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藩之亂是否三藩之間本身也有內亂打起來

2011-07-21 7:35 am


三藩之亂不管鄭經出來亂局

就三藩之間本身有沒有因為降清 反清 之間的問題

而自己內亂打起來過
更新1:

喔 忘了說 不要複製貼上 wiki我都會背 還有為何我會知道三藩** 因為wiki說的...也就是你的資料

更新2:

我在問有沒有互相開扁不是請你分析失敗原因

更新3:

HAHA兄 後來耿 尚兩人接收招安 合力攻打吳三桂,兩人下場為何? 有沒有戰役名稱? 為何接收昭安?

回答 (3)

2011-07-23 7:05 am
✔ 最佳答案
三藩之地沒有內亂,甚至鄭經曾聯合三藩,進攻東南沿海。其他兩藩本身沒有實力,都是要看吳三桂。只是後來兩藩被清廷招安之後,才聯合起來對付吳三桂。
http://www.china10k.com/trad/history/6/62/62c/62c01/62c0101.htm
三藩之亂
滿清之入主中原及消滅南明,多賴明朝降將之力,故起初不惜以高官厚祿籠絡他們。清在入關初即封吳三桂為平西王,順治六年又封尚可喜為平南王,耿仲明為靖南王,後耿仲明子繼茂承襲父爵。南明政權消滅後,平西王吳三桂鎮守雲南,兼轄貴州;平南王尚可喜鎮守廣東;靖南王耿繼茂(後由子精忠代)鎮守福建。此即所謂「三藩」,他們手握重兵,割據一方,其中以吳三桂之勢力最大。
康熙帝執政後,因明朝宗室消滅殆盡,眼見諸藩坐大,漸成中央心腹之患,遂圖裁撤。康熙十二年(1673年),尚可喜以年事已高,上表請求撤藩告老,獲准。吳三桂、耿精忠不得已以退為進,聯同上表請撤藩,康熙帝亦一一照准。於是吳三桂反意遂決,自稱天下都招討兵馬大元帥,以復明為號召,起兵反清。耿精忠與尚可喜子尚之信也先後響應。
三藩雖起兵反清,然彼等投降外敵,早被漢民眾唾棄,故擁之者寡。清廷採以漢制漢、撫剿並舉策略,先迫耿、尚重新附清,再全力對付吳三桂。吳三桂一度在湖南衡陽稱帝,建國號周。後吳三桂病死,孫吳世璠繼位。康熙二十年(1681年),清兵攻陷昆明,世璠自殺,長達八年的「三藩之亂」遂告平息。

2011-07-24 19:59:23 補充:
http://to-u.hk/legend.php?msgid=7802


靖南王耿精忠參與反叛,康熙十四年(1675),其弟和碩額駙耿聚忠即尚順治帝撫女和碩柔嘉公主者,奉命前往福建招降其長兄耿精忠時,耿精忠拒不納。後在清軍的強大攻勢下,耿精忠出福州城歸降。三藩之亂平定後,靖南王耿精忠的兩個弟弟耿昭忠和耿聚忠共同彈劾其兄,稱其不知悔改,一意孤行,不僅殺害了反對謀反的總督範承謨(清著名文臣範文程之次子)一家數十人,陳屍于道令人側目,還因生母周氏哭阻耿精忠糾衆反戈,以致最後其母被逼殞命。

2011-07-24 19:59:27 補充:
最爲可惡的是,耿精忠還聲稱其祖父耿仲明當年與吳三桂于山海關曾有成約要反清複明,以貽禍祖父與手足。最後,耿精忠被清廷黜爵磔死(即五馬分屍),籍沒家産。其兩位弟弟免議連坐,將其家屬編爲5佐領,歸隸正黃旗漢軍,福建之藩遂不複存在。

2011-07-24 19:59:34 補充:
平南王尚可喜值逆藩吳三桂、耿精忠反清之時,心無二志,但慮其長子尚之信不可恃,故遣其次子尚之孝進軍討逆廣東。但其長子尚之信與吳三桂同謀,受吳三桂招討大將軍之僞號,改幟易服,並派重兵把守其父所居之府幽禁之。尚可喜憂憤之下,于康熙十五年(1676)辭世。廣東地方官員紛紛抵制反清,加之此時耿精忠已降,故尚之信又複降清。但此後,尚之信心懷二意,不肯出力協助剿滅吳三桂,被清廷賜死。對于尚藩建制,康熙帝准和碩額駙尚之隆即尚順治帝撫女和碩和順公主者,攜其弟尚之孝前往廣東移尚可喜之骸骨與家口遷往海州(今遼甯海城),將尚之孝、尚之隆等家下人口編爲5佐領,隸漢軍鑲黃旗下,完成了對尚氏的撤藩安置。
2011-07-22 8:41 am
其實..耿精忠..尚之信 跟吳三桂 三個人各懷鬼胎..但其實都是一種割據自王的軍閥思想..彼此之間就是一種互相利用的關係..怎麼說呢?
吳是三藩中的共主..既然要反了..當然是要選邊..清朝那時內憂外患不已.看起來
好像快不行了..康熙剛繼位,主少國疑..先是內有鰲拜外有準葛爾 俄羅斯 台灣
加上三藩..而老將接連凋零.八旗戰鬥力也大不如剛入關之時..加上連年戰禍..
但吳三桂 在取湖南之後..妄想以長江為界 跟清朝平分天下..這就是最大失敗之因
加上耿 尚兩人攻守不同調..各有各的問題..彼此間也有互爭地盤的情事..怎能不失敗?
2011-07-21 4:06 pm
沒有喔
============================================

三藩之亂 康熙六年(1667年),吳三桂以目疾請解除總管雲貴兩省事務,康熙批准,責令雲貴兩省督撫管理。康熙十二年(1673年)三月,平南王尚可喜疏請歸老遼東,由其子尚之信繼續鎮守廣東,清廷以尚之信跋扈難制,令尚之信撤藩。吳三桂和耿精忠於是年七月先後疏請撤兵,以試探朝廷動靜,這時朝中對於三藩的處置分成兩派,索額圖、圖海等以為三藩不可動,戶部尚書米思翰、兵部尚書明珠則贊成撤藩。康熙帝說:「三桂等蓄謀久,不早除之,將養癰成患。今日撤亦反,不撤亦反,不若先發。」康熙遂下令三藩俱撤還山海關外。吳三桂率先舉兵反叛,以反清復明為號召,自稱「總統天下水陸大元帥、興明討虜大將軍」,分兵攻陷湖南、四川。耿精忠(耿繼茂之子)、平南王尚可喜之子尚之信先後響應於福建和廣東,廣西孫延齡、陝西王輔臣亦反,台灣奉明朔的延平郡王鄭經也率大軍十五萬登陸福建;吳三桂急派其得力大將左都督王屏藩出兵漢中前往支援;清廷的西線戰場形勢趨於嚴峻。康熙皇帝集中主力南征吳三桂,同時停撤平南、靖南二藩。自康熙十五年(1676年)起,戰場形勢開始有利於清軍,陝西的王輔臣與清廷對峙三年之後,終於接受康熙的招撫,耿精忠勢窮乞降,尚之信也繼而降清。吳三桂佔領湖南後,未趁王輔臣之響應,溯江北上,坐失戰機,而清軍則貫注全力,收復湖南大片土地。康熙十七年(1678年),吳三桂在衡州(今湖南衡陽)稱帝,國號「大周」,改元「昭武」,大封百官諸將。當年八月十七日秋,吳三桂病死,馬寶等迎其孫吳世璠繼承帝位,改元洪化,扶柩返回雲南。清大將軍察尼趁吳軍軍心不穩攻擊岳州(今湖南嶽陽),「岳州為湖南咽喉要地,必此地恢復,則長沙、荊州之兵始能前進」,康熙十八年正月,攻佔岳州,局勢急轉直下,接連攻陷常德、衡州等地。吳軍退據武崗、辰龍關。八月,岳樂、喇布等攻破武崗,十九年三月攻破辰龍關。大將軍安親王岳樂攻克湖南長沙,大將軍簡親王喇布收復衡州,傅宏烈等部收復桂林,甘陝清軍收復漢中、重慶、成都。康熙十九年(1680年)十月,吳世璠退回昆明。至此湖南、貴州、廣西、四川等省被清軍次第收復。康熙十九年(1681年)三月趙良棟建議自湖南、廣西、四川三路合擊,進取雲貴。康熙二十年(1681年),雲貴總督蔡毓榮主攻,統合定遠平寇大將軍彰泰、賴塔等從蜀、黔、桂三路入雲南,佔五華山,圍昆明城,城內糧食不繼,文武大臣紛紛投降。十月趙良棟指揮所部綠營兵率先攻破昆明,餘眾將從攻湧入,二十八日吳世璠絕望自殺,二十九日吳軍出城投降。至此歷時8年,蔓延10省的三藩之亂才平定下來。三藩之亂的平定,穩固了滿清政局。此後攻取明鄭的思明州,使前明故土完全納入清廷的掌控,以及往後康雍乾三帝疆域的拓展,「康乾盛世」也由此開端。


收錄日期: 2021-04-20 00:53:31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10720000010KK12882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