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咩途徑可以成為正式佛教徒????
回答 (4)
佛教,最基本要皈依,這是剛入門,你可先買海青,去寺院請法師傳授三皈
受了三皈,就是正式佛弟子,正式佛弟子要修行五戒,十善,八正道,十二因緣
六度,四攝,四聖諦,三十七道品這些佛教概論,接著要持五戒,菩薩戒,八關齋戒
精進地修行佛法
首先,你要先決定信奉那個宗派的佛教。
我的意思是,你想要取信於上座部佛教還是大乘佛教。因為兩者的教法差異很大。
然後,先接觸一下那宗派的佛寺與及僧伽,觀察那裡的出家眾是否合乎佛陀的教導,嚴謹地持守戒律。
如果那佛寺的僧伽是遵照佛陀的教導,就可以向出家眾求受三皈五戒(最好先請出家眾向你講解三皈五戒吧)。那麼你就算是成為一位佛教徒。
三皈五戒,其實自授也行。但成為佛教徒最重要的是,你是否了解什麼是佛法僧三寶,和願意以三寶作為依靠,於三寶產生淨信,以及是否了解五戒和有決心持五戒。
2011-07-31 20:43:23 補充:
以下主要回應樓上的文章。
中國大乘佛教中,後人對戒律的演釋十分多。
尤其,大乘佛教視比丘戒為小乘戒,所以不好好持之。
問題是,比丘戒是佛陀因應某些問題(如避免不必要的指責等)和正法的住世而制,這難道有大小乘的分別嗎?
例如,佛陀在經中明確指出,珠寶錢財是不淨的,比丘不應收取,接觸它們。難道在大乘中,珠寶錢財忽然清淨起來?可以不持比丘戒中的離金錢學處?中國大乘佛教卻竟進行種種經濟事務。
2011-07-31 20:47:38 補充:
五戒的問題
不殺生戒,把食肉與殺生拉上關係,是荒謬的。
佛陀本人成佛後,也有進食由信眾供養的肉食,成佛前(即使大乘說的菩薩身份)更不用說。難道說佛陀殺生了嗎?佛陀直接指出,只要該眾生不是疑因自己而死,或你聽,看到牠死,牠的肉是可以進食的。
素食與慈悲無關。佛陀本身以及他的弟子僧伽也食肉,而佛陀還教導弟子慈心禪,如果食肉真是有這麼大的問題,影響慈悲心,一位世人的榜樣還會食肉嗎?
不邪淫戒,其實邪淫是指與屬於他人的女性發生關係,例如別人的妻子,或受到他人所看護的女性。而不是除夫妻關係以外便是邪淫。
而不妄語戒,我不清楚該文章為何要把當成惡口,綺語納入妄語。妄語其實就是說謊,不論是言語上或肢體上。
2011-07-31 20:49:12 補充:
文中更提及”同性戀衍生的愛滋病”,足以讓我們知道,文章作者連常識也沒有。
2011-07-31 20:55:08 補充:
我送上佛陀教導。
佛陀教導我們如何作一個好的佛教徒(居士),內容就是五戒。
「我還要告訴你們優婆塞怎樣行事才能成為好佛徒,因為完整的比丘之法,在家的優婆塞是達不到的。
「不應該殺生,不應該指使他人殺生,不應該贊同他人殺生,不向一切生靈施暴,無論這些生靈在這世上是強者,還是弱者。
「佛徒應該自覺悟戒絕在任何地方偷竊任何東西,也不指使他人偷竊,也不贊同他人偷竊,他應該戒絕一切偷竊。
「智者應該避開非梵行生活,就像避開燒紅的木炭;即使不能過梵行生活,也不應該佔有他人的妻子。
「在大庭廣眾或社交場合,不應該對人說謊,也不指使他人說謊,也不贊同他人說謊,他應該戒絕一切謊言。
2011-07-31 20:55:24 補充:
「熱愛正法的優婆塞不應該飲酒,也不指使他人飲酒,也不贊同他人飲酒。他懂得:『酒使人迷醉』。
「因為愚人由於迷醉而犯罪,也使其他人懈怠,應該避開這種罪惡的淵藪,只有愚人才喜歡這種迷醉癡妄。
「不殺生,不偷竊,不說謊,不飲酒,不淫慾,不非時夜食,
「不戴花環,不敷香膏,席地而睡,這就是擺脫痛苦的佛陀教誨的『八戒』。
「在每半月的第十四、第十五和第八日,在波底訶利耶半月,虔誠地遵守全部八戒。
「守戒之後,在早上,智者應該虔誠地盡自己能力,向眾比丘分送飲食,使眾比丘高興。
「依法侍奉父母,依法經商,優婆塞努力遵行此道,便會成為名叫『自光』的天神。」
佛教徒吾同天主教 :吾一定需要入會 : 可以自己修行 冇特定跟邊個師父 , 去邊間廟因吾系 : 和尚 / 玄學 / 六任 果 D門牌第二篇 受持五戒、八關齋戒、菩薩戒 壹‧為什麼要受戒
皈依三寶是學佛的入門,受持戒律是信仰的實踐。佛教徒皈依三寶以後,應該進一步發心受戒。因為戒是一切善法的根本,也是世間一切道德行為的總歸。受戒好比學生遵守校規,人民恪守法律一般,不同的是,校規、法律是來自外在的約束,屬於他律;而佛教的戒律,是發自內心的自我要求,屬於自律。即使平坦如高速公路,如果不遵守交通規則,隨時有發生車禍的危險;同樣的,在人生旅途上,如果不持戒,也隨時會有犯過招禍的可能。所以,學佛的人必須要受戒。
戒,分為出家戒、在家戒。又可分為大乘戒、小乘戒。屬於在家信眾受持的戒有:五戒、八關齋戒、菩薩戒,以下分別略述之。
貳‧五戒
五戒就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雜阿含經》卷三十三載:云何名為優婆塞戒具足?應遠離殺生、不與取、邪淫、妄語、飲酒等,而不樂作,是名優婆塞戒具足。可見五戒是在家優婆塞、優婆夷應持守的戒律。
佛教的戒律雖然有出家戒、在家戒的區別,但是一切戒律都是依據五戒為根本,所以五戒又稱為根本大戒。
一、五戒的內容
1.不殺生:就是不侵犯他人的生命。大至殺人,小至殺死蟑螂、老鼠、蚊蟻等,都是殺生。不過,佛教是以人為本的宗教,所以不殺生,主要是指不殺人。殺人是犯波羅夷(極重罪),是戒律中的根本大戒,是不通懺悔的。如果殺死蟑螂、蚊蟻等,是犯突吉羅(輕垢罪),屬於惡作,雖然一樣有罪,但跟殺人不一樣。
此外,浪費時間,破壞物質,也是殺生,因為生命是時間的累積,所以浪費時間如同殺生;相同的,隨便浪費物品也是殺生,因為物品是大眾的資源,是大眾集聚因緣而成的。
戒殺生,主要是培養我們的慈悲心,《涅槃經》說:「食肉者,斷大慈種,行住坐臥,一切眾生聞其肉氣悉生恐怖。」所以佛教徒吃素,主要是不忍心殺害雞、鴨、豬、羊等動物的生命,是為了長養慈悲心。有人認為植物也有生命,但佛教認為動物有心識的反應,而植物只有物理的反應,因此吃素不算殺生。
2.不偷盜:就是不侵犯別人的財富。簡單的說,不是自己的東西,未經許可便佔為己有,就是偷盜;光天化日之下,強取他人的財物,更是盜竊。根據戒律,盜取價值五錢(古印度摩揭陀國錢幣單位)以上的東西,這樣的偷盜行為,就犯了根本大戒。平時順手取用公家的信紙、信封、原子筆等,乃至借用東西未還,叫做不清淨的行為,雖然不是犯了根本戒,但還是要負因果責任的。在戒律中,最難受持的戒律,就是盜戒,因為凡將無主以外的東西,私自據為己有,就犯了盜戒。
3.不邪淫:所謂邪淫,是指合法的夫妻關係以外的男女愛欲行為。例如強姦、嫖妓、重婚、誘拐、販賣人口、妨礙家庭、強迫別人從事賣淫等有傷社會風化的行為,都犯了邪淫戒。至於心中戀慕某人,但未付諸行動,雖然沒有觸犯根本戒,但是心中不清淨,煩惱妄想擾動,日子也不好過,而持戒的目的,主要是使身心清淨。
邪淫,是社會混亂的導火線。例如亂倫、雛妓問題,是文明社會的一大恥辱。他如同性戀衍生的愛滋病,更引起了廿世紀的大恐慌。如果人人都能持不邪淫戒,便不會發生這些問題;夫妻堅持不邪淫戒,則家庭是個和樂的家庭,社會是個守禮的社會。
4.不妄語:妄語,就是說虛妄不實的話,包括挑撥離間的兩舌、惡毒傷人的惡口、欺瞞不實的妄言、阿諛奉承的綺語。妄語依其性質又可分為:大妄語、小妄語、方便妄語三種。
(1)大妄語:指沒有證果的人,說證果了,沒有得到神通,說得神通了。此種未證謂證、未得謂得,是屬於大妄語的行為。另外說四眾的過失,尤其說出家二眾的過失,也犯了嚴重的根本大戒。
(2)小妄語:見言不見,不見言見;是說非,非說是;乃至知而不言,不知而言,這些都屬於妄語。
(3)方便妄語:就是俗稱的善意的欺騙。譬如醫生為顧及絕症病人的情緒,因此隱瞞實際病情,這種為別人利益著想而說的妄語,就是方便妄語。
5.不飲酒:雖然明指為酒,但是凡能刺激神經,使人喪失理智、敗壞德行的東西,諸如大麻、鴉片、安非他命、速賜康、強力膠、瑪啡、紅中白板等,都是不飲酒戒所要戒除的。
五戒中的前四戒,所禁戒的行為本質就是罪惡,因此稱為性戒;不飲酒戒是佛教五戒的特色,酒的本質雖非罪惡,但是飲酒容易引起世人誹謗,或誘發其他的性罪,因此稱為遮戒。
《大毘婆娑論》卷百二十三說:印度有位優婆塞,由於飲酒,於是盜取鄰居的雞,犯了偷盜戒;烹殺做為下酒菜,犯了殺生戒;鄰婦問起,他妄言說沒看見雞,犯了妄語戒;此時又見鄰婦貌美,非禮她,犯了邪淫戒。喝酒使人無慚無愧、喪失理智,由於喝酒而造下殺、盜、淫、妄等四重罪,所以應該戒除喝酒。
佛教是重視般若智慧的宗教,唯有戒酒,才能使神智清楚,理路清晰,智慧明朗
收錄日期: 2021-04-24 22:41:13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10731000051KK00741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