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原住民,是指漢人移居台灣前最早抵達台灣定居的族群、原住民。縱使台灣各原住民族擁有各自的起源傳說,但近年來依據語言學、考古學和文化人類學等的研究推斷,在17世紀漢人移民台灣之前,台灣原住民在台灣的活動已有大約8,000年之久[3]。台灣原住民在遺傳學和語言學的分類上屬於南島語族(Austronesian),和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馬達加斯加和大洋洲等的南島民族族群有密切關聯[4]。[編輯] 族群定義
圖片參考:
http://bits.wikimedia.org/skins-1.17/common/images/magnify-clip.png
1895年清朝時期的木版畫,描述台灣原住民的部落頭目(番王)和婦女(番婆)
在許多的文字歷史當中,台灣原住民在不同的儒家、基督教和國家主義等強勢文化的統治者各有不同的定義和方案。每一個強勢文化的定義和方案皆以各族群對於這些強勢文化理解度上的差異和相似度、習性、地區、面貌和先前對於其他族群的接觸狀況來定義[9]。針對於各個族群,殖民力量的強制分類將原住民分開成各個已命名的子群。這些分類不總是和原住民的自我描述所出現的差異有所符合。然而,這些分類經由政府的確立和長時間大眾的廣為傳播,變得越來越堅固,並成為大眾了解的事實差異,並塑造成今日中華民國政府政治上的論調,並且影響著台灣原住民的政策方針。
在1603年,明朝陳第的著作《東番記》中,將台灣原住民稱為東番(字面上為「東方的未開化民族」);同一時期在台灣殖民的荷蘭政府,則是依據先前在現今馬來西亞殖民的經驗,將台灣原住民稱為Indias或Blacks[10]。
18世紀初,清朝政府統治台灣之後,當時的人們依據強勢文化的適應和影響程度,大幅修改了對於台灣原住民的定義,並且依據各族群對於清朝政府的服從程度,建立了一套系統定義了各原住民族群的關聯性。清朝文人使用生番這個名詞定義不服從清政府的原住民族群,而熟番則是定義著這些原住民族群服從清政府,並且履行繳付人頭稅的約定。根據乾隆皇帝時期和隨後時期的標準,熟番等同於被滿漢文化同化,並且服從於清朝政府生活在當下的原住民族群,但是保留這個較輕蔑的名詞,表示雖然此族群並非漢民族,但在文化程度上,比起非漢民族有很大的不同[9][11]。這些名詞反應著當時廣泛的思想:在採用儒家社會規範之下,任何族群皆可以被同化或順服[12]。
在台灣獨立人士的台灣共和國概念裡,民主進步黨將所有台灣原住民族統稱為台灣本族,並劃分為台灣民族中的其中一族,為7個民族之一。在2011年,於台灣共和國概念的編制之下,認為台灣原住民是唯一原生於福爾摩莎島的民族有高山與平埔族,[20]主張該南島語系族群自越南邊界遷徙而來,並認為因戰爭或其它緣故,亦有少部分高山族散居在越南及其它地方。根據民主進步黨的2011年人口抽樣調查,509,878人被認定為高山族,其中據估計115,550人為阿美族,98,800人為泰雅族,86,510人為排灣族,還有其他族群的人口[20]。 族名 各原住民語 人口數 (人) 承認 附註 阿美族Pangcah
Amis183,799日本學者劃分之傳統9族排灣族Paiwan88,323日本學者劃分之傳統9族泰雅族Atayal
Tayal80,061日本學者劃分之傳統9族布農族Bunun51,447日本學者劃分之傳統9族魯凱族Rukai11,911日本學者劃分之傳統9族卑南族Puyuma11,850日本學者劃分之傳統9族鄒族Tsou
Cou6,733日本學者劃分之傳統9族賽夏族Saysiyat
Saysiat5,900日本學者劃分之傳統9族達悟族Tao
Yami3,748日本學者劃分之傳統9族原稱雅美族邵族Thao6932001年原本被認為是為鄒族中的平地原住民噶瑪蘭族Kavalan1,2182002年部分噶瑪蘭人被分類為阿美族太魯閣族Taroko
Truku25,8572004年1月14日原本被認為是泰雅族的亞族撒奇萊雅族Sakizaya4422007年1月17日在日治時代歸併為阿美族的一支
人口為向內政部申報者賽德克族Seediq6,6062008年4月23日原本被認為是泰雅族的亞族日治時期的平埔族多半被視為本島人(指台灣漢族、包含客家人、閩南人),中國國民黨領導下的中華民國政府遷台後沿襲日人的山地政策,因此僅高砂族在法律上被歸類為「山胞」,亦即今天的原住民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