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東周會分裂成春秋戰國??

2011-07-24 6:06 am
如題.......

如果能說得像故事一樣 我會更喜歡~要很詳細和容易懂

請不要貼維基百科的資料~ 先在這裡謝謝回答的人~

有問題我會在補充

回答 (9)

2011-07-26 1:37 pm
✔ 最佳答案
春秋和戰國不是朝廷分出來的 是後來的歷史學家方便記憶分出來的 因為在周平王遷都以後的這段時間 周王的勢力已經不行了 只能號令小的諸侯國 當時出了一本著名的書叫春秋 所以後事叫周平王遷都以後的周朝初期春秋時期 到三家分晉中國只剩下7個有實力統一中國的國家 雖然這個時期周天子還在 不過比一個小諸侯國還窘迫 因為年年征戰後世叫這個事情戰國!
在當時國家大小是按照國土和兵力來劃分的 大國就是所謂的千乘之國(指一千輛兵車) 戰國初期兵車的標準配置一名駕駛 兩面弩兵 一般是左邊的弩兵是兵車的長官 古稱車左~ 兵車後置兵力是一輛兵車75名士兵 歸百夫長管轄! 整個兵團歸遊擊(軍官名稱)指揮

2011-07-26 05:42:06 補充:
在戰國中期 兵車就被放棄了 因為戰爭打的越來越遠了 兵車已經不適應在山地作戰! 後來步兵為主流 戰國末期和秦漢時期抵禦匈奴的主要武器 只是弓弩
2011-08-02 9:58 pm
我們都知道歷史總是分分合合
一個朝代從盛世慢慢演變,都免不了有滅亡的一天
或許是因為太安逸的緣故,我認為可以解釋成老子所謂的’’物極必反’’

在東周時代,其實周天子的地位已是名存實亡
那時是封建時代,各地方的諸侯共同的君王就是周王室
但諸侯們又可以各自擁有自己的軍隊和土地
或許是因為他們都對戰爭有幫助,而周朝便以土地為犒賞
但人類都是貪心的,擁有了就會想要更多
因此各諸侯為了彰顯自己的實力,就會發動許多戰爭來證明
不過東周初期他們還是不太敢輕舉妄動,怕其他諸侯反抗吧
所以那時還是會稍微尊重一下周天子

不過隨著周王朝日漸衰落
諸侯們日漸強大
就慢慢演變成春秋戰國的局面了
春秋初期以鄭國最為強大
因為那時西周滅亡
平王東遷時候鄭伯以生命保護周天子
因此功不可沒

而春秋初期是非常混亂的一個時代
那時幾乎每天都有戰爭發生
後來我們都知道春秋五霸
那就是大國慢慢併吞小國而來的成就
不過就是因為這樣,才有這麼多有趣的故事啊!
或許鉤心鬥角、逞兇鬥狠
但大將不畏懼和敵人拚一戰、智者分析時局精心籌畫
春秋戰國的精采,也許就在那些人物之中了
之後戰國時期是由三家分晉開始的
然後這時代又是比春秋更激烈卻又是精采絕倫啊!

我非常喜歡這時代
或許我們可以一觀那時候精采的故事
不過啊......那可都是屬於每一個人的生命換來的
也許我們在氣憤、感動,淚水滴落的那一刻也可以想想
故事中的啟發是什麼?
假如我是那裡頭的人物,我會像他那樣做或是有不同的看法嗎?
參考: 我的淺見
2011-07-31 5:57 pm
在周平王的時候首都東遷開始
因為周幽王寵愛褒姒引來殺身之禍

宗室東遷之後,東周的王勢力消若
而分發的七個國家也都逐漸壯大,開始不聽王的話
最先開始的是他的宗親
使用的都是王才能用的禮節

只能說 從平王開始就像是娃娃一樣
恁人宰割

到最後七個國家都不聽宗室的話
才導致東周分裂變成戰國時代最後由秦朝統一六國
參考: 我
2011-07-28 10:02 am

主要是姬宮涅惹的禍。

為了討好褒姒,演出童話故事才有的「狼來了」劇情。就是所謂的「烽火戲諸侯」戲碼。各封國的國君上當赴約,拚著老命要救天子。結果,褒姒笑了,姬宮涅也開心了,說道:「王后一笑,百媚俱生。」

接著蠢血沸騰,不但要廢掉太子姬宜臼,更要出兵討伐姬宜臼的舅舅申侯。結果申侯聯合犬戎大軍,攻入首都鎬京。姬宮涅舉烽火,諸侯拒絕上當,於是姬宮涅就這樣被殺,褒姒被擄走。

鎬京被洗劫一空,無法再作為首都,姬宜臼繼位後,只好遷都到洛陽。自此被稱為東周王朝。

姬宮涅,外號就是「周幽王」。

附帶一提,周王朝時期的各封國,並不是所謂國家,而是類似現在縣長、市長。簡單說,秦國就是秦縣,燕國就是燕縣之類意思。

不過自從姬宜臼遷都,國力大減,已經無法維持當初的共主。各封國(可以說各市長、縣長)開始不買姬宜臼這個周天子的帳,南方的楚部落更是不甩周王朝給他的職位封號(子),自己稱國王,地位與姬宜臼同等。自此不能再稱為周王朝,應該稱之周王國(因為已知世界裡,有一個楚王國。不是統一的局面)。

各縣長、市長(封國)也知道中央政府周王國無法再像從前那樣保護他們。於是興起互相併吞的野心。其中鄭國是初期的強權,縣長(國君)姬寤生甚至公然對抗周王國,還一箭射中周天子姬林,直接崩壞周王國的最後尊嚴。

這期間一直到三家(韓、趙、魏)分晉為止,稱之「春秋時代」。至於春秋指的是魯國的史書,是我們後代用來劃分時期的稱呼,事實上那時候還是周王國與楚王國共治時代,不過周王國已經小的跟部落沒兩樣,沒有一個封國會買賬,封國高興時可以來個「尊王」,例如:姜小白(齊桓公)。不高興時,可以廢立天子。例如:姬頹就是靠一些封國登基為周天子,要被一些不肯買帳的封國殺掉。

至於「戰國時期」,主要是根據司馬光的「資治通鑑」劃分(就是三家分晉)。但事實上還是很籠統。正確來說,是當時主要的大國都不願再臣服周王國統治,本來就不臣服,現在是連名號都要和周王國平起平坐。

於是除了周王國,楚王國外,又七個國家紛紛自稱國王,建立王國。這七王國分別是:秦王國、燕王國、齊王國、宋王國、韓王國、趙王國與魏王國。

扣除最不應該稱之王國的宋王國與和部落無兩樣的渺小周王國外,就是所謂「戰國七雄」。

當然春秋時期有所謂春秋五霸,但五霸有各種說法。其中我最不認同的就是宋國國君子茲甫(宋襄公)為五霸之ㄧ。因為讀過史書後會發現,子茲甫根本是個鬧劇,對國際影響力很低。還來個「假王壓真公」的歇斯底里,被楚王國國王羋熊惲抓去關了一陣子。



2011-07-26 11:00 pm
中央不夠力!

簡單的說是周天子各方面不夠強,導致有實力的諸侯崛起
參考: 我
2011-07-25 4:37 am

http://www.china10k.com/trad/history/1/15/15a/15a01/15a0101.htm
平王東遷與東周開始
鎬京陷落、幽王被殺後,原來被廢的太子宜臼,在外祖父申侯及部分諸侯的支持下,終於登上了國王寶座。他就是周平王。當時鎬京經歷戰火的洗劫,宮室殘破,王畿荒蕪,一時不易恢復,加上犬戎仍散居鎬京附近,對周室構成嚴重威脅,因此平王只好在晉、鄭、衛、秦等諸侯擁衛下,將首都遷至東都洛邑。因洛邑在鎬京的東面,所以歷史上把此後的周朝稱東周(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56年),以別於從前定都鎬京的西周。

自平王東遷,周朝王室的地位一落千丈,「天下共主」已徒具虛名,由此歷史也開始了一個列國紛爭的大動盪、大分裂時期。東周實際上包括了前後兩個大的歷史階段:前段叫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年-前403年),因孔子改編的魯史《春秋》而得名,其特點是天下權力重心由天子下移到諸侯;後段叫戰國時期(公元前403年-前221年),因西漢劉向所編《戰國策》一書而得名,其特點是權力重心繼續下移,由諸侯而卿大夫而士,布衣即平民階層興起。

http://www.china10k.com/trad/history/1/15/15b/15b01/15b0101.htm
春秋五霸相爭
春秋時代政局的突出現象,是霸政的形成。由於周室王權日趨式微,各諸侯國內則篡弒迭生,外則互相兼併,加上夷蠻、戎狄等異族時常侵擾中原,全國局勢非常紊亂。一些勢力強大的諸侯,不僅想吞併小國,而且想取代天子的地位;但在列國競爭之下,一時無法君臨全國,只能爭得「霸主」的地位,「挾天子以令諸侯」。春秋初年,大小諸侯國見於經傳者有一百七十多國,但其中會盟、征伐事蹟之彰彰可考者,不外齊、魯、楚、秦、晉、宋、衛、燕、陳、曹、蔡、鄭、吳、越等十數國。在春秋前期與中期,先後參與爭霸的著名諸侯有五個,即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史稱「春秋五霸」。
五霸之中,齊桓公首倡「尊王攘夷」,曾在召陵等地多次主持諸侯盟會,阻止南方楚國對中原的進侵。他死後,宋襄公圖謀稱霸,但在泓水之戰被楚國所敗而不成。不久,晉文公於城濮之戰大敗楚軍,成為繼齊桓公之後的著名霸主。當時西方秦穆公也想參加中原角逐,但受晉國阻止,只好向西發展。到了春秋後期,楚莊王終於在邲之戰擊敗晉軍,一度成為霸主。此後一段時間,晉、楚兩國互有勝負,各霸一方。

http://www.china10k.com/trad/history/1/15/15d/15d01/15d0101.htm
三家分晉與田氏代齊
春秋末年,霸政局面近於尾聲,中國逐漸進入一個新的時期,即七雄競爭的戰國時代。本來春秋初年之大小諸侯國有一百數十個,後經不斷兼併,小國漸被消滅。戰國初期,大小國家只餘下二十來個,其中又以韓、趙、魏、楚、燕、齊、秦最為強大,號稱「戰國七雄」。燕、楚、秦是春秋舊國,韓、趙、魏則由瓜分晉國而形成,齊國之國名依舊但國君卻已易姓為田。「三家分晉」與「田氏代齊」,正是由春秋進入戰國時,政治權力重心從諸侯下移到卿大夫的典型表現。
晉國本是春秋時代之強國,長期稱霸於中原。但至春秋末年,其政權逐漸操於卿大夫之手。晉國之卿原有十餘族,到公元前458年,只餘下智、趙、韓、魏四家,而智氏獨擅朝政。公元前453年,韓、趙與魏聯合起來攻滅智氏,三分其地。從此晉君成了韓、趙、魏三家之傀儡。到了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賜趙、韓、魏皆命為諸侯」,韓、趙、魏三國正式形成。
齊國原係周室分給功臣姜尚之封邑,在桓公時曾盛極於一時。到了春秋、戰國之交,姜氏之國亦大權旁落,漸為卿大夫田氏所控。公元前386年,周室冊命田和為侯,過了幾年齊康公卒,姜氏遂絕其祀,齊國全部為田氏所統治。史稱「田氏代齊」,因僅國君易姓,國名未變,故戰國時代之齊國往往被稱為「田齊」。
韓、趙、魏三家分晉和田氏代齊,使春秋末期大夫專政奪權的局勢發展到一個高峰,而他們的「篡逆」居然被周天子所承認,說明封建秩序及其觀念已蕩然無存。因此我們將公元前403年的三家分晉作為戰國時代的開端。


2011-07-24 8:54 am
首先要先搞清楚,春秋時代這個名稱源於孔子著的《春秋》,所以春秋時代實際時間是從《春秋》的第一年至最後一年。只是從平王東遷到《春秋》的第一年,以及《春秋》結束到《資治通鑑》的第一年(即三家分晉)都還有一定年限的差距,所以為方便斷代,才以平王東遷和三家分晉這二個事件做為春秋時代的上限及下限,當然,做為下限的那一年在學術界是有爭議的,不過三家分晉已是最後的年限了

那為什麼《資治通鑑》會以三家分晉做為戰國的第一年呢?這是因為韓趙魏三家反逆晉國國君,而周王室在制度上應予以制止並處罰,但威烈王卻策封韓趙魏為侯國,等於默許了他們行為,司馬光認為威烈王此舉等於自毀國君的威信,此後各國不再以尊王攘夷為名,而是無視周王室,各自競逐中原,遂以三家分晉做為戰國時代的開始
2011-07-24 6:58 am
周幽王死後,諸侯擁立原先被廢的太子宜臼為王,他就是周平王。他即位第二年,見鎬京被戰火破壞,又受到外族犬戎騷擾,便遷都雒邑,史稱「東周」,以別於在這以前的西周。東周的前半期,諸侯爭相稱霸,持續了二百多年,稱為「春秋時代」。 周平王東遷以後,管轄範圍大減,形同一個小國,加上有弒父之嫌,在諸侯中的威望已大不如前。面對諸侯之間互相攻伐和兼併,邊境的外族又乘機入侵,天子不能擔負共主的責任,經常要向一些強大的諸侯求助。在這情況下,強大的諸侯便自居霸主。中原諸侯對四夷侵擾則以「尊王攘夷」口號團結自衛。
2011-07-24 6:36 am
戰國之前是春秋,都是後世史家為研究這兩段時期的歷史,對東周這段歷史時期的再次劃分。歷史上並不存在春秋、戰國這樣的朝代。

我看資料是因為春秋戰國時期有一個分界
一般而言都是以三家分晉為分界
自己﹝上面雖然是維基但只是因為懶得打字而貼的﹞

2011-07-23 22:39:51 補充:
這樣應該不算貼維基資料吧^_^
參考: 自己, 自己


收錄日期: 2021-04-20 00:56:11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10723000016KK09731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