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歷史上的宋江為人是否忠義。這確是值得討論兼具歷史義意的題目。首先應撇開不談羅貫中在寫小說《水滸傳》之宋江。單憑據史書記載宋江起義有三十六位元英雄,為何到了《水滸傳》卻變成一百零八位呢?已可確立小說跟史書的差別,依郎瑛在《七修類稿》中說得明白:“貫中欲成其書,以三十六為天罡,添地煞七十二人之名”。這才有了梁山一百零八位好漢之說。羅貫中在寫小說有感於宋江起義有“替天行道”之言,對於當時那些“非禮之禮,非義之義,江必有之自亦異於他賊也”,才將梁山36位英雄寫成108位,因此小說,萬不能當成歷史來對待,更不應以 《水滸傳》作分析宋江的品格、為人。〔純屬個人淺見,如有不達,請多包函〕
當時宋代梁山泊周圍的農民和漁民曾進行過無數次的反抗官府壓迫和剝削的武裝鬥爭,宋江起義只不過是其中的一次。宋江起義發生于北宋末年宣和年間,激起農民起義的導火線是北宋設置的“西城括田所”。(與題目欠直接關係,因此不作詳述)
作山賊時的宋江應屬忠義、豪俠之輩。儘管有不同負面描述或評價宋江的為人,甚至說他此時已是鼓吹向朝廷的招降派等等。 但從史料中,如(《宋史•蒲宗孟傳》)“結寨於此”記載宋江領導的農民起義最初即以梁山泊為據點,“山下有分贓台,置石座三十六所”(何竹淇《兩宋農民戰爭史料彙編》),可見無論他於分髒或寨中管理裏,已有其一套又令聚眾順服的個人特點。因宋江等人在這裏共堅持了四五年的鬥爭,直至宋徽宗宣和元年(1119年)才正式宣佈起義,如他非忠義之仕和招降之輩,又怎能將聚眾維持了四五年的鬥爭,他更不可能領導起義。他們隨後離開梁山泊,轉戰于青、齊、濮各州之間,官府也才開始注意到這支起義軍的存在,並下令“(京)東、西路提刑督捕之”,“招撫山東盜宋江”(《皇宋十朝綱要》)整體過程是有史料跟據的。
在宣和三年(1121年)二月,宋江率領起義軍由沭陽乘船到海州(今連雲港),海州知州張叔夜派上千名官兵埋伏在海州城郊,用輕兵臨海挑戰,引誘起義軍棄船登陸。義軍登陸後,旋遭伏兵包圍,張叔夜派兵燒了義軍的船隻。起義軍陷入重圍,退路已斷,損失慘重。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宋江率眾投降了宋朝官兵,並接受朝廷的招安,成為宋軍中的一員。
宋江接受招安以後,又發生了什麼事情?關於這一問題史學界爭論頗大,所以在下稱是值得討論兼具歷史義意的題目,史學界主要圍繞宋江有沒有去征方腊的問題展開。方腊起義是與宋江起義幾乎同時發生的一次農民起義,從起義規模上講要比宋江起義大得多,影響也大得多。關於宋江投降後被宋朝派去鎮壓方腊一事,史書中有明確記載,如李燾的《續資治通鑒長編》、楊仲良的《通鑒長編紀事本末》、《三朝北盟會編》、《皇宋十朝綱要》都明確記載宋江投降後隨官兵前往鎮壓方腊起義,宋江從農民起義領袖變成了屠殺農民起義的劊子手。但1939年出土了《宋故武功大夫、河東第二將折公(可存)墓誌銘》,這就是史學界都知道的《折可存墓誌銘》。墓誌銘中明確記載宋江未去征方臘,折可存是在征方腊勝利後才逮住宋江的,同是史料,孰真孰假,史學界爭論不休。就史書記載來看,當時的作者都是一流的史學家,基本上是當時人寫當代史,宋江投降、征方腊都屬於當時重大歷史事件,記載自不會有誤,反倒是折可存墓誌銘記載可能會失真。因此,在下認為宋江的確是投降了,並充當了宋朝的馬前卒,參與鎮壓了方腊農民起義。由此可見,宋江後期為求自保,也捨棄了忠義和俠義的原則,而作了鎮壓農民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