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武之禍後為什麼佛教還能如此的延續

2011-08-11 7:35 am
就是佛教被第3個武,唐武宗迫害時,他不是下詔毀了寺院4000餘所嗎,然後被迫還俗的僧尼達二十六萬餘人,還沒收了所有教產,那為何佛教在武宗之後還能延續?

回答 (3)

2011-08-11 4:57 pm
✔ 最佳答案
台灣憨仔 您好以下資料供您參考歷史好像與毀佛的武皇帝們開了個莫大的玩笑,「三武」死後,佛教便迅速復興起來。北魏太武帝后,文成帝復興佛教,認為太武毀佛是「有司失旨」。其恢復的措施是:「制諸州郡縣,于眾居之所,各聽建佛圖一區,任其財用,不制會限。其好樂道法,欲為沙門,不問長幼,出於良家,性行素篤,無諸嫌穢,鄉里所明者,聽其出家。」北周武帝滅佛禁道後,周宣帝即位,很快就「初複佛像及天尊像」。後外戚楊堅掌權,「複行佛、道二教,舊沙門、道士精誠自守者,簡令入道」,自此佛教正式恢復。唐武宗死後,宣宗即位,大中元年(西元847年)下詔:「會昌季年,並省寺宇。雖雲異方之教,無損致理之源,中國之人,久行其道,厘改過當,事體未弘。其靈山勝境,天下州府,應會昌五年四月所廢寺宇,有宿舊名僧,複能修創,一任主持,所司不得禁止。」朝廷反佛的力量,表面上打擊力很重,但接著便是佛教的迅速恢復和更大的發展,原因何在?這不得不令人深思。筆者認為其根本原因是佛教興盛的社會基礎,即階級壓迫並沒有什麼改變。由於沙門享有免除政府賦役的特權,寺院就像一個沒有剝削和壓迫的樂土,對下層勞動人民當然有著極大的吸引力。 佛教之所以迅速再興,還在於統治者的扶植。作為一種精神力量,佛教也往往有助於最高統治者鞏固自己的地位。對此列寧曾說:「所有一切壓迫階級,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都需要有兩種社會職能:一種是劊子手的職能,另一種是牧師的職能。劊子手鎮壓被壓迫者的反抗和暴動,牧師安慰被壓迫者……」君王扶植佛教原因在於利用佛教,他們看準的正是僧侶階層不可低估的「牧師職能」。皇帝用暴力「禁人為惡」,防止人民犯上;僧侶幫其「度人為善」,讓人民自覺地放棄暴力,冀存來世。封建統治階級利用宗教的目的,即在於此。所以上層人士信佛可以附庸風雅,窮苦平民信佛可以立即得到實惠的同時,佛教教義又使其精神得到慰藉,民眾信佛何樂而不為? 另外,儒道的說教遠不如佛教的吸引力大,可能也是佛教得以迅速發展的一個原因。儒學讓窮苦平民循規蹈矩,對來世也不抱什麼希望,佛教卻能解開儒教所造成的精神枷鎖,讓窮苦平民精神上獲得解脫,對來世充滿美好希望。佛教雖然是外來宗教,但其教義的理論深度遠遠超過中國土生土長的道教,故而能夠取得上層社會人士的信仰。從另一方面說,教義的某些內容也頗能為廣大群眾所接受。例如,因果報應,輪迴轉世說,可使受苦受難的人們寄希望於來世。只要信佛,一切罪過,甚至死罪,也可倖免。這些方面,道教都相形見絀。另如,人都不免一死,佛教就從不說只要信佛便可不死,只而說信佛死了有個好去處,反正是否真有死無對證;而道教卻公然揚言修成神仙可以不死,可以白日飛升,到天上或海上仙山去永遠享樂,這種奇蹟當然無從實現,於是宣傳不免破產。這就決定在爭取廣大群眾方面道教也不如佛教。 所以從佛教發展史的角度來看,打擊、抑制任何一門宗教僅僅靠消滅信徒的肉體是不能奏效的,重要的是如何改變信徒的信仰。而問題的關鍵是「三武」都不能深刻剖析佛教氾濫的根源,把佛教氾濫的根源僅僅歸因於佛教本身,而沒有意識到由於封建專制統治所造成的勞動人民賦役負擔過重從而皈依佛門這一重要因素。但我們也應該看到,封建統治者的滅佛並不是要從根本上否定佛教,而僅僅只是一種以強硬面目出現的對佛教發展的控制。一旦佛教發展速度減緩,重新納入封建統治能夠實施有效控制範圍之內時,便又重新抬出佛教,用來助王政之禁律,益仁智之善性,作為封建統治的精神工具之一。因此,在「三武滅佛」時,佛教一度受到抑制,但並未消失,「三武」一死,佛教依舊普遍發展。 詳全文:http://baike.baidu.com/view/297470.htm
參考: 百度百科
2011-08-11 7:22 pm
http://home.netvigator.com/~alex00701/chist000/tk010.htm
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後周世宗是中國歷史上四位滅佛的皇帝。這三武一宗之厄中的北魏太武帝是要消滅佛教,包括肉體消滅僧尼,因此流了血,殺了一些僧尼;北周武帝是既要禁絕佛教,也要禁絕道教;唐武宗是佞道廢佛,毀壞了許多寺廟;後周世宗則是大舉限佛、毀佛,將「諸道銅鑄佛像,悉輦赴京毀之」,以鑄銅錢。
不過,這四位皇帝都天不假壽,中年早逝。公元四五二年三月,北魏太武帝被宦官宗愛所殺,時年45歲。公元五七八年六月,周武帝身染惡疾,遍體糜爛而死,時年36歲。公元八四六年三月,唐武宗因服用道士長生仙丹過量藥物中毒而死,時年33歲。公元九五九年六月,周世宗柴榮病死,時年39歲,後周也隨之滅亡。

一、北魏太武帝滅佛
當時太子拓跋晃監國秉政,一向篤信佛法,再三上表,向太武帝勸阻,雖然都不被採納,但也由於如此,廢佛的詔書得以緩宣,而使遠近的沙門聞訊逃匿獲免,佛像、經論亦多得密藏;然而魏國境內的寺院塔廟卻無一倖免于難,史稱太武法難。廢佛後不久,寇謙之病死,崔浩後來也因撰《魏史》,書中蔑視胡族而遭腰斬,其族人被誅者百餘人。廢佛後六年,太武帝駕崩,文成帝即位,下詔復興佛教,佛教才又逐漸恢復發展。

二、北周武帝滅佛
建德六年,北周滅了北齊,武帝又對北齊之地實行排佛政策,焚毀一切經像,廢四萬所寺廟,被迫還俗的僧尼達三百余萬。北方佛教一時之間銷聲匿迹,史稱周武法難。次年,武帝罹患劇瘡而亡。宣帝、靜帝相繼即位,佛教才又漸漸恢復。
在周武帝廢佛以後,部份僧侶混迹民間,或逃匿山林,另有部份僧人則南渡陳朝,因此促進南北朝佛教的交流。

三、唐武宗滅佛
會昌五年三月,武宗敕令天下諸寺不許置莊園,並隨時檢查寺舍的財産。四月,敕令僧尼還俗,如有抗命不從的,以違抗聖旨論罪,當場決殺。八月下詔,大舉毀寺,總計會昌年間,拆毀佛寺四千六百餘所,招提、蘭若等四萬餘所,被迫還俗的僧尼有二十六萬餘人,沒收良田數千萬頃,又將佛像、鍾磬等法器改鑄爲錢幣、農具等物,乃至私家所藏金銀等像亦敕令限時送官。此一空前浩劫,歷史上稱爲會昌法難。晚唐以後諸宗的衰頹不振,與這次毀佛有密切的關係。次年,武帝服用道士金丹,中毒身亡,宣宗即位,誅殺趙歸真等人,並大力復興佛教。

四、後周世宗滅佛
相傳世宗下詔毀壞佛像時,鎮州有一尊銅制觀世音菩薩極爲靈驗,因此無人敢去毀損。世宗乃親自前往該寺,用斧頭砍毀菩薩胸部。顯德六年,世宗在北征途中,胸部突發癰疽而身亡。

三武一宗的教難,雖然使得佛教幾經摧殘而致衰微不振,但佛教自東漢末年傳入以後的茁壯成長,精深偉大的思想已深植社會民心,普受大衆的肯定與歡迎,因此,在遭受重重打擊之後,卻始終屹立不搖,並很快地復興佛法;而太武帝等四位帝王的毀法廢佛,最後也不免自食惡果,遭到淒慘的報應。

http://www.china10k.com/trad/history/3/33/33g/33g01/33g0101.htm
道、佛諸教的流行
南北朝時期,戰亂頻仍,民心思治,於是多轉而寄望於來世。所謂「窮則呼天」,人們需要在亂世之中尋求精神上的出路,加上統治者的提倡和傳教者的努力,使佛、道等教廣為流行。
東漢末年,道教已形成「五斗米道」和「太平道」的組織,太平道的傳播更導致黃巾起事。不過道教在東漢影響雖然日大,其初主要傳於民間,到了晉代才漸漸流行於上層社會。東晉葛洪曾著《抱朴子》,糅合儒、道思想,主張採藥煉丹,使道教成為統治者駕馭民眾、追求長生的宗教。因此葛洪曾被晉元帝封為「關內侯」。
後來齊、梁之際,道士陶弘景又撰《真誥》一書,記述道教的源流法統,把道經系統化,又採入佛教輪迴之說,為道教奠定了新的理論基礎,對道教的流傳發展貢獻很大。梁武帝雖篤信佛教,但對陶弘景亦十分敬重,每逢吉凶征討,都召他垂詢。在北方,道教也大為盛行。北魏太武帝時,道士寇謙之改革道教的經典和儀式,獻《籙圖真經》,創設道院神像。太武帝以道教為國教,尊寇謙之為天師,設天師道場,並親到道壇接受符籙,以後每個皇帝即位都遵此例。
在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也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兩晉時,西域高僧佛圖澄、鳩摩羅什等來中原講學譯經,弘揚佛法,深得胡人君主之崇信。而高僧如法顯等亦紛紛到天竺(印度)求佛經。
南北朝時,君主大多篤信佛教。如梁武帝曾三度捨身同泰寺為「僧奴」。於是佛教空前鼎盛。當時建康一地,竟有寺院五百多所、僧尼十多萬人。在北方,佛教石窟大量營建,如大同雲崗石窟、敦煌莫高窟、洛陽龍門石窟等。寺院廟所更比比皆是,足見佛教之盛行。
道、佛二教的流行,對魏晉南北朝的經濟、政治、社會、文化、思想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影響。宗教的力量,確是難以估量。
2011-08-11 8:17 am
因為那只是短暫的
而且下詔滅佛並不會影響佛法的傳播
只是走向地下化
像是秦始皇焚書
就有人把書藏在牆壁裡或地窖中
儒生也在表面上不說話
背地裡照樣講孔孟思想
參考: 自己


收錄日期: 2021-04-20 01:00:16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10810000015KK12211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