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home.netvigator.com/~alex00701/chist000/tk010.htm
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後周世宗是中國歷史上四位滅佛的皇帝。這三武一宗之厄中的北魏太武帝是要消滅佛教,包括肉體消滅僧尼,因此流了血,殺了一些僧尼;北周武帝是既要禁絕佛教,也要禁絕道教;唐武宗是佞道廢佛,毀壞了許多寺廟;後周世宗則是大舉限佛、毀佛,將「諸道銅鑄佛像,悉輦赴京毀之」,以鑄銅錢。
不過,這四位皇帝都天不假壽,中年早逝。公元四五二年三月,北魏太武帝被宦官宗愛所殺,時年45歲。公元五七八年六月,周武帝身染惡疾,遍體糜爛而死,時年36歲。公元八四六年三月,唐武宗因服用道士長生仙丹過量藥物中毒而死,時年33歲。公元九五九年六月,周世宗柴榮病死,時年39歲,後周也隨之滅亡。
一、北魏太武帝滅佛
當時太子拓跋晃監國秉政,一向篤信佛法,再三上表,向太武帝勸阻,雖然都不被採納,但也由於如此,廢佛的詔書得以緩宣,而使遠近的沙門聞訊逃匿獲免,佛像、經論亦多得密藏;然而魏國境內的寺院塔廟卻無一倖免于難,史稱太武法難。廢佛後不久,寇謙之病死,崔浩後來也因撰《魏史》,書中蔑視胡族而遭腰斬,其族人被誅者百餘人。廢佛後六年,太武帝駕崩,文成帝即位,下詔復興佛教,佛教才又逐漸恢復發展。
二、北周武帝滅佛
建德六年,北周滅了北齊,武帝又對北齊之地實行排佛政策,焚毀一切經像,廢四萬所寺廟,被迫還俗的僧尼達三百余萬。北方佛教一時之間銷聲匿迹,史稱周武法難。次年,武帝罹患劇瘡而亡。宣帝、靜帝相繼即位,佛教才又漸漸恢復。
在周武帝廢佛以後,部份僧侶混迹民間,或逃匿山林,另有部份僧人則南渡陳朝,因此促進南北朝佛教的交流。
三、唐武宗滅佛
會昌五年三月,武宗敕令天下諸寺不許置莊園,並隨時檢查寺舍的財産。四月,敕令僧尼還俗,如有抗命不從的,以違抗聖旨論罪,當場決殺。八月下詔,大舉毀寺,總計會昌年間,拆毀佛寺四千六百餘所,招提、蘭若等四萬餘所,被迫還俗的僧尼有二十六萬餘人,沒收良田數千萬頃,又將佛像、鍾磬等法器改鑄爲錢幣、農具等物,乃至私家所藏金銀等像亦敕令限時送官。此一空前浩劫,歷史上稱爲會昌法難。晚唐以後諸宗的衰頹不振,與這次毀佛有密切的關係。次年,武帝服用道士金丹,中毒身亡,宣宗即位,誅殺趙歸真等人,並大力復興佛教。
四、後周世宗滅佛
相傳世宗下詔毀壞佛像時,鎮州有一尊銅制觀世音菩薩極爲靈驗,因此無人敢去毀損。世宗乃親自前往該寺,用斧頭砍毀菩薩胸部。顯德六年,世宗在北征途中,胸部突發癰疽而身亡。
三武一宗的教難,雖然使得佛教幾經摧殘而致衰微不振,但佛教自東漢末年傳入以後的茁壯成長,精深偉大的思想已深植社會民心,普受大衆的肯定與歡迎,因此,在遭受重重打擊之後,卻始終屹立不搖,並很快地復興佛法;而太武帝等四位帝王的毀法廢佛,最後也不免自食惡果,遭到淒慘的報應。
http://www.china10k.com/trad/history/3/33/33g/33g01/33g0101.htm
道、佛諸教的流行
南北朝時期,戰亂頻仍,民心思治,於是多轉而寄望於來世。所謂「窮則呼天」,人們需要在亂世之中尋求精神上的出路,加上統治者的提倡和傳教者的努力,使佛、道等教廣為流行。
東漢末年,道教已形成「五斗米道」和「太平道」的組織,太平道的傳播更導致黃巾起事。不過道教在東漢影響雖然日大,其初主要傳於民間,到了晉代才漸漸流行於上層社會。東晉葛洪曾著《抱朴子》,糅合儒、道思想,主張採藥煉丹,使道教成為統治者駕馭民眾、追求長生的宗教。因此葛洪曾被晉元帝封為「關內侯」。
後來齊、梁之際,道士陶弘景又撰《真誥》一書,記述道教的源流法統,把道經系統化,又採入佛教輪迴之說,為道教奠定了新的理論基礎,對道教的流傳發展貢獻很大。梁武帝雖篤信佛教,但對陶弘景亦十分敬重,每逢吉凶征討,都召他垂詢。在北方,道教也大為盛行。北魏太武帝時,道士寇謙之改革道教的經典和儀式,獻《籙圖真經》,創設道院神像。太武帝以道教為國教,尊寇謙之為天師,設天師道場,並親到道壇接受符籙,以後每個皇帝即位都遵此例。
在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也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兩晉時,西域高僧佛圖澄、鳩摩羅什等來中原講學譯經,弘揚佛法,深得胡人君主之崇信。而高僧如法顯等亦紛紛到天竺(印度)求佛經。
南北朝時,君主大多篤信佛教。如梁武帝曾三度捨身同泰寺為「僧奴」。於是佛教空前鼎盛。當時建康一地,竟有寺院五百多所、僧尼十多萬人。在北方,佛教石窟大量營建,如大同雲崗石窟、敦煌莫高窟、洛陽龍門石窟等。寺院廟所更比比皆是,足見佛教之盛行。
道、佛二教的流行,對魏晉南北朝的經濟、政治、社會、文化、思想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影響。宗教的力量,確是難以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