正是由春秋進入戰國時,政治權力重心從諸侯下移到卿大夫的典型表現。
晉國本是春秋時代之強國,長期稱霸於中原。但至春秋末年,其政權逐漸操於卿大夫之手。晉國之卿原有十餘族,到公元前458年,只餘下智、趙、韓、魏四家,而智氏獨擅朝政。公元前453年,韓、趙與魏聯合起來攻滅智氏,三分其地。從此晉君成了韓、趙、魏三家之傀儡。到了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賜趙、韓、魏皆命為諸侯」,韓、趙、魏三國正式形成。
齊國原係周室分給功臣姜尚之封邑,在桓公時曾盛極於一時。到了春秋、戰國之交,姜氏之國亦大權旁落,漸為卿大夫田氏所控。公元前386年,周室冊命田和為侯,過了幾年齊康公卒,姜氏遂絕其祀,齊國全部為田氏所統治。史稱「田氏代齊」,因僅國君易姓,國名未變,故戰國時代之齊國往往被稱為「田齊」。
韓、趙、魏三家分晉和田氏代齊,使春秋末期大夫專政奪權的局勢發展到一個高峰,而他們的「篡逆」居然被周天子所承認,說明封建秩序及其觀念已蕩然無存。因此我們將公元前403年的三家分晉作為戰國時代的開端。
http://www.china10k.com/trad/history/1/15/15e/15e01/15e0101.htm
戰國七雄競爭
自三家分晉後,出現了比較強大的七個諸侯國,即韓、趙、魏、楚、燕、齊、秦,史稱「七雄」。這七個大國為了擴張自己的勢力,一面在本國實行變法改革以圖強,一面相互混戰,圖謀兼併別國,造成七雄並立競爭之形勢。
在戰國初期,魏一度成為首強,稱雄於中原。後來齊以孫臏為軍師,在桂陵、馬陵等戰役中,打敗龐涓所率的魏軍,成了中原的強國。
到了戰國中期,主要是齊、秦二國之爭,形成東、西對立的局勢。其間又夾雜著「合縱」、「連橫」這兩種外交策略的鬥爭。所謂合縱,主張自燕至楚南北合成縱線,由六國聯合對付西方的強秦,其代表人物是蘇秦。連橫則主張各國單獨與秦連成一條條橫線,聯合對付別國,其代表人物是張儀。由於六國之間彼此的利害衝突,合縱未能實現,而秦國卻以連橫逐步削弱六國。
戰國末期,齊國因為遭到燕等六國的聯合進攻,實力大減,再也無力與秦對抗。楚國則中了秦的挑撥離間計,與齊決裂。只有趙國經過改革,國力尚強,繼齊成了秦的大敵。可是在長平之戰中,趙國被秦打得慘敗。秦滅亡六國的最後一個大障礙,終於被掃除了。
http://www.china10k.com/trad/history/1/15/15z/15z06/15z0619.htm
合縱連橫
所謂合縱連橫,合縱意指「合眾弱以攻一強」,針對的是抗秦,連橫意指「事一強以攻眾弱」,即屈服于秦國。但最初以三晉為主,北連燕,南連楚,南北相連為縱﹔東連齊或西連秦,東西相連為橫,也即合縱既可以對秦,也可以對齊﹔連橫既可以連秦,也可以連齊。只是到秦趙長平之戰後,才形成為:合縱是六國並力抵抗強秦,蘇秦主之﹔連橫是六國分別屈服于秦國,張儀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