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宋初重武輕文是否導致後來重文輕武的主因?

2011-07-29 4:22 am
宋初太祖雖有杯酒釋兵權,但長期專任抗遼邊將,甚至使其權可比節度使
文人未成氣候,親近皆武將
倚武力而一舉平定南方
中後期的抑武是否因之而矯枉過正?

發表自己的見解即可,甚或不妥問題用字亦無拘
惟抄資料可免則免
更新1:

回haha:1.元朝元文宗崇文 2.宋太祖太宗神宗徽宗都先後大動兵,不見得全是重文輕武 何況禁軍極多,應足證中央也重兵

更新2:

3.杯酒釋兵權是否真有其事?倒不一定 回Michelle and Hugo: 有點答非所問 冗繁的不只是武,文也是,例如不難發現許多文官都是尸位素餐 可見不是一個很好例子 請參閱我在 http://hk.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7011061901221 的意見

更新3:

宋初期重武,高梁河到高峰,然後澶淵,中期後期幾次對西夏大敗而不再重視用兵,最後乘西夏稍衰之機收復部份失地 但唐不也是一樣?初期重武,怛羅斯之役到高峰,然後安史,中期後期屢敗於吐蓄回紇而見凌於外族,最後乘吐蓄內亂收復河西 二者何其相似! 尚有一問: 宋朝真是不重武嗎?但自神宗對外沖突日增,而且攻天山訂海上之盟俱是主動用兵

更新4:

崇文貶武是宋廷一廂情願嗎?當時厭戰情緒日增,輿論亦不支持戰爭,未必是宋廷有意集權

回答 (2)

2011-07-29 9:43 am
✔ 最佳答案


圖片參考:http://imgcld.yimg.com/8/n/HA00782940/o/701107280119813873434220.jpg
回樓主所問,宋初重武輕文確是導致後來重文輕武的主因,日後更導致宋朝覆亡的主因。

前期

過程可追朔由趙匡胤從軍開始,其父為後樑時成德軍節度使王熔的部將,後任後唐禁軍將領,遷居首都洛陽。948年,樞密使郭威征討李守貞,趙匡胤應募從軍,從此開始了其十三年金戈鐵馬的軍旅生涯。此後他在後周世宗帳下效力,歷次戰役中逐漸累積軍功至殿前都指揮使,而他所控制的軍事力量“義社兄弟”逐漸成為了後周發起的戰爭中的主要統帥,在後周的軍事系統中佔據了重要地位。這為趙匡胤在不久之後發動中國歷史上著名的“陳橋兵變”準備了條件。
精心策劃了“陳橋兵變,黃袍加身”的鬧劇,代周建宋,野心勃勃的宋太祖就此開始他統一全國的征程。他先後平荊湖,滅後蜀、南漢、南唐,威逼吳越歸順。眼看太祖先南後北,先易後難,各個擊破的戰略方針就快實現全國統一,僅剩山西太原的北漢以及被遼所佔據的燕雲地區之時,趙匡胤卻因箭傷復發而於開寶九年(西元 976年)逝世,結束了他的戎馬一生。
中期

宋初的開國國策中最失敗的地方不啻為崇文貶武,宋朝為什麼會出現這個文重武輕的現象?為何趙宋要改變強盛的漢唐一直採用的積極主動的基本國策和奮發向上的政治體制,這都是太祖趙匡胤為了鉗制帝國內部的軍隊勢力,為其後的“趙天下”打下基礎。可以說,這是趙匡胤不同于其他開國皇帝的地方,他很好地解決了帝王與開國重臣之間的矛盾。可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趙匡胤聰明是聰明,可是他卻聰明過頭,他如果僅僅是削弱他猜忌的將領的兵權和他們所領導軍隊的軍事勢力,同時提拔新的年輕有為的將領,建立起自己的嫡系部隊,那麼也許宋帝國將成為一個強盛的東亞超級大國,可是趙匡胤在削弱了這些人的兵權後,連續頒佈了一系列軍事制度上的變革,比如在中央將樞密院設置為最高軍事機構,分割了宰相的軍事權。此舉本來是為了降低宰相的權利,消除對皇帝權威的一個潛在威脅。可是自太祖設置了樞密院後,這一職位卻一直被文官佔據,其後雖有武官爬上這一位置,但在位時間都不長久,最後都被朝中的文官勢力趕下了台。同時除了設立樞密院長官為樞密使外,還設置副使,其後繼續設簽署樞密院事為次副長官,設同簽署樞密院事為末副長官。這樣的組織結構重疊不僅冗繁,而且大大降低了軍事調動的效率。

後期

“守內虛外”,“強幹弱枝”歷來是趙匡胤的既定國策。本來一個銳意進取的大宋帝國在連續遭到兩次遼國的慘敗後便龜縮不前,此時國內連續發生全師雄兵變、王小波李順起義、王均兵變,宋帝國的統治者便將目光集中到了國內。對內鎮壓,對外妥協,中國人歷來都是內戰內行,外戰外行!趙匡胤對禁軍的駐紮也頗費了一番心思,將各地地方部隊的強壯士兵編入禁軍,地方部隊裏就只剩下了老弱殘兵,而他又把禁軍一半屯駐邊境,一半拱衛京師。這樣的“守內虛外,強幹弱枝”早已埋下了宋帝國兩次覆滅的種子。
文與武皆為“國之大器”,無論如何都應該是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是一個民族健全人格的全部,閹割掉任何一個方面都要出問題。趙家皇權開創這種賤視國之將士為“皇家警犬”的不良政治,使得趙宋亡於外敵。不亡于金也亡於元,被強敵滅國的命運是終不可逃的。


2011-07-30 09:20:39 補充:
首先多謝樓主論在下〝有點答非所問〞。還請細看閣下問題內容吧!供參考意見內容也屬雜談之文,主觀思想應遇知音者,才有共鳴!唯獨一段〝終太祖一世,抗遼將領幾乎都是武官出身,南征諸國更不用說,甚至高梁河戰前,北宋仍重武人〞頗同意。但在下於回答首段已有陳述,現再加以補充,望解閣下困惑:
在宋朝時期,其主流軍事思想與以往發生重大變化,保守的、重內輕外的意識取代了積極進取、外向的精神。與此同時,其國防戰略與兵學亦與之適應而演變,大致蛻變為被動防禦和教條、空論的結果,如樓主評語一樣!!

2011-07-30 09:22:06 補充:
代周建宋,宋太祖就此開始他統一全國的征程。於他先後平荊湖,滅後蜀、南漢、南唐,威逼吳越歸順的過程中,確是重用武人。但經歷中唐五代長期藩鎮割據、武人跋扈局面之後,宋朝開國伊始便採取了一系列的收兵權舉措,結束動亂,維護統治秩序。但隨著文武失衡問題的解決,統治者卻未能適時調整方針政策,特別是宋太宗朝兩次北伐失敗後,徹底喪失與北方遊牧政權交戰的信心,從此眼光向內,又採取“守內虛外”之策,逐漸推行“崇文抑武”的治國方略。

2011-07-30 09:22:31 補充:
以後,宋朝大致延續這一路線,長期矯枉過正,側重於以意識形態化的儒家道德思想治國,有意抑制武將群體和武力因素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的影響。於是,其主流軍事思想打上了守內甚於防外的強烈色彩。這種源于極端狹隘專制集權主義的保守軍事思想的確立,便不能不對國防戰略與軍事學說產生極大的消極影響。
參考: 中國史通+me
2011-07-29 6:44 am
重武輕文的是元朝的蒙古人,趙匡胤是靠兵變而得天下的,他從一開始就推行重文輕武政策。



http://www.china10k.com/trad/history/5/52/52b/52b01/52b0101.htm
五代十國時,武人專政篡弒、兵將譁變擁立之事迭生,後周太祖郭威如此,宋太祖本人亦藉「陳橋兵變,黃袍加身」而得國。為防止此類事件重演,遂實行重文輕武政策,提倡文人典軍,嚴禁武人干政。他又借杯酒言歡之機,曉喻諸將告老辭職,史稱「杯酒釋兵權」。



收錄日期: 2021-04-20 00:56:31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10728000051KK01198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