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民不益賦,而天下用饒>??

2011-08-08 10:25 pm
什麼是<民不益賦,而天下用饒>??

點解?

漢武帝講呢句何解?

回答 (3)

2011-08-09 4:45 am
✔ 最佳答案
民不益賦,而天下用饒
你都知道古代政府既穩定收入途徑不多 只有徵收賦稅一途
漢武大帝時 系漢朝經濟發展最迅速既時代
推行既新經濟政策 令漢武一朝極為富有
當中除左收稅外 平準法同埋均輸法 商人財產稅既採用都令國家有其他收入途徑
自然不需以加稅幫補國計
漢武一朝前 文景之治黃老無為 休養生息 稅率達到30稅1 為中國史上之最低
漢武帝由於連番征討 財力必須強盛
然而並沒有太大的收稅幅度調整
這就驗證了 就算國力虛耗 財政需求增加之下
沒有加稅 憑新經濟政策既空前成功下 仍然能夠維持一國之需
此致 民不益賦,而天下用饒

另外 系清康熙年間 廢除明末各種課稅苛稅雜役稅項
宣布 盛世滋丁 永不加賦 同以上漢武一朝既情況亦有異曲同工之妙
參考: 自己
2011-08-09 7:04 am
「民不益賦而天下用饒」是史學家而非漢武帝說的。




http://www.china10k.com/trad/history/2/22/22z/22z03/22z0313.htm
行均輸法

漢武帝推行的另一種官營商業政策。元鼎二年(前115年),武帝以孔僅為大農令、桑弘羊為大農丞,開始在全國推行這項政策。在各郡國設均輸官,令郡國將應繳納的貢品,連同運輸費用折價交給當地的均輸官,由均輸官在價低的地方採購,將其中一部分運往京師作為官需或交平準出售,其餘的轉運到價貴的地方出賣。有時還在價貴地方將出賣貢品所得款項,用以採購當地價廉的土特產,易地輾轉販運貿易。運輸所用的人工,名義上由國家支付工資(當時稱為「僦費」),實際上是徵發民伕,作為農民的一種徭役。

這種官營商業,使政府獲得鉅額豐厚利潤,一年中所得的帛即有五百萬匹之多,不僅滿足了連年對邊境用兵和防禦的需要,也供應了武帝不斷封禪、巡幸和賞賜的費用,對國家財政收入的增加起了一定作用,所以舊史書美稱之謂「民不益賦而天下用饒」。原來行均輸法是希望限制大商富賈牟利,但各地的均輸官貿易的物品,不是直接從農民和手工業者手中買來,而是向商賈採購,所以商賈的利益並未有多大損失;官商勾結,商賈以高價賣給均輸官的情況也不少,商賈獲暴利,官員得分肥。昭帝六年(前81年),賢良文學們在鹽鐵會議上極力攻擊均輸法,西漢末年均輸法已漸廢弛,至東漢初年正式省罷。
2011-08-09 12:24 am
你可以打Google 然後在打上這段話
你就可以找到答案
百姓不用增加稅賦,而國家有足夠的錢糧。

其實我看不太懂你打什麼...
反正意思就是:不增加百姓負擔,國家也不缺錢


收錄日期: 2021-04-20 00:58:04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10808000051KK00536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