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倫還沒改良的紙為什麼不被大家接受

2011-08-12 11:41 pm
東漢石,蔡倫改良紙,我想問的事,他為啥要改造紙,一開始的紙缺點在哪?
更新1:

那他造紙的過程辛苦嗎?辛苦在哪裡?

更新2:

質量差是啥意思?

更新3:

那我現在該選誰阿......

更新4:

投票可以嗎?

更新5:

在問個問題,蔡倫改良的時候很辛苦嗎?有沒有說是了很多種材質

更新6:

所以他是一試就成功?

更新7:

喔,我懂了。那我要交付投票

回答 (4)

2011-08-13 12:24 am
✔ 最佳答案
以前是認為蔡倫之前沒有紙,現在已經有新的發現了
===========================================

而古代中國的 甲骨文刻在龜甲和獸骨上,西周銘文刻在青銅器上,秦漢陶文刻在陶器上,以後還有刻石、竹簡、木片、絲帛等等作為過書寫的載體,但是它們各有缺點:或是太沉重,或是太昂貴,不能大量使用,部份更不能修改。

西漢 以往認為中國造紙起源東漢,但近年來的一些考古遺跡有了新發現,例如:1934年在新疆羅布淖爾烽燧臺廢墟發現古麻紙,約長10公分,寬4公分,年代為公元前1世紀。1942年在甘肅額濟納河東岸查科爾帖漢代烽燧遺址出土「查科爾帖紙」1957年在西安東郊漢墓出土的「灞橋紙」,約10公分見方,年代為公元前二世紀。1973年在甘肅額濟納河東岸漢金關烽燧遺址出土「金關紙」1978年在陝西扶風中顏村發現公元前1世紀紙殘片,上有四個手寫的字。1986年在甘肅天水放馬灘漢代墓葬群中出土「放馬灘紙」,繪有地圖。1990年在甘肅敦煌甜水井漢代懸泉郵驛遺址出土「懸泉紙」。這些考古樣本包括在中原確認年代遺址中被發現的,為中國造紙起源於前漢之說提供確切的佐證。宋朝蘇易簡《文房四譜》卷四亦載:「漢初已有幡紙代簡。……蔡倫剉故佈及魚網、樹皮,而作之彌工,如蒙恬之前已有筆之謂也」。可能由古埃及人的莎草紙經貿易傳播到大月氏,再由張騫出使西域的大月氏國(在今阿富汗)傳來的莎草紙經百多年後的蔡倫改造而成.

2011-08-12 16:24:59 補充:
http://zh.wikipedia.org/wiki/%E8%94%A1%E5%80%AB

改良技術

後來,蔡倫擔任尚方令,監督宮廷物品的製作。人們認為就是從這個時候,蔡倫開始接觸東漢最好的手工工藝,並改進當時的造紙技術。據《後漢書·宦者列傳》記載,自古以來,書籍文檔都是用竹簡來做書寫載體的,後來出現了質地輕柔的縑帛,但是用縑帛製紙的費用很高昂,而竹簡又笨重,於是蔡倫想進行技術創新,改用樹皮、破布、麻頭和魚網等廉價之物造紙,大大降低了造紙的成本,為紙的普及準備了條件。

2011-08-12 16:25:04 補充:
漢和帝元興元年(105年),蔡倫把改進造紙術的成果報告給皇帝,皇帝對蔡倫的才能非常讚賞,並把改進過的造紙技術向各地推廣,漢安帝元初元年(114年),朝廷封蔡倫為龍亭侯,所以後來人們都把紙稱為「蔡侯紙」。

2011-08-12 16:26:58 補充:
簡單講蔡倫就是把紙改良的更輕便好用,也更便宜

2011-08-12 19:59:45 補充:
蔡倫之前的紙是不是真的能叫紙基本上考古學家還在爭論
2011-08-14 8:23 pm
紙術的發明,是中國人民對世界文化的一項巨大貢獻。過去一般認為紙是漢代蔡倫所發明的。根據近代考古發現,遠在西漢就已出現紙。 1933年,我國已故的著名考古學家黃文弼,在新疆羅布泊漢代古烽燧亭故址中,曾發掘出一片古代的紙,據考證這古紙為西漢宣帝時所造。 1957年5月8日,考古工作者又在西安市東郊灞橋磚瓦廠工地上的古墓中發掘出一批古紙,紙呈米黃色,質地粗糙。經專家鑑定,​​這批紙的製作原料為大麻韌皮纖維,是漢武帝時的物品,因而被命名為“灞橋紙”。由此,專家們肯定,早在西漢,我國勞動人民就已發明了造紙術。上述發現,對傳統的蔡倫造紙是一大衝擊,把我國發明造紙術的年代又提前了250年。不過蔡倫對造紙術的發展也是作過不可磨滅的貢獻的。西漢雖然已能造紙,但由於工藝簡陋,生產出的紙粗糙,使用很不方便。蔡倫在此基礎上進行了改革,用樹皮、麻頭、破布和舊漁網​​等作原料,製造出了一批書寫效果良好的植物纖維紙。人們稱之為“蔡侯紙”。蔡侯紙的出現,結束了我們民族在竹簡、縑帛上寫字繪畫的歷史,對中華文化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東漢後期,有位叫左伯的書法家,對蔡倫造紙的方法又作了改進,造出了紙質細膩、勻稱而​​有光澤的高級書寫紙,人稱“左伯紙”。大約在公元4世紀,我國的造紙術傳到朝鮮,7世紀從朝鮮傳入日本。公元751年,我國的造紙術傳入西方。紙的發明及造紙術的傳播極大地推動了人類文明的發展
2011-08-13 6:21 am
因為造價高及質量差。

http://www.china10k.com/trad/history/2/24/24z/24z19/24z1905.htm
灞橋紙殘片
西漢紙殘片,1957年西安灞橋出土。呈淺黃色,粗糙,據顯微分析,這種紙有較多的麻纖維束,顯然是用麻類原料製成,這是迄今世界上發現最早的植物纖維紙。

http://www.china10k.com/trad/history/2/24/24z/24z04/24z0445.htm
蔡倫
蔡倫(62-121),字敬仲,桂陽(今湖南郴縣)人,東漢宦官,明帝時入宮,章帝時為小黃門,和帝時轉中常侍。為人盡心敦慎,多次犯顏直諫。永元九年(97年)掌管監製御用器物。他改進了造紙技術,以樹皮、破漁網、麻頭、破布為原料,在淘洗、碎切、泡漚等傳統工藝的基礎上,還開始使用石灰對原料進行鹼液烹煮,大大提高了紙的質量。這種紙造價低、原料廣,易於普及,天下咸稱「蔡侯紙」。

http://www.china10k.com/Trad/history/2/24/24z/24z03/24z0320.htm
改良造紙術
造紙術的改良者為東漢和帝時中常侍蔡倫(62-121)。蔡倫是桂陽(今湖南彬州)人,曾任主管御用器物的尚方令。他利用樹皮、麻頭、破布、魚網,經過挫、搗、抄、烘等一系列工藝加工,造成了紙,於永元十七年(105年)獻給和帝。他造的紙稱「蔡侯紙」。但在東漢、三國時期,紙並未普遍使用,人們的書寫材料仍以簡牘和縑帛為主。到了晉朝,造紙術傳到長江流域,那裡有豐富的造紙原料,也產生了較好的紙張,才得普遍推廣。晉人盛行抄書、藏書就是得益於用紙的普及。

2011-08-13 09:39:28 補充:
紙質粗糙,紙太厚及厚度不均,難於書寫及存放等問題。

2011-08-14 18:23:58 補充:
重覆上面貼的:



以樹皮、破漁網、麻頭、破布為原料,在淘洗、碎切、泡漚等傳統工藝的基礎上,還開始使用石灰對原料進行鹼液烹煮,大大提高了紙的質量。這種紙造價低、原料廣,易於普及。

2011-08-14 22:27:13 補充:
當然不是一試成功,是試過不同物料的組合與及嘗試不同工序的。
2011-08-13 2:07 am
放馬灘紙時間點是文景時期
比張騫通西域更早


收錄日期: 2021-04-20 01:02:58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10812000016KK05447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