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http://www.chiculture.net/0702/html/0702c16/0702c16.html
《漢書》共有100卷,由東漢班固編撰。記事始於漢高帝元年(公元前206年),終於王莽地皇四年(23年),記載了西漢一朝230年的歷史,包括紀12卷、表8卷、志10卷、列傳70卷。《漢書》繼承了《史記》的體例而稍有改變,改「書」為「志」,取消「世家」,增加了《刑法》、《五行》、《地理》、《藝文》等「志」,《百官公卿表》、《古今人表》等「表」,《惠帝紀》、《紀騫傳》、《西域傳》等「紀」、「傳」,《匈奴傳》也比《史記》增加五分之三。
《漢書》中有關漢初至武帝中葉史事,多沿用《史記》,但有所增刪,因此內容大有擴充。班固去世時八表及《天文志》尚未完成,和帝便下詔令讓其妹班昭和馬續補寫。《漢書》開創了以紀傳體撰寫斷代史的模式,確立了以後撰修王朝史的規模和格局,影響深遠。後人為《漢書》作注,因為篇幅太長,故有些篇章分為子篇,使今存的《漢書》達到120篇。
《漢書》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正史」。首先,它是一部「紀傳體」的史書,因為它沿用《史記》的體例而略有改動革新,改書為志,改世家為傳,由紀、表、志、傳四部分組成,以帝王作紀;以時代順序立傳,先是專傳、其次是類傳、再其次是邊疆各族傳,並以姓名為傳名,修整了紀傳體的體例,為今後各朝正史所沿襲。
其次,它是一部「斷代史」。《史記》內容起自黃帝,下至漢武帝,《漢書》為適應東漢統治者的政治需要,總結前朝的歷史經驗,把西漢一朝獨立成書,開創了斷代「正史」的先例,亦為後代「正史」所遵循。
「經之臣,史之祖」是指《春秋左氏傳》的價值及地位。
http://www.klsh.kl.edu.tw/chi/02_2_%B0%EA%BE%C7%B1%60%C3%D1.htm
春秋左氏傳
作者:
相傳為春秋時魯國太史左丘明所作。魯君子左丘明,因孔子史記,具論其語,成左氏春秋。(見《史記十二諸侯年表》)孔子據魯史而作《春秋》,多所褒諱貶損;左丘明論輯本事而為之傳,明夫子不以空言立說。
左丘明其人:
姓左,名丘明。《太史公自序》:「左丘失明,厥有國語。」言左丘者,蓋左丘明三字之省也。如:晉重耳(文公),《左傳》稱之「晉重」,名二字則省一字,乃古之常例也。
當與孔子同時。《論語》中有孔子云:「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可證。至於《左傳》一書中之記載史事超出孔子以後數百年者,蓋有後人增益者。古書鮮有未經增益者,《左傳》自不能免。
國籍與身分──魯人,曾任太史。《左傳》中稱魯國為「我」,可知作者應為魯人;又,非有太史之位,應未能睹如此豐富的史料;左丘明當與孔子是師友之間,《論語》中孔子對左丘明之讚美,與《左傳》中引孔子言皆曰「仲尼」,可證。
*名稱:亦名《左氏春秋》、《春秋內傳》。
體例及時間:
編年體。起自魯隱公元年,迄於魯哀公二十七年,共二五五年間之事。
內容:
內容以記《春秋》所書之史事為主;以魯史為中心,旁及於同時代各國之事。
*流變:
《左傳》原不是經,乃是《春秋經》之傳(解經為傳)。唐孔穎達作《五經正義》,《春秋》取《左氏傳》,此後言《五經》則《春秋》屬《左氏傳》。
*《左傳》是否解《春秋經》?
《春秋經》與《三傳》皆起自魯隱公元年;《春秋經》經文止於哀公十六年,《公羊》、《穀梁》二傳皆止於魯哀公十四年;《左傳》則止於哀公二十七年,而其敘事則遠至孔子身後百餘年,可見非一人之作。且《左傳》記事有經文所無者;經文之記,有《左傳》所無者,足可見二書之史觀與史料皆有出入;《左傳》雖然以「以事翼經」為主,似亦有自成一家之言之志。
*價值:
敘事詳明,令百世以下,具見其本末,對解說《春秋經》甚有貢獻,且具有歷史價值,故有「經之臣,史之祖」的美譽。
腴辭美句,跌宕不群,運筆傳神,縱橫自得,漢之馬、班及唐之韓、柳,皆受其沾溉。
劉知幾《史通》以《左傳》為編年史之祖。 (《四庫全書總目》則以《竹書紀年》為編年史之祖)
*注疏:
《十三經注疏》本:《春秋左傳正義》六十卷,晉‧杜預《注》;唐‧孔穎達《正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