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慶曆新政(范仲淹改革)
http://www.china10k.com/trad/history/5/52/52z/52z03/52z0303.htm
慶曆新政是宋仁宗慶曆年間的一次改革,因領導者為范仲淹,故又稱范仲淹改革。宋仁宗時,官員數量驟增,土地兼併加劇,國內危機不斷加深。與此同時,遼與西夏軍隊不斷對宋侵擾,歲幣和軍費開支有增無已,國家財用日絀。因此,官僚士大夫中不斷有人提出革新主張。慶曆三年(1043年)九月,參知政事范仲淹等人提出:明黜陟、抑僥倖、精貢舉、擇官長、均公田、厚農桑、修武備、減徭役、覃恩信、重命令等十條改革方案,稱為《十事疏》。其目的在謀求整頓官僚機構,增強北宋國力。宋仁宗採納范仲淹等人的革新主張,著重對吏制、職田、科舉、學校、賦役等進行改革。但新政因觸犯了一些貴族官僚的特權,遭到激烈反對。革新派范仲淹、富弼、余靖、尹洙、歐陽修、蘇舜欽等被誣為朋黨,遭到排擠。新政施行僅一年,即以夭折告終。
2. 王安石變法
http://www.china10k.com/Trad/history/5/52/52z/52z03/52z0304.htm
北宋時,王安石主持了一次改革。北宋中葉,內憂外患,積貧積弱,社會出現衰敗的危險局勢。嘉祐三年(1058年),時任三司度支判官、知制誥的王安石上萬言書,提出對宋朝法度進行全面改革,以扭轉危局。但宋仁宗未予採納。宋神宗趙頊即位後,決意支持王安石進行改革。熙寧二年(1069年)二月,王安石出任參知政事,翌年又被授以宰相之職,開始制定和推行新法。其新法實施的重點是經濟和軍事,目的是富國強兵。當時,制定的經濟新法有農田水利、青苗、免役、均輸、市易、免行錢、方田等法。有關軍事的有保甲法、將兵法、保馬法等。與此同時,對科舉和學校教育制度也進行改革,設立三舍法,頒行《三經新義》為教材。新法推行之初頗見成效,但由於反對變法的守舊派,在兩宮太后等皇親國戚的支持下,極力阻撓和破壞,使王安石罷相,變法難以繼續下去。元豐八年(1085年),神宗死,守舊派執政,新法被完全廢止。
3. 張居正
http://www.china10k.com/trad/history/6/61/61z/61z04/61z0439.htm
張居正(1525-1582),字叔大,號太岳,湖北江陵人,明代著名的政治家。明穆宗隆慶元年(1567年)入內閣,明神宗萬曆元年(1573年)任首輔,掌權十年。提出「尊主權(加強皇權)、強公室(加強中央集權)、杜私門(限制豪強勢力)」的政治綱領,強調法治。他反對「王學」,批判王守仁(王陽明)「心外無物」、「心外無理」論,主張「不以我為是非」。他在經濟方面實行清丈土地,增加了政府的收入;推行「一條鞭法」,改革賦役制度;重視農業、水利事業,重用治水有功的潘季馴等;也重視發展商業,要求「厚農以資商」,「厚商以資農」,有助農、工、商業的發展。在軍事方面,提出「飭武備」、「禦夷狄」的方針;重用名將戚繼光等人,對倭寇、俺答(蒙古族)、女真的侵擾,堅決主張抗擊;還主張大練「鄉兵」,要「家自為戰,人自為守」。又限制儒生們的活動,廢去儒生們聚眾講學的書院。不准生員出入宮府、妄議政治;不准儒生標榜門戶,到處鑽營。張居正掌權期間,明政權又呈強盛,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得到進一步加強。其著作被後人編為《張文忠公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