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他命C過多

2011-08-17 3:52 am
請問如果服食維他命C過多,會否導致胃部不適呢?
本人就覺得口腔時常覺得有酸味及飽飽制制.

回答 (4)

2011-08-23 11:18 pm
✔ 最佳答案
維他命C為水溶性維他命,雖然過量攝取會令多餘的維他命隨尿液排出,但長期過量攝取終對身體造成不良後果,尤其對腎功能欠佳的人士,可能會引致腎衰竭。每日建議攝取劑量 60毫克,過量攝取將引致的中毒現象為上腹疼痛、噁心、肚瀉、胃氣脹、嘔吐、腎結石等。

若是大量攝入維他命C會降低血液中銅的含量,減少血球的數量。而長時間服用大量維他命C,容易導致體內消化道生成結石;而妊娠婦女服用高劑量維他命C,胎兒出生後若對維他命C得不到滿足,可能引起壞血病。

另有報導,嬰兒給予大劑量維他命C,容易出現疲乏、消化不良、煩躁不安、皮疹、浮腫等症狀。此外,維他命C是酸性物質,服用過量將會對腸胃黏膜產生刺激,引起上腹疼痛、噁心、嘔吐和腹瀉,使胃炎、潰瘍病的症狀加重。而維他命C一直被認為是一種最安全的維他命。但最新的醫學研究新知,它並不是完全沒有毒性,尤其是對腎臟病人而言,因為草酸是維他命C的主要代謝物,而腎衰竭或腎小球沈積病的病人,卻因草酸鈣結晶體增加,並導緻嚴重的腎衰竭。

溫馨提示:
「是藥三分毒」,其實維他命也是藥物的一種,使用過量不但無益,反而引起中毒反應,危害身體健康,慎用物濫,切記、切記。
2011-08-18 6:49 am
資料來源: Hello ! 香港朋友的空間 http://859614886.qzone.qq.com





曾幾何時,食維他命,補充維他命,是一大流行,營養學家也鼓勵提倡大家多食維他命,補充維他命。所有醫藥商店也隨時可以買到各種從植物中提取或萃取的維他命片。仿佛維他命是萬能的補藥了,只要食了維他命片就能萬事大吉了,再也不會生病了,你說多方便簡單!但究竟食維他命後,補充營養的情況如何呢?請看:維他命的迷思 芬蘭政府曾經做過一個世界上迄今為止最大的維他命調查實驗。動用了29000人,耗資4300萬美金,歷時5-8年,但得出的結論卻和營養學家以往所提倡的完全不合。他們找集了20000多人(吸煙的人),讓他們每天吃維他命A和維他命E,另一組(控制組)則沒食,過了5年,8年,發現每天食維他命A和維他命E的這些人得到癌症、死於癌症的比率高出18%,更重要的,他們發現現有吃維他命E的這些人得到心臟病、死於心臟病的比率比控制組要高出50%。這個報告出來以後,讓科學家們的臉不知要往哪擺!因為我們一直以為從小型實驗室的研究,不是發現維他命E能防止我們的血管硬化嗎?應可以防止心臟病啊,為何在此一個大的實驗,且是政府做的實驗,會給我們一個完全相反的結果! 美國衛生署(FDA)的哈勃博士對此解釋說,“當一個維他命含在一個鮮橙裏時,我們稱它為一個抗氧化劑(antioxidant),可以防止心臟病,防止癌症,對我們的身體是有好處的。但是當此維他命C離開這個鮮橙以後,這個維他命C就稱為prooxidant,也就會制造上億以上的自由基,此時會造成心臟病和癌症,對我們的身體是有害的。”所以維他命本身有此兩種形態。所以我們再也不能迷信維他命、單補維他命了。我們的身體需要的是天然的完整的營養食物,道理很簡單:因為那是“神造”的,而維他命片是“人造”的。而且在人造的時候為了提取維他命還不得不使用某些化學元素,所以,維他命片不等於天然的維生素!用服用維他命片來補充維他命和營養的時代已經過去了!事實證明也是不正確的,片面的! 松花粉的生物鏈是長鏈,它具有最合理的組合,最佳的搭配、最均衡的營養,具有活性、自控、協同性。它可以單獨儲存高達3年仍然具有活性,照樣可以進行有性繁殖。正是緣於此,它才可以營養人體本身,保持人體與生俱來的自愈力、免疫力,發揮人體最原始的本能。 松花粉經過國防部的低溫風洞儀成功的超微粉破壁後,分子結構只有1-2微米,比人體的細胞還要小約3微米。所以它才可以不經過消化系統,直接被人體吸收。通達人體四肢百骸、五臟六腑,甚至可以穿經絡、走穴道。
參考: Hello ! 香港朋友的空間 http://859614886.qzone.qq.com
2011-08-17 11:44 pm
維生素C
攝食過量後遺症:
1.對某些人而言,可能會促進腎結石的形成
2.腸胃不適、抗凝血劑受干擾、紅血球之破壞、過量吸收鐵質及銅的利用不良、唯這些是一些臨床發現,目前這些聲明未被證實,但若一昧的過量攝取,很顯然的此作法不甚明智,因其併發症的報告正與日遽增呢!!!
2011-08-17 8:26 am
咁佢中文名叫抗壞血酸
咁梗係酸啦
食過量酸得滯胃都穿埋呀

所有野都係適量就好為咩要過量

收錄日期: 2021-04-13 18:11:02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10816000051KK01143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