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http://www.gg-art.com/call/time/call_time_b.php?tid=30
魏晉六朝的書法是各種書法交相發展的時期,隸書繼續走漢末程式化的末路,楷書逐漸發展成熟,草書經章草時期發展為今草,行書在楷隸的遞變中由發展到成熟。
魏晉六朝的書法大略可分為兩個時期:魏、西晉為前期,東晉、南北朝為後期。魏晉的隸書為通行書體,當時碑碣都用隸書,《上等尊號碑》、《受禪表碑》均為曹丕稱帝而立,是典型的官隸書,書體方正,氣勢莊嚴。這時民間流行的楷書逐漸發展完備,開始取代隸書。
楷書在這一時期得以發展是有其歷史原因的。由於這是一個戰亂的時代,減省隸書波磔、筆劃的楷書,更便於消息的傳遞和軍令的發布,而書法本身發展的規律是由繁到簡的過程,這是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決定的。楷書的形成,是和隸書的相互影響而發展起來的。楷隸的遞變,我們可從居延漢簡、武威漢簡、泰始五年簡、晉人寫《三國志》殘卷等書跡中了解其全過程。
草書是這一時期的另一成就。草書到漢末流行愈來愈廣,面貌也日益增多,這時就需要有一個標准的寫法,這樣,筆劃帶波磔的「章草」就應時而生。章草到了西晉時逐漸起了變化,開始向「今草」轉化,即不帶波磔的草書。由於隸書的衰頹、楷書的興起,章草向今草轉化成了必然的趨勢。魏晉是章草和今草的交替時期,到東晉王羲之、王獻之父子逐漸定型,今草刪除章草的波磔,加強了用筆的使轉變化,既有轉折而筆勢又連綿不斷。由於結構、體勢的變化,又富於流動而有韻致,使草書發展到更高更美的藝術水平。
行書產生於漢代,發展成熟於魏晉,行書成為一種書體,與楷書的產生、發展有著密切的關系。鐘繇善楷書,楷書「務從簡易」即成行書,隨著楷書架勢、筆劃頓挫的定型,行書也漸趨定型,時間大約是在東晉。行書經王羲之的創新,成為士大夫中最為流行的一種書體。王羲之脫盡魏晉以來用筆滯重的寫法,創造出俊逸、雄健、流暢的書風,從此,行書成為中國書法藝術重要書體之一,流傳至今。
書法發展到東晉和南北朝,與繪畫並列為藝術珍品,搜集珍藏法書成為時尚。當時書家對墨跡珍重備至,經常把玩。晉之書,猶唐之詩、宋之詞、元之曲。晉人書法之所以有這樣的成就,是因為「俗好清淡,風流相扇,志輕軒冕,情鶩皋壤,機務不以經心,翰墨可是假手,或品極於峰杪,或賞析於毫芒,至乃父子爭勝,兄弟競爽,殫精以赴,疲神靡辭,以此為書,宜其冠絕後古」(見《書林藻鑒》)。
魏晉六朝書論盛行,也促使了書法藝術的繁榮與發展,流行至今的論著有:西晉衛恆《四體書勢》、索靖《草書勢》;北魏江式的《論書表》;南齊王僧虔的《筆意贊》、《論書》;梁蕭衍《觀鐘繇書法十二意》、《草書狀》;陶弘景《論書法箋啟》;袁昂《古今書評》;庾肩吾《書品》等。
在書法用具上,這一時期,造紙材料和技術發展,使紙得到大量生產和廣泛應用,已取代竹木簡和帛書。賈思勰《齊民要術》記載有韋仲將的制筆方法,他選用兔毫和羊青毛,使其軟硬相輔,用起來更得心應手。東晉時筆有「鼠須」、「雞距」等種類,《筆經》傳鐘繇、王羲之皆用鼠須筆。
南北朝是楷書百花齊放的時期,楷書經過長期的演變、發展,到了東晉已逐漸成為通行的書體,南朝宋刻石大都運用楷書,北朝碑刻比南朝更為豐富,尤其墓志數量之多為前所未有,其書法也極為精彩。正是由於楷法尚未定型成矩,其體勢以至筆法可任書法家自由發揮,不受成法所限,所以南北朝書法千變萬化,琳琅滿目,並不是偶然的。
魏晉六朝在中國書法史上是一個承先啟後的時期,在復雜的歷史時代中,發展完成了楷、草、行等書體,產生了像鐘繇,王羲之那樣偉大的書法家,創作出了光彩奪目、五色繽紛的書法作品,從而開拓了唐代書法的鼎盛局面。
圖片參考:
http://images.gg-art.com/h/h5auv2js.jpg
西晉陸機 平復帖
圖片參考:
http://images.gg-art.com/h/h5auqmbs.jpg
東晉王獻之 行書東山松帖
圖片參考:
http://images.gg-art.com/h/h5a8fjhs.jpg
東晉王珣 伯遠帖
圖片參考:
http://images.gg-art.com/h/h53godgs.jpg
北魏 道匠造像
圖片參考:
http://images.gg-art.com/h/h53gmd6s.jpg
北魏 元詳造像
圖片參考:
http://images.gg-art.com/h/h4sm67ks.jpg
東晉王羲之 妹至帖
圖片參考:
http://images.gg-art.com/h/h5i5b2ns.jpg
宋王弘 草書撰臨講堂帖
圖片參考:
http://images.gg-art.com/h/h53b8rhs.jpg
北魏 慈香造像
圖片參考:
http://images.gg-art.com/h/h56ksdrs.jpg
晉索靖 出師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