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1. 王安石(北宋)
http://www.china10k.com/Trad/history/5/52/52z/52z04/52z0417.htm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號半山,北宋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學家。江西臨川(今江西撫州)人。慶曆二年(1042年)進士。早年為地方官。嘉祐三年(1058年),入朝任三司度支判官、知制誥,上萬言書於宋仁宗,建議全面改革宋朝法度,以扭轉積貧積弱的局面。宋神宗即位後,他又上《本朝百年無事札子》,再次提出改革政治、變法圖強的主張。熙寧二年(1069年),任參知政事;次年,升任宰相,其變法主張得以推行。主持制定與實施農田水利、青苗、免役、均輸、市易、免行錢、礦稅抽分等一系列新法,對社會經濟進行廣泛而深刻的改革。同時,對軍事制度、科技與學校教育制度也進行改革。但變法受到很大阻力,他本人亦備受攻擊,遂於熙寧七年(1074年)罷相。次年再相,僅一年,又辭去相位。後封荊國公,世稱荊公,有文集兩種傳世。他的貢獻在於:(一)其改革思想為後人提供了許多有益的經驗教訓。(二)對中國哲學史和文學史的發展有所貢獻。所撰的《洪範傳》、《老子注》等哲學著作,發展了傳統樸素的辯證法思想。文章以論說見長,名列唐宋古文八大家;詩詞精絕,為世人所推崇。
2.李時珍(明朝)
http://www.china10k.com/trad/history/6/61/61z/61z04/61z0496.htm
李時珍(1518-1593),明湖廣蘄州(今湖北蘄春)人,字東璧,號瀕湖。秉承家風,愛好醫學、植物學。因醫好楚王之子的氣厥症,被徵任楚王府奉祠正。嘉靖時一度供職太醫院,不久託病歸。有感於歷代《本草》多所訛誤,又感於方士迷信泛濫,立志重修《本草》。不辭艱辛,跋涉遠近,尋採草藥,訪求藥書,不恥下問,考辨異同。積三十餘年之功,凡三易稿,而成《本草綱目》。晚年曾赴南京謀求刊刻,並對全書加以修訂,為中國藥物學巨著。卒葬蘄州。
3. 趙孟頫(元朝)
http://www.china10k.com/Trad/history/5/55/55b/55b07/55b07031.htm
趙孟頫(1254-1322),字子昂,號松雪道人,水精宮道人,湖州(今浙江吳興)人,是有元一代書法大師,他的「趙體」很有名。他又善畫能詩。趙詩以七言最工,技巧純熟,流轉自如。這首七律《岳鄂王墓》是其代表作之一。
4. 朱熹(南宋)
http://www.china10k.com/Trad/history/5/55/55z/55z04/55z0425.htm
朱熹(1130-1200),字元晦,一字仲晦,號晦庵、晦翁、遯翁等,徽州婺源(今屬江西)人,南宋著名的理學家。朱熹為紹興十八年(1148年)進士,後任泉州同安縣主簿。任滿之後,朝廷令他監潭州南嶽廟,其間致力於著述和講學。淳熙五年(1178年),任南康軍知軍,仍注意與士子論學,並訪得白鹿洞書院舊址,奏請予以復修。此後,歷任提舉江西常平茶鹽公事、提舉浙東常平茶鹽公事等。光宗繼位,他歷任漳州知州、秘閣修撰、潭州知州兼湖南安撫使。寧宗繼位,他因宰相趙汝愚的招攬,為煥章閣待制兼侍講。慶元二年(1196年),韓侂胄為相,朱熹被彈劾去職,進而被列為「偽學逆黨」,慶元六年(1200年)病死。朱熹一生著述繁富,著名而影響最大的是《詩集傳》和《四書章句集注》。它們成了後來歷朝學子必讀的教科書。朱熹學說的核心就是一個「理」字,他認為:「未有天地之先,畢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無此理,便亦無天地,無人無物,都無該載了。」朱熹強調「格物致知」,即窮天理、明人倫、講聖言、通世故。他把傳統的綱常加以理論化和通俗化,認為「三綱五常」應是社會的最高道德標準,並且認為這是永存而不滅的。這套學說對專制主義和帝皇權力的強化有很大的作用,後來成了統治者的正統理論,影響深遠而巨大。他的學說源自北宋的程顥、程頤,故學術界常以「程朱學派」稱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