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兵馬俑的塑造者並沒有記載,只有靠考古的推斷。
http://www.chiculture.net/php/frame.php?id=/cnsweb/html/1204
兵馬俑的塑造者是誰呢?他們其實是來自宮廷及地方中的製陶工匠。
雖然文獻中沒有記載兵馬俑的作者是誰,但近20年來,考古學家在兵馬俑身上發現了一些文字,由此發現兵馬俑的作者原來就是秦代的陶工。
來自宮廷及地方的陶工的生活閱歷和師承關係的差異,帶來不同的藝術風格和技巧。不過,他們聚集在一起進行兵馬俑群的創作,相互影響,共同努力,把中國古代的雕塑藝術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峰,並對後來中國的雕塑藝術產生了重要影響。
兵馬俑雕塑精美,氣勢恢宏,對我們了解2200多年前中國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都具有重要的意義。但翻開史書,我們卻找不到有關兵馬俑的記載。這究竟是為什麼呢?這恐怕有兩個方面的原因:
一是秦始皇陵的規模太大,藏物太多,與地宮中的各種珍寶相比,這些兵馬俑只能算是小巫見大巫,根本不能擺到顯著的位置上。
二是當時的歷史學家並沒有看到兵馬俑還有如此重大的意義。所以,在史書中未對兵馬俑作任何記載,甚至連被稱為「青銅之冠」、「國之瑰寶」的銅車馬也隻字未提。由此我們也可以想見秦陵地宮珍寶的價值之高了。
2. 已經發現但未出土,因在技術上存在問題,發掘可能會把皇陵破壞。
http://www.macaoart.net/News/ContentC.asp?region=C&id=165773
圍繞是否該進一步發掘秦始皇陵,中國考古學界爭論多年。中國刑警學院教授、痕跡考古學家趙成文提出新觀點:深入秦始皇陵地宮測繪並拍攝影像資料,之後在地上“克隆”一座新的秦始皇陵,以此將其真容示人。
趙成文6月27日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表示,在泥土或水中的物體,銹蝕和腐爛的速度會加快,陵墓的結構和埋藏的文物有可能遭到破壞,虛擬的“影像發掘”方案,可避免常規的露天發掘可能對文物和地宮結構造成的損害。
按照趙成文設計的方案,需要多名考古人員進入秦始皇陵地宮,進行測繪和影像採集,並放置監控設備對內部溫度、濕度進行監測。之後根據收集到的資訊,繪製立體的地宮結構佈局圖,復原秦始皇陵地宮的原貌,再按照一定的比例在地面修建。
趙成文推斷,秦始皇陵地宮上覆蓋的封土大部分來源於墓地本身的土方,所以地宮的體積應該是其封土體積的三分之二左右,地宮的影像拍攝和測繪工作量較大,全部完成需要幾個月時間。
據瞭解,圍繞秦始皇陵是否該進一步發掘這一問題,考古學界有“對秦始皇陵最好的保護是不發掘”的聲音。與之對立的觀點認為,陵墓可能遭受地震和喀斯特地形破壞,需進行“搶救性發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